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4_NEk5qgmu1Jct03sjiasaTO5a3VOlNw.png)
王献(1953.3~ ),河南省许昌市人。1969年12月入伍,曾任127潜艇雷达兵、雷达班长;1975年8月进潜艇学校航海观通长班学习,1977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210潜艇任实习副航海长、副航海长;1980年3月任212潜艇航海长;1982年3月进潜艇学院艇、副长班学习;1984年10月任212潜艇副长;1986年3月任238潜艇实习艇长、艇长;1987年8月任214潜艇艇长;1991年12月任218潜艇艇长;1993年3月任支队司令部教练艇长;1997年4月任潜艇支队参谋长;1999年1月任潜艇支队副支队长。1997年授海军大校军衔。2008年5月退休。/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和王献是同年兵,因为平时接触不多,在一条艇上工作多年,却讲不出关于他的故事。总的印象,他属于中规中矩、埋头苦干的那类人,个性不突出,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除了工作认真,学习刻苦,别的方面基本显不着他。后来他能成为我们那批同年兵的佼佼者,当艇长,当支队参谋长,当副支队长,证明了那个年代的一个特点:埋头苦干的人比较受领导的青睐。个性太强,往往难以“前程辉煌”。当然,也有列外,比如老艇长张连忠,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最后当上海军司令员。不过,据我所知,张连忠也喜欢“老黄牛”。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王献写了一篇文章《往事与感悟》,还是看看他自己回忆的往事吧!/6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我在127、155、210潜艇工作的时间,前后加起来有8年多。回首当年,30多年过去了,有几件事,我记忆犹新。第一件,是1972年冬,我们在武汉接新艇期间发生的事情。按照战士们的想法,接新艇,在工厂里也不用出海训练了,而且单位远离潜艇支队,等于枪入库,马入圈,可以多休息一下了,行政管理也不用像在码头那么严了。但事实情况大出我们所料,艇上的行政管理不但没松,反而更紧。为了培养部队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提高大家的战备观念,艇上经常组织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大检查、评流动红旗,甚至还组织部队跑警报。记得我们当时住在武昌区解放路230号,离长江边还有一段距离。有一次早上跑警报,由于天气比较冷,大家从热呼呼的被窝里爬起来,穿上衣服就跑,刚跑到江边就“刷、刷”晕倒了两个战士。当时我们就想,这下可好了,以后大概不会再跑警报了。回来后,艇长张连忠组织讲评,严肃地说:“某些人不注重体育锻炼,体质太差,说明我们抓体育训练不够,跑警报太少了!”从那以后,艇上经常组织跑警报,而且平时早上的跑步训练也加长了距离,延长了时间,并有计划的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体育训练,开展班与班,部门与部门,艇与外单位组织的篮球、乒乓球等比赛,艇领导亲自挂帅,呐喊助威。这样做的结果是,艇员的体质更加强壮了,为我们以后归队,在管理、作风、体能、战备意识等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件,是1974年8月,我们艇进厂修理期间发生的事情。那天潜艇刚刚坐好坞墩,坞水还没有全部排完,潜艇各水柜检查盖就已经打开了。艇长张连忠穿着工作服,不声不响地钻进了水柜,把全艇的水柜查看了一遍。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4808厂干活的工人很少,我们艇提出:“以我为主,保证修艇质量,争取按时出厂加入战斗行列。”艇长钻水柜,是为了对各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艇领导以身作则、模范带头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接下来,艇领导亲自走访班、组长和老工人,并要求我们“靠上去”和工人一块儿干,给工人打下手、当后勤。张艇长说,这样做,一可以督促工人干活,二可以保证修艇质量,三可以密切和工人的关系,四可以学到一些修理技术。在艇领导的带领下,全艇官兵齐心协力,雷厉风行,整天和工人们泡在一起,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修艇任务。4808厂的工人对我艇干部战士的忘我工作精神,赞赏有加。一说起210艇,都直竖大拇指。当时彩色电视机刚刚兴起,我们艇也买了一台。这一天,艇部是张艇长值班。当时是一个艇一个食堂,炊事员都是艇上管理。由于炊事员比较少,节假日还要加餐,工作量比较大,平时节假日都有很多同志主动去伙房帮厨,以减轻炊事员的劳动强度。但今年的大年初一,正赶上电视中播放新影片《火红的年代》,很多人都在看电视,去帮厨的人就很少。张艇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艇部,去伙房帮厨去了。到了中午开饭的时候,电影还没有演完,一部分人按规定,由内务值日集合带队去了食堂,还有一些人继续看电视,没注意时间。等电影演完,我们一看挂钟,不好,已过中午开饭时间将近15分钟!这时,有一名干部主动集合带队来到食堂。正准备进饭堂,只见张艇长站在食堂门口,生气地说了一句话:“你们不用吃饭了,回去继续看电视吧!”我们没有人敢吭声,低着头进了食堂。吃完饭回到宿舍,全艇人员集合点名。张艇长严肃地说:“今天没有按时站队吃饭的站出来!”我们一共站出来了20多人。艇长说,“这些人没有按时站队吃饭,违反部队规定看电视,大家看看都有谁?”大家站在那里,显得很尴尬,有些难为情。当时我和很多人一样,有点想不通:不就是多看了一会儿电视,晚吃了一会儿饭吗?大年初一就点名,而且还让我们公开“亮相”,就是有问题也应该过了初一之后再说啊!“你们坐回去吧!”艇长说。然后他便从部队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等方面给大家上了一课。那些道理我们不是不懂,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了偏差。艇长说的无疑都是正确的,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按照他的要求执行。多年以后,我也走上了领导岗位,回想起当年在张艇长领导下度过的那些日子,感到受益匪浅,当年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也渐渐能够理解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看准的事情就要坚定地去干,不要怕有人反对,有人发牢骚。群众对一件正确的事情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清远处的风景,尤其是在这个风景还没有成型的时候。能够在反对的声音中坚定不移的人,才是能干成大事的人。平淡的日子,令人烦的日子,积攒出了某一日的辉煌和灿烂。生命,正是由无数的平淡的日子组成的。可惜,我悟出这些道理的时候,稍微晚了一些。/7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8_v6cRfdxqmLefGibpFtyQNVpLFibC0g.png)
田华忠(1954.3.2~),河南省巩县人。1972年12月入伍,曾任155、210潜艇雷达兵、雷达班长。1979年3月退役,在郑州市监狱工作。2014年3月退休。/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田华忠在艇上时,我们打交道不多,但我对他印象很深:高个子,说话满口河南腔。但是除此之外,别的就说不出来了。看了他的简历,才知道他曾在监狱当警察。2000年,我受司法部监狱局的委托,到全国各地十几所监狱采访,后来出版了两本写监狱的报告文学《再生之地》和《监狱之旅》。我不知道田华忠也在监狱工作,否则会去他们监狱看看,写写他们监狱。当时司法部监狱局给我开的“路条”上没有湖南,因为王友达的一个朋友在湖南省监狱局当政委,王友达再三要求我去湖南,后来司法部监狱局又给我的“路条”加上了湖南。这次为协助我写此书,张俊富撒开大网,网到了好几个“失联”的战友,不知是谁把田华忠找到了。2016年8月28日,我和他通了电话,还是当年的那个河南家乡口音很重的田华忠,那声音听上去感到很亲切。田华忠应我之约,发来了一篇文章《我是潜艇兵》。一看这题目,就有一种充满豪气的感觉。/10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参加解放军是我的梦想,但没想到我会当上潜艇兵,自己的宿愿得以实现,这是我一生的光荣。我的海军潜艇兵生涯是从1972年12月8日开始的,直到1979年3月退伍,历时6年4个月。这一段非凡的经历常常让我引以为荣,无比自豪。我由衷地感觉到:今生今世我能与潜艇结缘实在是太幸运、太幸福了。当年,我们这一群刚刚穿上海军军装的河南中原“旱鸭子”,到了青岛部队以后,最急不可耐的事就是抓紧时间去看一下大海。在河南,我们家距离黄河很近,经常去关注黄河,也为黄河水的壮观而折服。但看到大海时,真的被眼前一幕惊呆了。听说海水是咸的,一帮傻小子都用手捧起海水尝了一口,果然真是咸的,又咸又苦。这下给家人写信有吹牛的资本了。我们尝试过海水,确实是咸的。把入伍后每一个细节,仔细地在给家人信中描述,别提有多高兴。潜艇部队工作生活是多彩的。军事训练有素,组织纪律严明。每个艇员不仅要掌握潜艇共同科目常识,更要具备本专业科目技能。到了部队,马上面临众多考验。一是要克服恐惧关;二是如何适应海上大风大浪;三是新艇员如何尽快学习、掌握、操控潜艇。我有幸在雷达班遇到了潜艇工作启蒙老师王献。他手把手地教我,我试着在实践中摸索前进。我第一次出海就遇到了大风。潜艇在急剧地上下起伏,我很快感到头晕目眩,胃中像翻江倒海一样,终于忍不住,大口大口地呕吐,情绪一下跌到了冰点。同年兵李猛力,鱼电岗位,他好像有充分准备,竟然没有呕吐,事后我问他有什么诀窍,他笑而不语。后来我一直向他催问请教,他也说不清。最后还是启蒙老师王献帮我打开了谜底。他说潜艇工作适应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一定的阶段,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步适应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果然战胜了晕船,不再害怕大风大浪。同时在训练中我逐渐克服了恐惧感。刚下潜艇时看到潜艇结构复杂,操作困难,担心学不好,干不到位,担心自己难以胜任战斗岗位。经过老同志传、帮、带,我慢慢适应了环境。特别是看到老艇员身上那种稳健和坚毅的工作作风,使我逐渐对训练和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刚刚来到155艇,艇长张连忠那严肃的古铜色的脸庞,政委王学芳那始终微笑的面容,给我印象很深。我坚信有这样的艇首长,155艇一定是最棒的。平时我常常注意观察周围的同志,努力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首先,值得我尊敬的是艇长张连忠,听说他当年在陆军工作,因海军发展调过来不久就当了潜艇艇长。太不容易了,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张艇长非常威严,脾气火爆。记得早上起床后,洗脸间人多,他有时在后面等的不耐烦了,会挤过去接水刷牙,三两下就完事了。他看不惯那种慢慢腾腾刷牙洗脸的生活习惯。在带兵方面,张艇长很严厉。有一次在午饭集合时,看到有个小伙子手揣在兜里,马上紧走几步,顺手往那小子胳膊上拍了一下。那小子回头看看是艇长,赶紧抽出手站队去了。生活在155艇这样一支坚强、过硬的团体中,使我进步很快。军事技能和基本素质显著提高。我常常把部队生活个人成长情况向父母及亲朋好友一一汇报,他们都非常高兴。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安心部队生活,争取立功受奖的决心和信心。这件事是父亲在信中告诉我的。1975年3月的某一天,我爸和我妈一块从河南巩县乘车到省会郑州办事,到郑州市下车后,老妈在出站口看到一位海军同志路过,马上让老爸上前问一下是否认识儿子田华忠。这怎么可能呢!老爸说这位海军同志肯定不认识,但老妈执意一定要问问试试。无奈老爸上前问了一下。后来知道人家是上海东海舰队的,该同志非常感动,专门要了我的通讯地址。老爸给我讲这件事是鼓励我在部队要好好训练,争取进步。一个是父母对儿子的期盼,一个是素不相识的战友情谊。这件事一直激励着我,努力投入部队建设,为海军潜艇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光和热。以此回报亲人,回报国家。潜艇部队军事训练和生活是神秘多彩的。自从我1979年回到地方后,有很多人一听说我是潜艇兵,眼睛马上就亮了,不断地问我:潜水艇是怎么回事?你们如何训练?怎样生活呀?问不完的话题。有时本来去办事,聊起这一话题正事不再说了,有时饭也不吃了。我耐心地向他们介绍,心中充满自豪,因为我是潜艇兵,而且还工作在155、210艇——海军先进艇。哈哈……真不是吹的。在我的记忆里,潜艇部队除了严格的训练使我刻骨铭心之外,另一方面就是水兵每天有那么多开心和快乐。首先是官兵之间那种亲密和睦的关系,真是亲密无间。因为大家知道,潜艇是一个特殊的战斗群体,战友之间真是同生死,共命运。平时大家一块训练,战时共同出海执行任务,这种情感是非常深厚的。正常情况下,按时起床、出操,夏季午饭后游泳训练,然后睡觉。闲时打打篮球、排球、乒乓球,晚上点名。节假日可以按比例外出到市区游玩、办事。喜欢玩牌的战友晚饭后立即抢占位置,常常会看到出牌不当争得不可开交的场面,但并不影响战友之间的感情。老兵探亲归来是一道欢乐、开心的风景线。归队者一踏进营房,大家伙马上接过行李等待分享土特产。山东兵带回来大花生,东北兵带回来卷烟,大家吃着、卷着、抽着、吹着,那情景太爽了,那种战友情难以忘怀。可离开部队以后回到地方工作,再也没看到过、体验过那种战友情了!唉!!!有时战友间也会相互做点恶作剧。记得有一天我担任寝室内务值更,我想挑逗一下王善连这小子,我往洗脸间门上放了一盆肥皂水,谁知这小子晚去了一会,不巧有一位老军士长推门进去,弄了一身肥皂水。真不好意思……有时会偶尔翻看战友女朋友来信。一次李猛力快熄灯时往储藏室跑,拿了一封信,我正好值更。熄灯后我从他的帆布袋里一下拿出了十几封信。写的太火了,看的心惊肉跳,事后一直没敢告诉他。当时也有点太胆大妄为了。另外还有一件事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当时到底咋回事。有一个星期天,声纳军士长沈铭准备理发,但找了很多人都不给理,他一气之下让我理,我解释说自己根本不会,但他说你尽管理吧,理成啥结果都不埋怨你。无奈我只好匆忙上阵,没想到这活儿还真干下来了,效果还不是太差。事后我心中诡异了很长时间,沈铭为啥找我理发呢?等一下找高手理不行吗?何况他还是堂堂的军士长。真让我郁闷,万一理砸了怎么办?1979年3月我离开了潜艇部队,回到地方,到郑州市监狱工作。从军人到一名监狱警察,这是一个全新的转折点,二者无任何关联,一切从零开始。首先,要学习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监狱规章制度;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直面犯罪分子。如何针对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开展工作?犯罪分子人员复杂,罪中套罪,连环犯罪。有的人虽然判刑不重,如盗窃罪判刑三年,但杀过人,未能及时发现,所以监狱警察还有深挖服刑人员余、漏罪的任务。不仅要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更要强化管理,深挖服刑人员可能存在漏网的余、漏罪,防止罪犯因余、漏罪刑满释放后再度危害社会。从事监狱警察工作,监管犯人,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监狱警察30多年来,我始终以军人的姿态投入工作,把当年海军潜艇兵的战斗精神运用到监狱警察工作中,不怕困难,任劳任怨,取得了可喜成绩,受到了一致好评。我个人连年受奖,年年评为先进个人,曾七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我所在的部门也连年考核优秀,并五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我于2003年被评为郑州市劳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郑州市优秀政法工作者。2014年3月,我从监狱退休。赋闲在家的日子,会经常回想起年轻的时光,特别是潜艇生活的时光。我是潜艇兵!这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经历。/11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12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