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4_25E1Eia72HQKYXNgex39EKycqJNCUA.png)
任匡成(1945.6~2013.7),江苏省江阴县人。1965年9月入伍,在青岛潜艇士兵学校学习。1966年底分配到127潜艇任声纳兵,1970年元月退役,在上海铁路局苏州火车站工作。2005年6月退休。2013年去世。/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上艇时任匡成刚刚退役,我们没见过面。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向1967年至1976年间曾在老艇工作过的同志征稿,任匡成应约写了一篇文章《“一号令”》。2014年夏天,老艇战友在青岛聚会,他没有来,听说他已于2013年去世了。根据本书编辑原则,上次收入纪念册的文章全部收入本书,现将他的《“一号令”》转录于此,以资纪念。/6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是个非常的时期,国家最高统帅部的“二号人物”林彪发布了“一号令”,全军立即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使我终身难忘的是那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撕心裂肺般的警报声。紧张、严肃的气氛笼罩着五号码头。从首长的脸上,战友的行动上都能证明这决不是演习,也不是执行什么远航任务,而是实实在在的临战!警报过后,便是宁静,一片死一样的静。静得实在有些可怕!我偶然放眼四周,昔日码头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景象此刻都无影无踪,替代的是一片“荒芜”。此景,我曾在影片中见过,不想自己也会确确实实身置此境中,实是令人感叹!此刻,我也来不及多想什么,急忙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声纳室。出航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业已就绪,五部门准备完毕!一四准备完毕!二三部门准备完毕!勤务部门准备完毕!……一个个部门,一个个岗位,都把“准备完毕”的口令不断地报到指挥舱。艇长张连忠镇定下达“离码头”指令,随着汽笛的三声长鸣,127潜艇缓缓地离开了码头……我激动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任匡成啊任匡成,父母养育了你,党和人民培养了你,尤其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首长的教导,战友的帮助,使你茁壮成长,如今已成为一名合格的潜艇艇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捍卫民族的尊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军人的天职!目前国家面临着敌人的侵犯。你若为此而献身,也是无尚光荣的!另一方面,我的内心又是非常复杂的:我曾战斗生活过的五号码头啊!有多少个清晨,我们在您宽大结实的胸膛上“一、二、一”地跑步出操;有多少个傍晚,我们在球场上奔跑;又有多少个明月星稀的夜晚,我们坐在海边,一边谈心,一边欣赏着滨海城市的美景,享受着海风的轻抚……啊!说不完!思不尽!往日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人生活啊,很可能随着这次出航永远地失去了!可亲可爱的五号码头啊,让我多看你一眼吧!很可能随着这次出航成为永别!啊!父母亲,兄弟姐妹们,还有那启蒙我识字学文的老师们,以及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祖国亲人们,随着我这次出航,可能再没有相见的机会了……说实在的,当时我内心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与一切!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为国家献身,无尚光荣!这也是我当时的思想境界!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所谓“一号令”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但从这次部队接到“一号令”的反应来看,干部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是很高的。当时,本人确实是抱着为国家捐躯的决心,冲向蓝色的大海深处的……/7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8_YicZ7bfiaWnved8bDR9TJhfhCibpdQ.png)
郑志远(1951.7.11~),河北省唐山市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7潜艇声纳兵、声纳班长。1976年3月退役后在唐山发电厂工作。2011年退休。
/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郑志远,外号“郑大炮”。可能是因为他说话嗓门高,经常一惊一炸的,方得此名。他还有一个特点,性格豪爽,敢于担当,颇有燕赵古风。好事糗事他都敢干,为当时大家的业余生活平添了不少乐子。有一次,我和孙学建、郑大炮(郑智远),还有另外三人一起在艇上值更。吃晚饭时,有人说:“天天吃这些东西,没有胃口,弄点其它东西吃吃,调剂调剂。”我听了后,也有同感,提议:“弄点地瓜吃,好不好?”大家听说吃地瓜,都很赞同。到哪儿弄地瓜?我说:“码头大门口附近种了不少地瓜,去那儿搞(偷)一点。”吃完饭后,准备派一个人去。派谁去呢?大家互相望着,最后决定派郑大炮去。因为郑大炮有股蛮劲,如果被人抓住也不会吃亏,另外扛地瓜也是力气活。还有,他是新兵,其他人都是老兵。咱们有个光荣传统,新兵要听老兵的。郑大炮听到要他去完成这个任务,也很高兴。拿什么装地瓜?有人说拿帆布桶。我说:“不行,行动不方便。”问郑大炮:“是否穿了内裤。”他答:“穿了。”我说:“把外面长裤脱下来,做一个布袋。”我找了两根绳子,分别把裤脚处扎紧,嘱咐他:“把地瓜放到裤筒里,装满后,用皮带把裤腰收紧,地瓜就不会掉出来了。”这样,两个裤筒也是硬板板的,把它放在肩上,挎在脖子上,又省劲,行动又自如。大炮点点头,拿着裤子走了。我们在二舱焦急等待着,议论道:“大炮去了这么久,会不会被抓住……”忽然,一舱升降口处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大家赶过去看到,地上有一条裤子,鼓鼓的,里面装满了地瓜。大炮站在旁边,脸红彤彤的,气喘嘘嘘地说:“好险呀!亏我跑的快,才没被抓住……”地瓜怎么吃?我们想尽办法,变换着花样吃:烤着吃,煮着吃,蒸着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糖熬着吃……大家都说好吃。郑志远还有一个特点,喜欢喝酒。酒壮怂人胆,喝了酒会干一些出格的事。什么事?沈铭没说,肯定是些逗乐子的事。郑大炮在哪里,乐子就在哪里。看看他为本书写的文章,也是乐子。/10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我时常想起我的军旅生涯,我为自己有过一段潜艇部队的战斗经历而感到自豪和荣耀。潜艇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战斗气息,特别是当我们在大海深处执行任务的时候,多次遇到险情,面对生死考验,全艇官兵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那时候,我们吃了很多苦,但是如今回首往事,那些苦都变成了珍贵的记忆。记得大约是在1974年11月下旬,210潜艇去远海执行任务,那是一次十几天的小远航,当时我是声纳班长。除了正常的值更,我还会利用休更时间去四舱厨房帮助厨师王永根做饭。那天,海面风浪很大,很多人都晕船了。我跨过三舱防水门,来到四舱厨房,看到地上散落了很多东西,杂乱不堪,厨师王永根脸色蜡白,扶着门框一动不动,不用问,他又晕船了。我走上前,一只手扶着他,另一只手拍着他的后背,想帮他减少晕船带来的痛苦。他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谢谢郑班长!”我开玩笑地说:“等一会儿你晃晕了头,趴在地上谢吧!”我帮着他收拾完散落在地上的东西,一起为战友们做午餐。因为风浪大,午餐也比较简单,具体都做了什么,如今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有西红柿木耳蛋花龙须挂面汤,放上香菜、香油,真是色香味俱全美味佳肴,特别是在大家晕船的时候,这种面汤最受欢迎。王永根用扬声器向三舱报告:“午餐已准备好,可以开饭了!”话音刚说完,一个巨浪打来,潜艇猛地一晃,王永根一个跟头直向汤桶扑去,与此同时,“噗”地呕吐了一大口,不偏不倚,正好吐到了面汤桶里。王永根对我说:“坏了,怎么办?”我当即拿起桶盖,直接盖了上去。我说:“没办法了,马上要开饭了,重新做是来不及了。千万别说,不然的话会影响大家的食欲。”这时三舱宣布开饭,各舱开始到四舱打饭。我打开汤桶的盖子,用勺子在里面搅动了几下,开始给各舱室盛面汤。我和王永根都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午餐过后,我故意问了几个人:今天的面条汤味道怎样?他们都说:很好!味道很香。他们追问:加了什么佐料?我神秘地对他们说:“是王永根的专用佐料,不可外传!”对这件事,我一直守口如瓶,不敢告诉大家。现在时过40多年,当乐子说说,估计大家也不会有什么生理反应了。就是想吐也吐不出来。能吐出来,那就是历史!各位老战友,当年这件事,怪我,不怪王永根,多有得罪,请大家原谅。不过,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11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12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