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第二章 (3)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7-05



二、人生的十字路口
(1932 年夏—1934 年冬在上海)

19岁的沈安娜(沈琬),1934年摄于上海

在恩师家的邂逅

 

1933年冬,一直省吃俭用,在经济上接济我们俩的二哥沈勤,自身陷入了经济危机。他作为一名小职员,本来收入就不高,结婚后有儿有女,经济日渐窘迫,无法继续接济妹妹,我们俩带出来的那点钱也已所剩无几,只够维持两人最基本的生活,无钱交纳学费,双双面临辍学。危难之际,又是毛啸岑夫妇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摆脱困境。


毛啸岑夫妇此时已调到上海正风文学院工作,师母沈华昪安排我在文学院女生宿舍临时住下。姐姐只好辍学,到一个私人诊所当助理护士,实际上是勤杂工,以微薄的收入维持我们俩的生活,并支持我继续上学。


“南洋高商”是个新思想比较活跃的学校,学生成分也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是南洋华侨子女。学生华侨的家庭背景迥异,有富豪巨贾,也有“卖猪仔”a。尽管这些家庭贫富差距悬殊,但家长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回祖国学习中华文化,教育子女不要忘了祖宗。另一部分国内的学生,家庭状况也各不相同,有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小姐少爷,也有一般平民的子女。由于该校重视体育、文艺教育,因此出了一批文艺和体育小明星。


我自幼喜欢运动。当年在城东女校任校长的蔡振东老师记得,那时在泰兴县举办的小学童子军比赛活动中,城东女校获得冠军,身为中队长的我代表学校捧回银盾奖牌。


上海南洋高商体育运动气氛很活跃,我是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尤其喜欢打篮球。学校的女篮队长叶露茜b,和我同班、同桌、同宿舍,我和她关系特别好。叶露茜每次练球,都拉着我一起去。据该校学生、电影演员黎莉莉c在她的回忆录《行云流水篇》中回忆:“南洋高商”的女篮很厉害,除了体育专科学校,简直威震上海所有的校队。“南洋高商”的男篮也很出色。男篮中有一名健将叫蔡演雄,后来曾参加过1936年在柏林召开的奥运会。


受叶露茜等人的影响,我的篮球技艺进步很快,特别是低身传球,又快又准,被同学们称为一绝。

毛师母鼓励我说:你篮球打得很好,要多参加文体活动。

 

a海外对那些卖做劳工者的蔑称。

b叶露茜,女,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明星。后与知名电影演员赵丹结为夫妇。

c黎莉莉,女,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明星。中共“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的女儿,原名钱蓁蓁,1929 年随中华歌舞团到南洋演出期间,认团长黎锦晖为义父改名黎莉莉。

 

但是我有难言的苦衷。打篮球,运动量大,体力消耗也大,有时参加比赛,赶不上学校食堂的晚饭,又没闲钱,不能下馆子,只能在学校的校门口买点零食,往往吃不饱。有的女生有男朋友,比赛后由男朋友邀请下馆子,我不愿随便交男朋友,更不愿吃别人的,时常夜里饿得睡不着觉。为了夜里不饿肚子,只好减少运动量。后来就干脆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篮球比赛了。


1934年农历新年到了,上海的天气格外寒冷。我和沈珉姐妹俩没有路费回泰兴老家,便冒着细雨,去给恩师毛啸岑夫妇拜年。在毛先生家,我们意外遇到了“南洋高商”的校友——已毕业的舒曰信(时用名庸之)和还在校读书的华明之(时用名家骊)。这两个男生也是毛先生夫妇的高足。


毛先生夫妇给我们四人作了介绍。四人之中,沈珉虽然不是毛先生的学生,但因为我的关系,和毛先生一家人也很快相熟了,于是四个年轻人自然地交谈起来。我们四个人的性格差异很大,舒曰信热情奔放,华明之少年老成,沈珉少言寡语,而我比较开朗活泼。


舒曰信给我们姐妹的第一印象是性格爽朗,谈吐不凡,眉宇之间流露出刚强和自信,一看就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我悄悄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毛先生,毛先生笑着点点头。


沈珉问我和毛先生小声说什么,我把我的猜测告诉了姐姐,并悄声说:我看他很有激情,但好像不大会照料自己的生活,你看他衣服邋邋遢遢,不知多少天没有换洗了。


沈珉听了忍不住笑起来。舒曰信问她笑什么,沈珉看看舒曰信,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轻声说:不告诉你。

舒曰信也不好追问,却忍不住盯着她看。


我不由自主地更注意观察华明之。华明之戴一副近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镜片后面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他比我大两岁,处事沉稳,待人诚恳,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过七十年之后,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见面时的情景。


我留给华明之的印象也非常好,他后来告诉我:你清秀婉约,纯朴活泼, 落落大方。

 

四人相识,交谈甚欢。舒曰信以学长的口吻对我说:“以后学校里有什么事,就找明之兄帮忙。”我很自然地说:“我会的。”我正盼着有人说这句话呢。我为有华明之这样一位学兄感到高兴,当然不会放过找他帮忙的机会。


毛先生的独生子、不满10岁的毛安澜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很熟,他时常依偎在我的身旁,听我们聊天儿。舒曰信和我比较健谈,华明之大部分时间是在听,偶尔插插话,而沈珉则很少说话,她在听的同时,手也不闲着,不停地帮毛师母干一些家务。毛先生把客厅让给四个学生,到书房做他自己的事情去了。

 

★21岁的华明之,1934年摄于上海

 

此后,我们四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几次在毛先生家聚会。话题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华明之和舒曰信曾问及我们姐妹俩家里的情况,面对两位学长, 我们俩一点不觉得他们是外人。就连平时不大爱说话的沈珉,话也变得多起来,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不时插话补充点什么。


发生在苏北泰兴沈家大宅门里的故事,让江南大地主家庭出身的舒曰信和上海小职员家庭出身的华明之感到新奇,特别是我反抗裹脚的经历,更是让依偎在我身旁的少年毛安澜听得入迷。舒曰信和华明之一边听着,一边不时交换一下目光,他们对我们姐妹的身世和志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听我说完我和姐姐来上海求学的经过,舒曰信就爽朗地哈哈大笑道:原来你们俩和我一样,也是封建家庭的叛逆啊!


和舒曰信、华明之相识,改变了我们姐妹俩的命运,使我们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同时也为我们的个人感情找到了归宿。


事后,舒曰信向鲁自诚报告:我们结识了一对和我们一样有革命志向的姐妹。她们思想纯朴,为人正直,在苏北家乡中学里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来到上海求学,她们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愿望。


鲁自诚听了很高兴,对舒曰信和华明之说:你们要好好启发她俩的革命觉悟。要让她们知道,今后要走什么样的路,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舒曰信和华明之领受任务之后,就有意识地和我们姐妹俩接触, 给我们讲社会发展史,一起学艾思奇的《哲学讲话》,指导我们读进步刊物《生活》、《新生》等。华明之与我同在“南洋高商”上学,见面的机会较多。他跟我讲,他大量阅读了中国农业、工业和国际贸易方面的资料,深入思考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殖民地及次殖民地的百姓被榨干脂血, 最终爆发反抗之时近了。他坚定地说正准备写论文。后来,明之的论文登载在“南洋高商”毕业纪念册上了。而舒曰信和沈珉都已走上社会,沈珉经常主动帮舒曰信的忙,于是二人的来往便多了起来。这样的格局导致了我们姐妹终身大事的各自走向。特别是我和明之兄,共同的志趣、理想和事业,使我们走到了一起,并共同度过了漫长的琴瑟和谐的岁月。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
李忠效的纪实文学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李忠效、华克放整理
未完待续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