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五章 勤务部门 声纳班(4)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4-25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声纳班




六、声纳班长徐玉滨
 


徐玉滨(1954.1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72年12月入伍,曾任155、210潜艇声纳兵、声纳班长。1979年退役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先后获得无线电测量专业学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实验员、助理工程师,通信技术研究所工程师、副教授、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3年,艇上分来几个哈尔滨兵,徐玉滨是其中之一。他个子不高,皮肤白净,还长了一张娃娃脸,19岁了,看上去就像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他平时话语不多,即便开口,也从来没听到他高声大气地说话。后来才知道,他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于是恍然大悟,从书香门第走出来的孩子,就是与工农子弟风格不同。
在艇上时,我们打交道不多。他退役后,也没有联系。直到这次编书,看到他发来的简历,才知道他退役后勤奋进取,连续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还当上了博士生导师。如此看来,他应该是老艇出来的学历第一高的知识分子。
这次他应我之约,为本书写了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好家伙,简直像一篇论文!从文中看,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也是与老艇的培养分不开的。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徐玉滨

上篇:不忘初心——弘扬210潜艇拼搏精神

我是1954年12月出生在哈尔滨市。从小家庭居住条件比较好,是一个两层的苏式房子,家里有室内的独立厕所,也有洗漱间,内有浴缸可以洗澡,还有热水锅炉等等。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一个万人大厂的工程师(获得过多年省、市劳模称号),我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打小没有吃过苦、受过累。上小学的后期开始“文化大革命”,因此没有系统地学文化课程。中学时期是在“复课闹革命”的状态中度过的,也没有学到文化知识,更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环境,我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年。1970年中学毕业,1971年分配了工作,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工厂当了一名车工。
1972年底,一个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日子,我满怀保家卫国的热血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潜艇部队士兵,踏上了开往青岛的列车。通过新兵连的训练,我被分配到了155艇。接着在潜校教导队进行声纳专业的系统学习,从教导队毕业后到155艇报到。当时155艇刚从武汉接艇回来,临时住在支队大礼堂里,艇长是张连忠,政委是王学芳,副艇长是张朴洵、王忠和,声纳军士长是陈明豪,班长是柳忠山,还有沈铭、郑志远、温振华。
虽然经历过新兵连的锻炼、教导队的学习,但毕竟都是与新兵在一起度过。到了艇上以后,生活、学习、训练、出海,还是很不适应。加上自己个子不高、身体单薄、没有体力,所以在那个年代的政治氛围下,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怕苦、怕累、怕脏”,有“小资产阶级”思想。其实我可以负责任的讲,我还不完全是“怕苦、怕累、怕脏”,而是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不爱热闹、愿意学习、讲究卫生、心地善良的一个人。因此,6年的艇上生活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也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
1.来自艇长的批评——刻骨铭心
第一次挨批评竟然是来自艇长。记得刚刚上艇不久,参加了正常的值更,有一天值的是第一更,白天上午值更,大家好像都在政治学习或是上艇转动机械,我在寝室的门厅值更,因为夜里值更没睡好,身体有些疲乏,犯困,就靠在椅背上,把脚搭在值更桌上,半坐半躺。这时张艇长从艇部出来,看着我这个样子,他阴沉着脸,操着山东胶州口音严肃地说:“小徐,你这是在值更呢?还是在睡觉呢?”一个刚上艇的新兵,第一次挨批评竟然是来自艇长,从内心来说还是挺恐惧的,有点承受不住,同时张艇长的威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几年的艇上生活和工作当中,让我渐渐地认识了张艇长,他老人家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过硬的军事技术、严谨的训练态度、敏捷睿智的思维方式、亲力亲为的规范行为,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
2.战友的帮助——情谊无价
前面说过,刚来到部队,自己个子不高,身体单薄,艇上的工作,经常会有脏和累的事情要做。比如,出海训练或者远航,都需要往艇上装载物资与食品,有木箱、有纸箱,尤其装有罐头食品的箱子很沉,新兵总想表现一下,我硬着头皮铆足了劲扛起一个箱子,顿时感到头重脚轻,走起来身子直晃悠。往艇上搬运要走舷梯,突然过来一个浪,舷梯一晃,我差点连人带箱子一起被晃到海里,这时厨师张超文一个箭步冲上来抓住了我。从此以后,大家知道了我的状况,就不让我扛箱子之类的重东西了,尤其是我们班的郑志远、张俊富两位大哥,在这方面给予我许多帮助,还有艇上其他老兵的关爱与呵护,让我永远铭记在心中。
声纳班士兵的岗位在一舱。一舱是鱼雷舱,空间比较大,也比较高,我在一舱战位工作了大约2至3年。声纳在一舱的主要工作是机械保养、卫生打扫、铜制品清洁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主要是体力性事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打扫卫生时需要去其它舱打水、倒水,这些事一般都是由新兵负责。但我一只手拎不动一桶水,需要两只手一起拎,特别是通过防水门的时候着实吃力。防水门是圆形的,直径大约不到90厘米,桶高加上拎把,基本与防水门直径差不多。水桶和人要同时过去,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技巧。过了防水门,一舱有一个很小的平台,还有几级台阶才能下到地板上。我跟头把式的连人带桶过去了,但是由于惯性,人虽站到了平台上,水桶却没放稳,“哗!”水桶倒了,水撒了一地。我记得当时鱼雷班长是于水洋,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急脾气的大哥,但是他没有训斥我,而是喊了大家赶快把水擦干,让我紧张的心平静了下来。
出海训练在一舱比较容易晕船,几年中得到了在一舱的鱼雷班、舵信班、舰务班战友的帮助,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比较匮乏,许多食品是需要凭票供应,而潜艇伙食非常好,每天2元伙食费(仅次于飞行员的伙食标准)。记得当时不管谁回家探亲,同部门的战友、老乡,都会将平时发的没舍得吃的糖、罐头等东西拿出来,让回家探亲的人心里充满暖意。那个年月,能带着这些“奢侈品”探家,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也让父母感受到部队的温暖、战友的情谊、儿女的牵挂。
部队里的这种纯纯的友谊、朴实的感情、与人为善的秉性,这么多年来一直感染着我,也是我面对社会、同事、师长、学生一直坚持的处世原则。
3.刻苦训练——为210艇的荣誉而战
在勤务部门当兵6年多的时间,声纳班先后经历了四任军士长,分别是:陈明豪、柳忠山、沈铭、张俊富,先后经历了三任班长,分别是:柳忠山、沈铭、郑志远,在专业训练上,除了自己的刻苦学习外,先后得到了各位不同时期的军士长和班长的指导。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前,“文革”的氛围是突出政治高于一切,政治学习积极分子往往要比业务学习好的同志更得到重视。自己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打小看到父母认真学习、热爱事业、积极拼搏、教书育人,深深地影响了我,所以我对政治学习不太感兴趣,大批判很少发言,政治口号也喊不来,把精力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很自觉,也很用心。声纳专业的技术难点主要是噪音的识别,靠人的耳朵辨识度来确定舰船主机类型、螺旋桨转数,从而判断目标类型、行驶速度,根据被动声纳仪功能确定目标方位、行驶方向,根据主动声纳仪功能确定目标距离。而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用仪器自动识别这一切。教导队学习的是基础,起初练习噪音听力的启蒙老师还是柳忠山和沈铭两位老兵,当时更多的是利用仅有的周日休息时间,他们给予了我许多指点和帮助,为我日后听力辨识度的提高、目标噪音特征的识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终于结束。部队大练兵、大比武开始了,潜艇回到了正常的军事训练状态。出海多了,远航多了,舰船也得到了及时的保养维修,各战位人员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战斗力有了根本的保障,我们艇在张连忠艇长、王忠和艇长、王学芳政委的带领下,参加支队的各项科目考核,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参加了支队声纳专业的各类竞赛,如设备故障排除、噪音识别等,为我艇赢得了荣誉。记得那一年的年终总结,声纳班当时有五个人,其中沈铭军士长、张俊富和我三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声纳班荣立集体三等功。这一年对我来说是政治生命的转折点,部队的政治气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也得到了锻炼和进步,1977年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几年部队生活中,虽然有过两次部队提干的机会(一次派刘金仁来哈尔滨政审、一次安排我到401医院体检),但我都没有同意。因为当时高考已经恢复,父亲是一名哈工大的老师,我也想到地方学校上学,完成子承父业的夙愿。连续两年要求复员都没能被批准,直到1979年3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备值班结束后,我如愿以偿,被批准复员。
6年的军旅生涯,让我经历了社会政治形态的变迁,锻炼了我的意志品德,得到了不同时期多位老首长、老战友、老朋友的帮助,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让我有了良好的品行,顽强的拼搏精神,提高了吃苦耐劳的承受度,也让我成熟了许多。这些都为我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篇:继续前行——勇攀海防装备科技高峰

1979年3月,我回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做实验员。当时实验室缺一名政审要求高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实验人员,从事部队现役400W单边带电台的管理与带学生实验课工作。由于我从部队回来的晚了,超过了高考年龄,所以我必须选择先读取成人教育,完成学士学位,之后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我从一名实验员,陆续成长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从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个科研工作就是为海军岸防武器服务的。一步步的努力,步步充满艰辛,是210艇的战斗精神在激励我、鞭策我。这期间,许多从210艇走出来的首长、战友在海军、在地方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张连忠艇长担任海军司令,当时我在烟台海军岸防部队某营进行HY-2号导弹系统准备,由有线改装无线传输方式,时任海装部长去视察工作时向我介绍了张司令的情况,当时他说回去给张司令带好,也不知带到没有。后来得知张司令带出的一大批潜艇支队的优秀干部到海司工作,为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2年,我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1997年被评为教授,担任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至今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一直从事现代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研究生“现代通信技术”的教学工作,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我的研究方向为宽带移动通信及无线接入技术、高精度导航定位理论及室内外定位技术、无线网络业务建模理论与技术;学术兼职为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军用通信技术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电子学会广播电视专业委员会委员、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会员、IEEE会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我先后承担了60多项科研课题、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在论著方面,与他人合作编写科技论著和教材4部,先后到访过美国、日本、前苏联、伊朗、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检索/15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多个科研成果被应用在海防武器系统中,填补了海防武器系统的空白,形成了系列化,完成了批产、定型,无愧于曾经的海军老兵、210艇的战士。

结束语:

本文的最后,特别要感谢155艇、210艇的所有老首长、老战友的多年帮助,是我们艇的独有的战斗精神,鞭策与激励我成长与进步。155艇、210艇的战斗精神与战友情谊永存!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2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2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5)
2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1)
2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2)
2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3)
2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1)
2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2)
3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3)
3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4)
3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5)
3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6)
3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电班
3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1)
3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2)
3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3)
3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4)
3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
4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
4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3)
4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4)
4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5)
4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6)
4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7)
4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8)
4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9)
4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0)
4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1)
5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2)
5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1)
5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2)
5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3)
5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4)
5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5)
5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6)
5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7)
5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8)
5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9)
6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10)
6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11)
6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舰务班(1)
6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舰务班(2)
6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舰务班(3)
6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舰务班(4)
6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舰务班(5)
6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舰务班(6)
6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五章 勤务部门 (1)
6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五章 勤务部门 (2)
7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五章 勤务部门  声纳班(1)
7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五章 勤务部门 声纳班(2)
7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五章 勤务部门 声纳班(3)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