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4_CqlFzEzYhEIqAdjqc0eUXNfolOxYtA.png)
魏文舟(1953.4.24~),辽宁省葫芦岛市人。1973年12月入伍,在海军潜艇学校雷达专业学习;1974年末分配到210潜艇,任雷达兵、雷达班长。1981年7月退役,在地方供销社工作。2008年初退休。/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魏文舟,感觉很熟的一个人,忽然想不起他有什么故事。一般来说,个性强的人,故事多,个性不强的人,故事少。魏文舟应该属于个性不强的人,这样的人很难创造出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来。故事往往产生于“事故”。比如记者,都唯恐天下不乱,和平的日子,平静的生活,哪有新闻可写啊!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魏文舟写了一篇文章《我一生中最怀念的潜艇》,让我们看看他怀念的生活是什么样的。/6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离开部队20多年了,听说要编辑老艇纪念册,又勾起我对当年潜艇生活的回忆。1974年末,我从海军潜艇学校十二期水兵班雷达专业毕业,分配到北海舰队210潜艇雷达班。当时班里的战友有王献、厉伟建、田华忠。我们共同学习、生活,关系很融洽。我在大家的关怀帮助下,很快就掌握了雷达实操技术。210潜艇是战备值班艇,出海很多。艇长张连忠和政委王学芳对部队的行政管理抓得很紧,艇上的风气一直很正,歪风邪气没有一点市场。全艇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重大任务。210艇是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我在这个集体里受到了锻炼,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怎样做人。我在部队服役8年,多次随艇执行重要任务,印象最深的是两次远航。一次是1979年11月的30天远航。当时中越边界战火纷飞,我艇担任海上阻击任务。虽然最后战火并没燃烧到海上,但是那种真实战争的背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战争的气氛,仿佛战场就在眼前。另一次是1980年5月的20天远航。当时我海军核潜艇进行导弹发射试验,我们到试验海区担任警戒任务,为安全回收导弹数据舱发挥了作用。另外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参加海上演习。在我艇鱼雷攻击时,我与田华忠紧密配合,及时发现目标,为指挥员准确提供数据,使所有鱼雷全部命中目标。我们不但受到首长表扬,我们的事迹还登上了《人民海军》报等报纸,我本人也受到嘉奖。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我进步很快,197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现在我已五十有余,要问我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最值得留恋的是什么,就是我曾经生活战斗的210潜艇和当年的210潜艇的首长战友们!/7_4WrxUCFviclz7PGYRPl5nibjW0kicA.png)
/8_iab6OmKmawjEic6g956nc9fUznOpjA.png)
白玉民(1951.11.13~ ),河南省舞阳县人。1969年3月入伍,1970年9月从陆军调入海军潜艇部队,曾任127潜艇雷达兵。1972年秋入北海舰队教导团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北海舰队后勤部704厂工作。1975年退役。1976年入河南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舞阳县畜牧局工作。2011年退休。现居舞阳县舞泉镇贾湖社区。/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白玉民在艇上的时候,好像不太爱说话,想不起他有什么故事。不过我对他在《两件小事》文章中记述的那次轻潜水训练,我的印象倒是比较深。我记得,在到潜水池进行潜水训练之前,艇上先是组织大家在洗脸盆里练习用鼻子呼吸。训练地点就在大寝室里。每人面前有一个装了半盆水的脸盆,放在床头柜上。我们当时使用的是28型轻潜水呼吸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面具、气囊、氧气瓶。它的工作原理是:打开氧气瓶开关,氧气进入气囊,然后通过蛇形管进入面罩。面具的上部有一个排气管,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小尾巴”。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名字有问题,哪有尾巴长在头上的?“小尾巴”的形状是扁的,排气的时候,空气会从里面出来,不排气的时候,海水的压力会将它的两侧管壁压在一起,因此不会进水。潜水时必须用嘴吸气,不能用鼻子,因为在水下,面罩里面有水,鼻子被浸在水中,如果用鼻子吸气,会被海水呛死。潜水时鼻子只有一个功能:排气。我们在脸盆里练习的,就是用嘴呼吸,用鼻子排气。不用全套的呼吸器,只用一个咬嘴和一段蛇形管。蛇形管露在脸盆外面,可以进气,鼻子直接在水中排气。一开始,有好几个人不习惯只用嘴吸气,一下就把水吸进了鼻腔,呛得他们咳嗽不止。正式潜水的时候,有一套操作口诀:吸、供、排,吸、供、排,吸、呼、吸、供、排。什么意思呢?“吸”为吸气,“供”为供气,“排”排气,“呼”为吐气。在水下,要按照这个口诀进行操作,才能不出现危险。关于在潜水池潜水时的情形,白玉民的文章中有描述,我就不多说了。/10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从陆军到海军,我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晕船。第一次出海,微风小浪我就扛不往了,胃内食物吐得干干净净,最后是吐黄水,有人说那是胆汁。我不知道胆与胃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过那黄水确实是苦的。最难受时,我想,干什么活都比干潜艇好。班长刘殿富让我在吊床上躺一会,那就感觉好多了。第二次出海照晕不误。又想吐,人还未离开雷达室,胃里的食物就涌进了口腔。我赶紧往厕所跑。03型潜艇的厕所就在雷达室对面,紧挨着三舱尾部的防水门。恰好这时张连忠艇长从四舱跨过防水门来到三舱,正堵在厕所门口。我心里暗暗叫苦,可我总不能吐到艇长身上啊!就猛推了张艇长一下,快速打开厕所门,然后“一吐为快”。事后张艇长并没责怪我。他还经常鼓励我们,当海军就不能怕晕船,要加强锻炼,慢慢就会习惯海上生活了。我记住了老艇长的话,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战胜晕船,当一个好水兵。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加强锻炼,晕船也要坚守岗位。后来经过多次出海训练,晕船的程度渐渐减轻了,有时六七级风都没有晕船的感觉了。1971年深秋,127艇组织了一次轻潜水训练,地点在码头的潜水池。记得那个潜水池的水深是4米,王忠和副长担任总指挥,装备就是一套28型呼吸器。深秋季节,潜水池的水已经比较凉了。再加上心情紧张,下水以后,感觉从心里往外冷,冷到牙齿发颤得得得响。很多人是第一次参加轻潜水,有些不得要领。因为呼吸器的气囊里充进了氧气,浮力增大,不少人一下去就又窜上来了。王副长就按住头,帮助他们下潜,结果刚按下去又浮上来,反复几次才按下去。更有意思的是,这边刚刚按下去一个,那边又浮起来一个,真像俗话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个个就象一只只大青蛙在池中戏水。我是最后一个下水,因为有了前边那些人失败的教训,我下水后只被王副长按了一次就完成了潜水科目的训练。/11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12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