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第九章 (3)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8-05



九、与党组织暂时中断联系的日子

(1943年夏—1945年夏 在重庆)

 

 


到鲁家走亲戚


生活物质的匮乏是一种苦,精神上的孤独是另一种苦。我和华明之在直接领导徐仲航被捕,不能与党组织联系的日子里,就经历着这种双重痛苦。我们很少与外界交往,也减少了到鲁自诚和华韵三家走亲戚的次数。


鲁自诚和华韵三是1938年底到达重庆的。

此前,董必武安排鲁自诚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政治部,在那里讲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不时借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我经常随机要处长、速记科长到“中训团”为蒋介石在开学典礼或结业典礼上的讲话做速记。一次,我看见作为教官的鲁自诚端坐在前排的一侧, 倍感亲切。我和鲁大哥不能说话,只能互相传递眼神。后来我们两家见面时, 我学着鲁大哥正襟危坐的样子,鲁大哥也学我在台上速记,用小手绢擦汗的样子,逗得明之和韵三兄妹开怀大笑!


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是蒋介石一人独揽的。蒋介石十分尊崇希特勒, 并向德国学习,推行个人崇拜。按规定,在公众场合一提到蒋委员长,军人都要立正,表示对蒋介石的敬意。就像德国人喊:“嘿!希特勒”时要立正,再把手斜伸出去一样。鲁自诚在给中央训练团学员讲课时,一提“蒋委员长”, 大家就马上全体起立,搞得教室里桌子椅子一阵乱响。鲁自诚故意要整那帮国民党军官,一会儿提一次“蒋委员长”,一会儿提一次“蒋委员长”,弄得学员们不停地,站起来,坐下。大家明知他是故意的,也不敢有怨言。


1942年秋,鲁自诚离开中训团,被董必武派去担任中国工矿银行的常务董事,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在鲁自诚进入中国工矿银行以后,便把家搬到了重庆忠烈祠三号。人称鲁公馆。那是一所很大的房子。他们家的邻居一个是国民党的师长,一个是国民党的空军司令。鲁自诚的孩子还在院子里养了许多鸽子,俨然是个大资本家公馆的气派。


鲁自诚表面上是个大资本家,外面西装笔挺,里面的衬衣却是破的,有时干脆穿一个无襟无袖的假领子;脚上的皮鞋擦得铮亮,里面的袜子却是破的。小放看见了说:“姑父脚后跟露了个大鸭蛋”。明之曾笑着说,“我外面穿西装,里面衬衣背心却有破洞,有补丁。像个上海人说的‘洋装瘪三’”。


★1944年,鲁自诚、华韵三、沈安娜、华明之、华藻及孩子们合影


以前我和明之去看望鲁自诚和华韵三,是纯粹“走亲戚”。在领导人被捕,与党组织暂时中断联系的三年里,尽管我们心里非常想对亲人倾诉衷肠,但是我们严守党的纪律,一直忍着。


在徐仲航被捕的风头过去之后,我们抱着孩子去了一趟鲁家。我们憔悴的脸色,不安的神情,瞒不过有着丰富革命斗争经验、目光敏锐的鲁大哥,也瞒不过血脉相连、眼明心细的韵三妹。


他们一看便知:明之和安娜遇到麻烦了!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为党工作,但双方都严守党的组织纪律,不谈工作上的事。通过眼神的交流,我们不安的心情随之放松下来,我们看到了革命引路人、入党介绍人鲁大哥,就像看到了党。


每次我们带孩子去串门儿,韵三都会热情款待我们一家。韵三也曾带着孩子到上清寺街我们家里去过。时过60多年,鲁自诚的大儿子鲁克行还记得,舅舅舅妈家的楼梯又黑、又窄、又陡、又滑,很难爬上去。房子也很小,只有不到十平方米。每次去,表妹小放就会从床下拖出一个装玩具的竹篮子,把她的玩具“哗”地一下全部倒在地上,和他一起玩儿,每次分别都恋恋不舍。有一次,小放把徐仲航伯伯以前送给她的一只可爱的白陶瓷小鸭子, 大方地送给了克行表哥。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探望工商界知名人士为由,由中共南方局的王若飞、童小鹏陪同,登门看望了鲁自诚,表扬他为党所做的工作,还给他带了五斤延安小米和一大包紫红色的手纺粗毛线。


毛泽东风趣地对鲁自诚说:听说重庆没有小米,这延安的小米可是很好吃噢!这手纺的毛线嘛,可能没有机纺的好,但这可是一点不掺假的真羊毛啊!解放区也没什么好东西,这点土特产就算是中央给你的奖励吧!


鲁自诚非常诚恳地说:“谢谢中央,谢谢主席!”鲁自诚与毛泽东同庚,生日比毛泽东还大几个月,但他对毛泽东的雄才伟略非常钦佩。


★20世纪60年代的鲁自诚、华韵三夫妇


延安的小米确实很好吃,当时7岁的鲁克行60年后还记得那小米粥的味道。那些毛线由韵三为孩子们织了毛裤。因为那毛线是生毛的,毛很硬,穿在身上有点扎人,所以留给孩子们的印象很深。鲁克行记得那毛裤一直穿到全国解放,母亲把旧毛裤拆开来洗时,很多线巳经朽了。但是母亲还是认真地把好一点的毛线洗好晾干,收藏起来,并对孩子们说:这是毛主席在重庆时奖你爸爸的延安毛线,有纪念意义,一定要保存好。


韵三1987年去世以后,孩子们一直保存着那些毛线。1994年,他们的大女儿鲁克定将那些毛线捐给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柳亚子赠诗:“勠力神州最有情”

 

我和明之在重庆期间,去得最多的地方,一是鲁家,一是恩师毛啸岑夫妇家。因为我和明之当初是在“南洋高商”,在毛啸岑家相识的,所以毛啸岑夫妇常说:“你们夫妻是我们做的大媒!”


毛啸岑夫妇有一个独子,叫毛安澜,从30年代在“南洋高商”时起,我就与毛安澜相处得如同姐弟,毛先生夫妇认我为干女儿。在重庆时,两家走动颇勤。有一次,毛夫人病了,我去为师母熬中药,弄得满头大汗。喂药前,我亲自尝一下,以免烫了师母,毛夫人被感动得直流泪。


毛啸岑感慨地说:我们有个好女儿啊!

我说:我在泰兴老家的母亲,由于战乱不通音信,不能尽孝,对师母,就当是在母亲身边尽孝了。


毛先生夫妇这对“党外布尔什维克”,一直与我和明之一样,默默地为党做着秘密工作。我们各自有不同的领导,单线联系。但我们的心却始终贴得很紧。

 


1944年9月,毛啸岑的同乡老友柳亚子a携夫人郑佩宜从桂林来到重庆,临时住在毛啸岑位于机房街的家里。11月,周恩来和董必武还出席了郭沬若专为柳先生来渝举行的宴会,并做深谈。后来柳亚子搬到重庆郊区的沙坪坝,每次进城,仍住毛啸岑家。毛啸岑把三楼的一个小房间,长期留给柳亚子先生进城时专用。


明之和我常来看望毛啸岑夫妇,与柳亚子先生也认识了。1945年7月的一天,我们带着两个孩子来看望毛啸岑夫妇。正巧柳亚子从楼上下来,看到我们和可爱的孩子,就和我们一起兴奋地聊开了。


柳亚子先生从毛啸岑夫妇口中得知,明之和我这对年轻夫妇是有着不凡经历的爱国有为青年,对我们印象很好。


柳亚子是个豪放的诗人,经常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此时一挥而就,写下七律一首:

 

赠华明之和沈安娜夫妇:


避地西来离乱经,

依然模范小家庭。

二分月色迷楼艳,

万顷湖波一棹轻。

枌社自应钟秀杰,

 凤雏更喜诞宁馨。

沈思四海皆秋日,

勠力神州最有情。


20世纪80年代,毛安澜告诉我和明之,此诗收入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辑出版的柳亚子《磨剑室诗词集》(下册1403页)。我们这才得知柳老先生还曾为我们写了一首诗。欣然拜读,甚为感动。

 

a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 号亚子,江苏吴江人。1905 年加入国学保存会。后至上海加入光复会、同盟会。民国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1941 年“皖南事变”爆发,因在香港亲自撰写电文,和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发电报斥责蒋介石倒行逆施,破坏团结,破坏抗战,而被开除国民党党籍。1949 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柳亚子学识渊博,作诗用典颇多。1989年,离休在家的明之重读此诗,为诗中的一些典故作了简单注释,现收录于此。


一、二分月色,即“二分月明”之意。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后因以“二分月明”形容当时扬州的繁荣。柳诗借用“二分月明”说明沈安娜原籍是扬州(泰兴原隶属扬州)。

二、迷楼,据《辞海》解释是隋炀帝所建的楼名。

三、万顷湖波,指太湖。柳诗借用“万顷湖波”说明华明之原籍是太湖之滨的无锡。

四、一棹轻,棹,摇船用具,形状和桨差不多,也指船。

五、枌社,枌,木 名,白榆。《汉书•郊 祀志上》:“ 高祖祷丰枌榆社。”丰,邑名;枌榆,乡名,汉高祖的故乡。后人因称家乡为枌榆。枌社即指沈安娜、华明之家乡。

六、钟秀,即钟灵毓秀,谓天地间灵秀之气所聚。柳诗“钟秀杰”,是对沈安娜、华明之的褒扬。

七、凤雏,即幼雏,比喻俊美的少女。意指沈安娜。

八、宁馨,即宁馨儿,晋、宋时俗语,犹今语“这样的孩子”,后用于褒义。柳诗“凤雏更喜诞宁馨”,意为沈安娜喜得娇美儿女。

九、沈思,《辞海》解释:“沈”同“沉”。沈思即沉思。十、四海,犹言天下,指全国各地,也指全世界各处。十一、秋日,义为衰落、昏暗之日。

十二、勠力,即努力,尽力。十三、神州,中国的别称。

我们理解,柳亚子此诗的大意是:

 

为避战乱来到重庆,

依然是模范家庭。

扬州城里的迷楼自然美艳,


无锡太湖的船桨更是轻盈。
家乡人杰地灵,
儿女俊外秀中。
沉思环顾大地一片秋风萧瑟, 
为祖国正义事业努力奋斗不息。

诗的最后两句:“沈思四海皆秋日,勠力神州最有情。”是柳老先生对明之和我的莫大鼓励。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
李忠效的纪实文学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李忠效、华克放整理
未完待续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