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1_06baOH91dwTAWnI5QIujp9OhQzBibw.gif)
/2_aTcQ48Ficia9CuwbE4PJelenozPdDw.png)
第五章 勤务部门
/3_w2qce6z8yHzibuIgD7ZakZolfLa6dQ.png)
/4_yx3ZA4fic1559UUN1ibLfmiaX6TOhQ.png)
于德兴(1939.7.25~),山东省广饶县人。1958年12月入伍,在北海舰队卫训队学习,1959年8月分配到青岛潜艇支队卫生所工作;1962年6月到北海舰队军医训练队学习,1964年8月任111潜艇助理军医;1967年,任127、155、210潜艇军医。1987年退休。/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上艇的时候,他就是艇上的军医,我离开的时候他还在。从他的简历上看,他在这个艇队工作长达20年之久。于德兴个子很高,有浓密的络腮胡子,并有很重的胸毛,看上去是个真正的“纯爷们儿”,但是他平时少言寡语,说话声音软软的,绵绵的,与他的外形反差很大。在潜艇上,军医的事情不多。艇靠码头,如果谁头疼脑热的小病都去支队卫生科,大病就去海军401医院了。艇在海上也是只能看看小病,得了大病,那就自认倒霉吧。潜艇里有个“理论上”的手术台,从来没听说有人在艇上开过刀。艇里的空气质量很差,无法进行“无菌操作”。真要开刀,这个人的刀口不感染那就算是奇迹。所以,潜艇军医基本难有医术方面的作为,那就是潜艇上为整体服务的一个专业。于德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医术,而是他的厨艺。潜艇一出海,医生就是一个编外的厨师。他在厨房帮厨的时间,比他给谁看病的时间要多得多。就连我编辑纪念册时,他写的文章都是关于吃的话题。/6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潜艇艇员的海上生活是单调乏味的,海上的饮食就更单调了。因艇上的空间狭小,温度和湿度又高,每次出海都不能多带新鲜食品。一般情况下,蔬菜和水果只能存放三四天,其他时间只能食用远航食品。潜艇的远航食品大都是罐头:菜罐头、肉罐头、米饭罐头;再就是脱水的菜干:茄子干、辣椒干、大头菜干等等。种类虽然很多,吃起来实在无味,甚至难以下咽。很多人宁愿吃榨菜喝稀饭也不吃那些罐头和脱水菜。记得有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潜艇在海上航行十多天了,新鲜食品早已用完,每天只能以稀饭、面条及远航食品充饥,另外再补充些维生素片。由于舱室温度高湿度大,艇员们睡不好觉,严重睡眠不足,个个显得非常疲惫。本来应该返航了,这时接到上级命令,要我们艇到威海锚地抛锚。那天天气很好,海上风平浪静,海区有不少渔船。潜艇到达锚地时,还没等抛下锚,就有渔船大声和我们打招呼:海军同志,你们要不要新鲜鱼啊?抛锚完毕,经艇上领导同意,渔民很快拿了一筐活蹦乱跳的黄花鱼,每条都有半斤重。我们也拿了各种各样的罐头送给他们。吃了十来天的罐头,今天可以换个口味吃顿海鲜了,我们高兴极了,渔民吃到了平时很难见到的罐头,他们也很满意。我们很快把鲜鱼送到四舱,经厨师于年利的精心烹调,那天晚饭,全艇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晚饭后,大家兴高采烈地登上甲板,一边乘凉一边欣赏西天的晚霞,在夕阳的余辉中谈笑风生,神清气爽,几天的疲劳都被海风吹得无影无踪了……在我的一生中不知吃过多少顿海鲜大餐,但都没有那一顿海上的大餐味道鲜美,至今想起来还回味无穷。/7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8_fOMktXyrAbV7ZJ8Gw1tAia3zr0RkcA.png)
刘金仁(1952.1.25~),江苏省扬州市人。1969年1月入伍,4月分配到127潜艇任雷达兵;1970年起,任127、155、210潜艇译电员,1977年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1981年任218潜艇副政委;1982年入大连海军政治学院学习,1985年任209潜艇副政委,1986年任211潜艇政委。1989年转业,任扬州市监察局监察一科副科长,1993年调市民政局工作,曾任监察室主任、办公室主任、扬州包装用品厂厂长兼书记、救灾救济处及社会事务处处长;2002年任扬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2012年退休。/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刘金仁是我们艇的“美男子”,曾经令很多人嫉妒:人和人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译电员的工作比较神秘,他的手里拿着“密电码”啊!别说一般艇员不能看,就是艇长政委也不能看啊!老式潜艇上没有专门供译电员使用的房间,他的译电工作大都是在政委室完成的。可能他的密码本也是放在政委室里面,平时政委室总是锁着的。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密码本是什么样子。我们和他的接触,更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喜欢打乒乓球,我也喜欢打乒乓球,偶尔我们会在乒乓球台前交交手。其他留在记忆中的事情就不多了。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他写了一篇文章《“亮相”》,讲述了他被艇长张连忠批评的故事。此文与舰务军士长张明歧的《“照相”》有异曲同工之妙。/10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我是1969年4月被分配到127潜艇的,1972年秋我们又接了新艇155(后改舷号为210)。1977年8月,我调到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工作。屈指算来,离开老艇已经31年了。但只要提起老艇,甚至看到与老艇相关的三个连贯的数字,都会有一种亲切感。自豪、幸运、怀念的情愫就会油然而生。讲自豪,是老艇有着许多优良作风和令人羡慕的辉煌业绩;讲幸运,是自己在老艇上遇到了像艇长张连忠那样管理规范、要求严格、关心战士、注重培养的好领导,得到了一个逼人奋进的好环境的锻炼;讲怀念,是在与老艇同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9年中,有着许多往事,让人难以忘怀。如与大家一起尝过钻水柜刮铁锈、刷油漆的滋味,经过多次远航晕船、闷热以及紧张刺激的历险等等,印象最深刻的,是艇领导抓部队作风纪律“小题大做”的一件事。记得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深秋的晚上,部队集合去看电影。我因在司令部机要科值班,回艇稍晚一步,未赶上大部队的行动,便独自前往。考虑到天气较凉,就从储藏室拿了一件防寒服披在身上。电影结束,我随部队回宿舍时,发现张连忠艇长沉着脸站在门前,下令部队到俱乐部集合。我发现了苗头不对,感到着装不整,迅速脱掉防寒服,想送到储藏室,被张艇长叫了回来。我只好拿着防寒服到俱乐部集合。没想到的是,凡是着装不整的同志,都被责令站在了队前,并且还要求我们把抓在手上的衣服重新穿起来进行“亮相”。我站在队前,用眼睛的余光左右瞄了一下,一起被“亮相”的共有九个人,其中有部门长、军士长还有老兵。那场面可想而知,我们十分狼狈和尴尬,全艇人员也都受到了很大震动。张艇长在就此事进行讲评时,没有对我们过分地批评,只是让大家看看我们是什么样子,但我在心里还是对他有过埋怨,认为自己是偶犯,做领导的太不讲情面,让我们重新穿上防寒服“亮相”有些过分。当然,我也有过自责,怪自己不谨慎,没有绷紧严守作风纪律这根弦。然后便是深刻地反思:为什么兄弟艇的同志一提到127,就与作风纪律严明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艇长在这么一件小事上不惜“得罪”几个干部?他是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不松懈,希望干部能处处发挥表率作用啊!事情过去多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更加体会出“严是爱、松是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更加理解了张艇长善于抓住一件小事“小题大做”的用意。我们长期在那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并变成了终身受益的财富。我本人不仅在部队做到了始终严守纪律,即使转业到地方20年来,也能从严要求自己,从未发生过违法违纪的行为。老艇的严守纪律、肯于吃苦的优良传统,我仍在廉洁从政和勤政为民的工作中发扬光大。/11_asfHDTuhoGyO8A3kDrW89Qv2859hVA.png)
/12_g7JjSXtxhFAHLSIV0sq2n2zBA5kGwg.png)
张志恩(1952.5.22~),浙江省舟山市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4潜艇电工兵;1973年1月到北海舰队机训队学习机要,1973年11月任210潜艇实习译电员,1975年任214潜艇译电员;1977年任东海舰队247潜艇译电员,1982年调支队政治部任宣传科、组织科干事。1987年转业到宁波市委组织部任副处级组织员,1995年调宁波中房公司。2012年退休。/13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新浪网上查资料时,偶然进入一个人的博客,博主叫张志恩,我感觉这个名字有些眼熟,再一篇篇浏览博文,发现两张他的照片,我立刻想起来,这个人曾在210潜艇当过译电员。
他的这篇博文写于2009年4月20日,而我编辑的《大海深处的青春航迹》当时已经出版,就没有急于和他联系。不久,接到上级通知,现役军人不准开博客,我就把我的博客关闭了,也很少再去浏览别人的博客。直到我退休后,我才重新开启博客,并通过博客与老战友们交流写作本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天,大家在微信群里一起回忆曾在127、155、210潜艇上工作过的同志,我忽然又想起了张志恩。我通过他留在新浪博客上的QQ号联系到他,他感到非常吃惊。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条件,真要感谢互联网!当时我在微信群里和战友们一起回忆,从1970至1976年,曾在127、155、210艇上工作的艇员一共有210多人,张志恩为之大发感慨。通过微信我了解到,张志恩是摄影爱好者,特别是退休以后,摄影成了他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2017年11月,老艇战友在青岛聚会时,他主动承担了聚会的视频录制工作,他很快剪辑了几个短片,受到战友们的热烈赞赏。2018年9月,我到宁波采访时和宁波的战友聚会,他再次担任摄影和摄像的任务。他平时话语不多,做事非常认真,这种性格很适合做机要工作。不知道是机要工作改变了他的性格,还是当初因为他的性格,才被选去做译电员的。和他这样的人相处,会感到很舒服。在这个世界上,舒服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他应我之约,为本书写了一篇短文《难忘两件事》,记述了他在210潜艇上工作、生活的时光。/14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40年前青春年少,如今两鬓白发。210潜艇210多名水兵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我在210潜艇服役只有两年时间。1973年11月,我从北海舰队机要训练学校毕业,分配到210潜艇任机要员。尽管只有两年,但我为曾在这艘英雄潜艇上工作过,感到荣幸和骄傲。往事如烟。事隔多年,我在210潜艇经历的两件事一直难忘。有一次210潜艇去旅顺,遇到狂风大浪天气,潜艇在水面上航行就像漂浮的油桶来回翻滚,大多数艇员都晕船呕吐了,我连黄胆水都吐了出来,那时多么希望潜艇能潜入水下航行。然而,张连忠艇长在舰桥严守艇长岗位,丝毫没有下潜的打算。事后听老兵们说,张艇长的带兵之道是,越是艰苦环境越要锻练部队。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210潜艇机要人员有两名,刘金仁是机要参谋,我是刚分配来的机要员。由于工作关系,机要人员与艇长最亲近,看得出来,张艇长对机要员也挺好。但张艇长对你好,绝不会放松对你的要求。有一次部队排队去食堂就餐,我和刘金仁落在队伍后面。“跑步跟上队伍!”张艇长大声地说。虽然只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但事隔这么多年,我仍记得清清楚楚。/15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16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