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3_ibtstWaUj4vcxGYvODbDH2sCrXUwfw.png)
陈再恒(1947.9.8~),湖北省黄梅县人。1965年9月入伍,从潜艇士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127潜艇工作,历任舰务兵、舰务班长、舰务军士长,1970年任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1978年入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学习,毕业后任218潜艇副政委、政委,1987年任潜艇基地406艇—22艇员队政委。1989年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转业到青岛市劳动局技工学校任副校长、书记,1997年任青岛开源集团党委书记兼第一副总经理,2002年任青岛开源集团监事会主席。2008年1月退休。/4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上艇的时候,陈再恒还在艇上当军士长。人长得眉清目秀,身体略显单薄,性格比较开朗,喜欢和张地岭等人开玩笑。张地岭的外号叫“大愣”,在我的印象中,陈再恒叫“大愣”最多最响。陈再恒也有一个外号——“黏糊”,看他的性格,很爽快的一个人,不知“黏糊”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反正我们上艇的时候就有这个外号了。不久,他调到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当干事去。1976年我调到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两个科的办公室楼上楼下,经常见面。1978年我调到舰队政治部创作组当创作员,他也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去学习,此后就见的少了。后来我调到北京工作,才发现他和无线电班长陈献彩关系很好,1997年张连忠从海军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有一段时间,他每年和陈献彩一起去看望张司令。他们分别从青岛和温州出发,在首都机场会合,一起进城,看过张司令,又一起返回机场,各自飞回自己所在的城市。2015年12月9日,陈献彩去世,陈再恒得到消息,专程从青岛赶赴温州,代表张司令和老127艇的官兵为陈献彩送行。由此可见战友情深。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陈再恒写了一篇文章《军旅生涯苦乐事》。潜艇生活的苦是公认的,至于乐,那就是苦中作乐了。/5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27潜艇是一个团结、奋进、有战斗力、有光荣历史的战斗集体,也可以说是将军的摇篮。127艇出了三个将军,他们是: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张岩和青岛基地司令员韩芳润。我曾经在这艘潜艇上服役5年,深感荣幸和自豪。在127潜艇工作和生活的5年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过去将近40年了,现在想起来还像在眼前一样。记得大概是1967年的夏天,潜艇在大公岛以南的23、24号海区训练二号科目。第一天训练还算比较正常,到了第二天,海上刮起了七、八级大风,科目训练已无法正常进行,绝大部分艇员晕船,呕吐不止,无法进食。我本人能抗六级风浪,那天虽然没有呕吐,但胃里也翻江倒海地难受,脑袋像是随时都要爆炸一样。我和其他艇员一样,多么期待返航的消息啊!就在这时,艇长张连忠却做了在海区抛锚的决定。潜艇在海区抛锚,真是大海里一片小小的树叶,上下左右不停地摇晃。进入锚泊部署后,除了部分人员值班外,大部分艇员休息。在大风浪里休息也是件困难的事。我躺在一舱吊铺上要紧紧抓住吊铺铁链,否则随时都有掉到地板上的可能。抛了几天锚我已记不清了,返航靠码头后,走在路上路在晃,躺在床上床在晃,连做梦都是晕船,到了半夜我实在坚持不住了,跑到厕所大吐一场,咳破嗓子吐出了血丝。没想到我的第一次晕船呕吐,竟然是在锚泊返航的陆地上。我把对大海的复杂感觉全吐了出来,印象太深刻了。再有一件是生活中的小事——吃蛤蜊。我家住内陆,入伍前没见过大海,别说是吃蛤蜊,连蛤蜊是什么都没听说过。记得第一次吃蛤蜊,还是当时的电工班长韩芳润教我的。一个星期天,等到大海退潮后,韩班长带着自制的用粗铁丝做的齿耙子和装蛤蜊的家什——罐头盒,领我到海边,在退潮的海滩上,从泥沙中挖出蛤蜊,用海水洗净后装入罐头盒里,再添点海水。到艇上弄点柴油,用抹布点燃,等罐头盒里的蛤蜊煮开口后就可以吃了。韩班长说:小陈快吃,蛤蜊很鲜。我第一次吃这种海鲜,可能是内陆人的味觉还不习惯的缘故,觉得味道很怪,非常难吃。后来,由于韩班长的言传身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蛤蜊、喝啤酒,倒也成为我水兵生活的一件乐趣,蛤蜊也成了美味佳肴。/6_qCskCIE93Hia6UUBj18hfA3vcYqcdA.png)
/7_WiaQzjENaia2eKAyR85JJ8HGxOXA0A.png)
梁吉和(1949.9.28~),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原邗江县)人。1968年2月入伍,任127潜艇舰务兵,1970年3月任舰务班长,1970年8月任舰务军士长;1972年秋到武汉接新艇155(后改舷号为210),1977年任210潜艇动力长,1979年任机电长;1980年3月任343潜艇机电长。1985年底转业,任江苏省邗江县建筑安装公司经理兼总支书记,后到邗江市建设局工作。/8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在写《航电兵徐冲》的那一节里,写到1971年初我的脚趾被潜望镜挤伤的事情。在那一节中,我只写了前半段故事,后半段要留到这里来写。上回说到我一声惨叫,艇值日梁吉和从二舱蹿了过来,连忙用我的袜子把脚尖包上,又找来一块大抹布,迅速一缠,背起我就走。那时我虽然不是很重,但是也有一百多斤,从三舱到二舱再到一舱,要过两道圆形防水门,防水门的直径为800厘米,一个人钻,迈腿弯腰,动作协调,才能勉强钻过去,如果背上再背一个人,那就要把腰弯得更低,不然就会碰到我的头。现在回头想想,那个难度是很大的。梁吉和居然在背着我的情况下,用很快的速度钻过两道防水门,来到一舱。03型潜艇一舱升降口的扶梯不是很高,但也有三四米,平时一个人爬,没有问题,背一个人爬,肯定很难。梁吉和背着我,蹬蹬蹬爬了上去,钻过直径只有650厘米的升降口,登上甲板,通过舷梯,跑上浮码头,又呼哧呼哧一路小跑,把我送到支队卫生科。梁吉和身体很壮实,可以说是虎背熊腰。他的背很宽,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因为脚伤很疼,认真体会一下在大哥哥背上的感觉,一定很惬意。当然了,如果不是受伤,他也不会背我。到了卫生科,他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当时正是初春,天很凉,我们还穿着棉工作服,想必他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湿透了。值班医生看到梁吉和背着我急匆匆跑进来,知道出了什么事,连忙迎上来问:“怎么了?”梁吉和把我放在急诊室的床上,站在一边呼哧呼哧喘气。医生揭开包在我脚伤的抹布和袜子,我看见我的五个脚趾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医生用药棉给我清理了一下血迹,用镊子夹起偏到一边的大脚趾盖,脚趾盖已经完全从甲床上脱落,只有一点点皮相连。医生毫不犹豫地拿起剪子把脚趾甲剪掉了,然后用酒精把创面清理干净,洒上一些消炎粉,还有一些什么药物,就给我包扎上了。在医生处置的过程中,伤口很疼,但比起被潜望镜挤伤的那一瞬间,要轻多了。我一口口吸着凉气,没有喊疼。医生说:“没关系。没伤到骨头。注意不要让伤口感染,很快就会长好。”我在卫生科的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换了几次药,就出院了。不久,我去参加了127艇25天的远航。当时因为年纪小,还不大懂得感恩。多年以后,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我的心里就充满感动。2008年,我到镇江采访,专程去镇江对面的扬州看望了梁吉和,一起见面的还有刘金仁等曾经在支队潜艇上工作过的战友。从1971年到2008年,过去了将近40年,我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向梁吉和敬酒。说起那段往事,他却淡淡地说:“小事,不值一提。”为写这段故事,我特地到“曾经的127”微信群求证,防水门的直径是多少?一舱升降口的扶梯有多高?升降口的直径是多少?徐玉滨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下载了很多潜艇照片,但没查到我需要的数字。据他回忆,防水门的直径应该是800厘米。王连石告诉我,一层升降口的扶梯大约在2.5米到3米之间。战友们的热心相助,也让我感动。/9_BGNBia2r5jBDVP6R9UYauaCPRchnow.png)
梁吉和是个性格开朗的人,精力充沛,乃至过剩,还爱搞恶作剧。夏天部队有午睡时间,他好像很少午睡,他在午休时间都干了什么,我没有考察,只记得他干过一件“坏事”。当年部队发的裤头是草绿色的,又肥又大,大家戏称“八一大裤衩”。夏天,大家都是穿着背心裤衩睡觉。年轻人,睡梦中常常会把“八一大裤衩”支起一个个绿色的“小帐篷”。大家都在睡觉,谁也看不到这种情景,而梁吉和不睡觉,像一个“梦游神”。一天,他意外发现,很多人支着“小帐篷”,他便找来一根手指粗、一米长的小木棍,照准那一个个“小帐篷”挨个敲下去,一边敲还一边说:“做什么好梦了?做什么好梦了!”把一大群支“帐篷”的人都敲醒了。大家醒来之后,看到自己受到打击的下身,第一个反应是不好意思。也有恼羞成怒骂他的:“梁吉和,你是个王八蛋!”梁吉和虽然平时爱闹,工作起来还是非常严谨、一丝不苟的。他的工作服在舰务班是最脏的。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不怕脏,脏活累活抢着干;二是他比较懒,工作服比别人洗的少。坦率地说,这两方面因素都有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他写了一篇短文《老艇的优良传统影响我一生》,看文章,他是蛮正经的一个人。/10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从1968年2月分配到127潜艇工作,到1980年3月离开210潜艇,前后加起来,我在这个艇队工作了整整12年。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艇队在艇长张连忠、王忠和,政委王敬礼、王学芳的领导下,长期以来,形成了纪律严、作风正的优良传统,是舰队和海军的先进单位,常年担负战备值班,多次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重要任务,如远航侦察、长河3号定位仪试验、为核潜艇试航进行警戒等等。这12年,是我一生中吃的苦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受到锻炼最大的时期。我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潜艇机电长,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艇的优良作风,在我的思想意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我后来到地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刚到地方工作的时候,很多方面不习惯,非常留恋部队生活。地方要比部队复杂得多,在逐步适应地方工作的同时,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干部,决不能给部队丢脸。特别是,我是从210潜艇出来的,老艇长张连忠已经当上了海军司令员,我不能给老艇长丢脸。转业到地方工作20多年来,不管工作单位和职位怎样变化,我都一直牢记自己的处事原则,决不越雷池一步。这些年来,我走的路还算顺利。回顾转业到地方20多年来的历程,问心无愧。感谢老艇对我的培养,祝老领导、老战友们健康快乐!/11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12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