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06baOH91dwTAWnI5QIujp9OhQzBibw.gif)
/2_ibCApp7PClWvxFeC2PKaBcM4h9gTnw.png)
/3_OyJy2OMQG7LqLrRXwb6ict3TqsWeBg.png)
/4_aFD1OicydU6icWaUFaSeuwpUybXeWw.png)
第一章 “逼上梁山”
核潜艇两次上马的历程
(一)
核潜艇工程的第一次上马,是在大跃进时代的1958年。建造核潜艇的设想是聂荣臻元帅向中央提出来的。新中国建立以后,还在我们医治战争创伤的时候,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了所谓的“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抗美援朝战争我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由于我军装备落后,使我们吃了许多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直致力于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帅非常关注世界上的有关军备的动态。有消息说:美国在日本冲绳建立了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在台湾驻扎装备导弹的美国空军部队,并把“斗牛士式”导弹部队开进台湾。美国国防部还公开宣布“在数月内”,按照目前美国总的军事计划改编国民党军队,“以满足原子战争的需要”,并将在国民党军队内组织五个“原子师”……/5_aluEeMxVbB6ib5JxAiaDwpf0u07xZQ.png)
据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介绍:聂荣臻,四川省江津县人。1899年出生,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宫,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与此同时,海军负责装备工作的领导和业务部门,也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装备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大量的前沿科技信息。早在1955年,海军舰艇修造部的人就从一本美国《我们的海军》杂志上看到介绍“魟鱼”号(也称为“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图片和文章,他们把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报给负责造船工作的副部长薛宗华,薛宗华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做了汇报。为写此书,我查阅了很多有关核潜艇的资料,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在《二四协定签订前后》一文中谈到这段历史。文章说:核潜艇是现在的叫法,当时我们叫做原子动力潜艇。关于建造原子动力潜艇的想法,早在1956年就有了,当时国家正在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军队也在聂荣臻元帅领导下相应地搞了一个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意见中有关海军的部分是我主持搞的,其中提到,热核子应用方面,应与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结合,开展小型核弹头、核潜艇和军用动力堆等综合性的研究。按照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估计要到1960年以后才有可能把核潜艇的研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个纲要草案后来得到中央的批准。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谈判。临行前,代表团的雷英夫同志征求我的意见,海军方面有没有值得提出的问题。据我侧面了解,苏联当时正在准备制造原子潜艇,我建议谈原子工业项目时,把潜艇核动力反应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为我们将来上核潜艇项目做些技术准备。聂帅根据有关信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核潜艇将成为未来世界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而只有核潜艇,才能扼制世界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以后,聂帅邀请海军苏振华政委、罗舜初副司令员,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一机部副部长张连奎,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副院长王诤等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研制导弹核潜艇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者对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组织领导、总装厂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并于1958年6月27日以聂荣臻的名义写了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我国的原子反应堆已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能利用于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进行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作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拟以罗舜初、刘杰、张连奎、王诤等四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并指定罗舜初同志为组长,张连奎同志任副组长,筹划和组织领导这一工作。1958年6月28日,报告送审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常委批准,退聂办。”次日,邓小平总书记批示:“拟同意。并请主席、林总、彭真阅后退聂。”审批速度之快,出人意料。一项事关海军建设大局,也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要尖端技术工程,就这样决定了。1958年9月,二机部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负责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6_Od89TRfFZNqUS0b3V9ibeGmIaxibWw.png)
关于这段历史,我根据早期参加核潜艇工程的郭作东老先生的提示,查到了一篇文章《中国核潜艇早期研制工作回顾》(作者武杰),据该文介绍:1958年7月18日,根据海军罗舜初副司令员的指示,海军舰艇修造部薛宗华副部长受命组建核潜艇总体设计分组。组长由薛宗华副部长担任,副组长由一机部九局王星朗同志担任,海军政治部调曹磊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人员从海军舰艇修造部系统和一机部九局系统调集。薛宗华将核潜艇技术研究室代号定为“07研究室”,后来“07研究室”设计的核潜艇也称为“07核潜艇”。 当时“07研究室”分船体、机械、电气3个组。船体组组长为来自上海船舶设计院的张景诚,他是上海造船界的前辈;副组长为来自海军舰船修造部的李建球,他刚从苏联列宁格勒捷尔任斯基高级海军工程学校造船系深造毕业回国。机械组组长陈志捷,原为上海江南造船厂设计科科长;副组长为来自海军修造部造船处的郭春树。电气组组长为来自上海船舶设计院的林龙济;副组长为来自海军修造部设计处的郭作东。据郭作东回忆,当时海军任命的“07研究室”总工程师为张景诚。郭作东说:“张景诚曾和薛宗华一起,到总参向陈赓大将汇报核潜艇战役战术任务书,并得到批准。”两年后,因为有人在开批判会时无意间泄露了“07”的秘密,1960年1月26日,海军下文件将研究室“07”代号改为“09”。从这时起,“07研究室”就改为“09研究室”了。薛宗华被调到上海江南造船厂任生产副厂长,周圣洋担任“09研究室”负责人。不久,曹磊病故,海军政治部调苏平同志任研究室政委。
1959年五一节,“造船技术研究室”部分人员合影(郭作东提供)
1958年10月,海军政委苏振华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里有几位核技术专家,本来是想去参观一下苏联的核潜艇,并从那里带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回来,可是,苏联“老大哥”不但没让参观核潜艇,甚至拒绝讨论核潜艇尖端技术问题。代表团在苏联逗留了一个多月,“老大哥”除了安排他们参观名胜古迹,就是让他们去参观一般的民用核设施。代表团乘兴而去,失望而归。/8_QHbppAM6gia1xAZIuib78rw3eAAPKA.png)
据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介绍:苏振华,原名苏七生,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出生,1928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一师三团排长、连政治委员、师经理处政治委员,第四师12团总支部书记,第五师13团政治委员,第四师1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大队长,八路军115师343旅政治委员、教导第三旅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区党校校长,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这是赫氏的第二次来访。这一次的言谈举止要比上一次傲慢得多。一年前的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初访中国,那时他在莫斯科的最高领导地位还不稳固,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他在“向中国提供尖端技术援助方面较为灵活”。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等原苏联高级领导人,已不再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他便开始了“加强对兄弟党和兄弟国家的控制”。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罗瑞卿两位副总理在同赫鲁晓夫的会谈中提出,希望苏方不要中断两国政府在1957年10月15日签订的一项协议中所规定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项目,并再次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建联合舰队。赫鲁晓夫关于组建联合舰队的要求,当然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关于中苏高级领导人的这次会谈,赫鲁晓夫在他后来写的回忆录《最后的遗嘱》中追述道:在我访问中国期间,毛泽东曾经向我提出要帮助他们制造核动力潜艇,我对他这种异想天开只是一笑了之。我诚恳地告诉他,核动力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维埃国家的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接着我告诉他,希望在他的港口设立长波台,中苏组成联合舰队以便于核动力潜艇在沿海活动。毛泽东更加愤怒,他突然站了起来,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支持我们,我们自己搞。”赫鲁晓夫离开北京之后不久,毛主席的一句话便在很大的范围内广泛流传。那就是: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很符合毛主席的性格。但是关于它的出处却没有人说得清。于是有人说这不是毛主席说的。但是后来我还是为毛主席的这句话正了名。这是后话。1960年,苏联撕毁了全部协议。紧接着,中国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二机部为了集中力量搞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不得不暂时“下马”一批尚无太大进展的项目,其中就有核潜艇反应堆这个项目。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最后决定,除核潜艇反应堆项目留下一批人继续攻关以外,其它项目暂时“下马”。关于核潜艇工程的早期情况,郭作东向我介绍了苏振华1961年的一次讲话。他认为,苏振华的这次讲话,基本上把核潜艇工程的早期情况说清楚了,也把搞核潜艇的战略指导思想说清楚了。据郭作东说,大约是1961年初,苏振华以09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在海军礼堂南侧二楼,给09研究室的全体人员作了一次报告,全面阐述他对当时09工作的意见。苏振华一共讲了七个问题,郭作东作了记录,1992年退休时将保密本上交,己经销毁。现在他只能凭记忆来复述有关内容。郭作东说:时间太久了,我已经记不全了,但主要的内容由于印象深,大体上还可追忆,供参考。苏振华讲话最重要内容是:以堆为纲,以629为基础,集中兵力打歼灭战。(629是当时根据中苏“二四协定”从苏联引进的一艘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的代号,即后来的31型200号潜艇。该艇在核潜艇用的导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振华说:这就要将原来的导弹核潜艇研究设计分为两个部份,分别攻关,09研究室这一块主要把核动力上艇作重点,另从09研究室分出一部份力量参加629常规动力导弹艇的建造与试验工作,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导弹上核潜艇的问题,这样做减少堆、弹互相牵扯,有利攻关,才能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而集中兵力打歼灭是我军使用兵力的一条原则。苏振华举了辽沈战役打锦州的事例来说明:其实科技攻关和作战力量使用的原理是一样的,分散兵力必然很难取得成功。郭作东说,随后,船体科一分为二,特设科则整个划出到有关单位。此后09研究室明确现阶段只负责鱼雷攻击核潜艇了。苏振华在讲话中强调:为了进一步解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核动力上还应该认识核动力整体是一尖端技术,但尖端技术也不会全部是新技术,是新技术与成熟技术组合而成的,因此不能“见好就要”,求新求全,处理好这个关系,就能更好地集中力量攻关了,这一点是能否集中力量的关键。苏振华说,技术指标要留有余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是有害的。事物发展总是由低到高,分阶段一步一步实现的,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为了做好以上的要求,要做好调查研究,认清国情,将技术指标立足于我国现实的工业水平,包括有把握实现的予期能力之上。郭作东说,苏振委很谦虚,说是和大家吹吹风,讨论讨论。会后,他们在到职不久的周圣洋主任和苏平政委的领导下,安排了相当长的时间反复讨论,统一了09研究室全体人员的思想,并结合工作进行研究。至此,09工程的研发思想逐步形成。成立了由海军、二机部有关部门的同志组成的调查组,周圣洋为组长,下分七个专业组,对核动力有关的设备制造能力和潜艇耐压壳制造能力等问题,分赴各地工厂进行调研,确认我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完成调研后,1961年6月,在海军招待所,由海军科研部部长于笑虹主持,进行总结讨论,将09艇的核动力与船体二者结合,定下核动力的功率马力和艇耐压壳尺寸,并提出核动力一回路压力为×××大气压强,二回路蒸汽为××蒸汽。这次定下的方案就成为09一代艇核动力的方案,以后基本没有改变,直至研制成功。/9_VIZyG2iaVRw7GmLv5eMCjZRaWyDAdA.png)
/10_dWV2B9mibwDjicGBY6icG48jK0gk9A.gif)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11_kQrkvAURBdHgbKGREpicWsicmLTIKQ.png)
/12_RqoFWooicOcgW6LiaWicFvIiaqAlF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