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2)

陈右铭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10-09


第三章  四面出击 

沙里取宝


陈右铭自述--

    1967年5月,我去冶金部找到副部长王玉清和局长兼军工办主任高杰,要求尽快恢复锆、铪材料的生产,以满足核潜艇工程的需要。
    纯锆具有热中子捕获截面小,熔点高、抗腐蚀性能好的特点,是反应堆核燃料元件材料;而铪正好相反,它的热中子捕获截面大,比锆大600倍,是核反应堆中理想的控制材料--控制棒用材。

锆和铪的生产技术是很复杂、很艰难的。早在1789年,外国就有人在锆英石中发现了锆,可是直到1824年才第一次在试验中制得了金属锆,但由于所得不纯,没有发现锆有什么可取的价值。100多年后的1924年,瑞典化学家旦齐里乌斯试图用纳还原锆氟酸钾制取金属锆,也没有取得什么结果。1925年,汪阿克和博伊尔用碘化法制得了纯净的金属锆,同时,发现了纯锆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很强的耐腐蚀性能。尽管如此,锆由于冶金工艺的限制,锆在工业上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随着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制造反应堆需要强度大、加工性能好、热稳定性高、耐腐蚀性能强及耐辐射性能强的结构材料,人们在寻找合适的材料中,才发现了锆是比较理想的核反应堆结构材料,因而受到充分重视。紧接着又从锆中分离了铪,它是反应堆中理想的控制材料。


    我国锆冶金事业,也是随着原子能工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1958年,有色金属研究院就完成了锆工艺试验,并在××冶炼厂建立起来工业规模的工业级海绵锆试验厂。同时,国家决定在铁合金厂建立海绵锆生产车间,于1960年建成,后因调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而被迫停了下来。1960年初,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单位试验成功分离锆、铪的新工艺,同时,国家决定在某市建立原子能级海绵锆生产厂。
    冶金部经过研究,决定恢复铁合金厂生产海绵锆;接着,又决定扩建某省锆厂生产规模。

    由于经济、政治、地理等条件的限制,铁合金厂成为核潜艇需要的锆、铪材料的主要提供者。09工程办公室当时对铁合金厂能否按时提供足够数量和性能合格的锆、铪材料,还有些担心。我经常向冶金部了解情况,一再向军工办高杰主任、段继增处长提出要求,希望他们抓紧,及时解决工厂在研制中碰到的困难。

    为了促进该厂的研制工作,1968年初,利用在总装厂开协调会的机会,我邀请了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希汉,总装厂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张峰,二机部副部长李觉、朱光亚,六机部副部长边疆、刘放,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国家计委局长张全声等许多领导小组成员,在该市市委领导及高杰主任陪同下到铁合金厂视察,看望该厂的同志,在现场研究解决研制中的问题。在参加核潜艇配套工程的全国2000多家工厂当中,铁合金厂是唯一一家受到这么多高级领导同志视察的单位,对全厂职工是个极大的鼓舞,同时也说明了锆和铪在核潜艇工程中的重要性。

    铁合金厂是1940年建起来的老厂,解放后一直发展很快,处于同类厂的前列。但是,就海绵锆、铪的生产来说起步最晚,困难最多。其中最困难的是缺乏技术人才,负责锆、铪生产技术的车间副主任汪兆泉,是1955年从沈阳有色金属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他对锆、铪的生产,只有粗浅的书本知识,根本没有实际生产经验,他手下的100多工人、技术员,大部分是从陆军复员分配来的第一批义务兵,只有初小、高小文化程度,后来才逐渐补充了一些中学生和大学生。其次是缺少锆、铪生产的专用设备,正在用旧设备改装。
    我们一行人参观完锆、铪生产车间,来到工厂会议室,厂长介绍了工厂情况和拟采取的措施。

    厂长介绍完后,高杰主任说:“刚才参观的时候,陈主任问我,这个厂有没有把握按时完成锆、铪的研制任务,看样子各位领导有些担心。请放心,我们冶金部保证按时完成锆、铪的生产任务。”

    我说:“高主任,请你讲讲具体措施。”我思想上总感到有些悬。
    “好,我汇报一下具体措施。”高杰说,“第一,铁合金厂组织了一批人搞基建;一批人改装旧设备;调选了一批人学习技术;厂长经常到这个车间,一发现问题,就组织全厂各方支援。第二,冶金部计划逐步补充他们的大学生、中学生,生产设备改装不了的,冶金部负责调配。第三,有色院提出的研制方案,部里组织了技术鉴定,部领导决定,有色院选派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帮助工厂突破生产技术关。第四,冶金部领导把锆、铪的研制任务列入了战略物资,并作了‘全线突击,重点突破’的计划,即以铁合金厂为重点,同时分别抓紧另外两厂的研制工作。”

    高杰讲完四点措施后,望着我们说:“请各位领导放心,厂长不会因为知道这个‘秘密’而放松工作的,相反他们会更加努力。部里之所以选这个厂作为重点,就是因为他们团结好,干劲大,有志气,肯学习。”  
    此后我又多次到该厂检查生产情况,反复向工人宣传他们肩负工作的重要意义。我直截了当地告诉工人:09工程就是制造核潜艇,锆和铪在整个工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它什么都搞成了,没有你们的成功,核潜艇也等于零。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十分清楚他们所面临的困难。除了技术条件和力量弱以外,整个社会大环境也不好。
    正当铁合金厂做着生产锆、铪的准备工作时,全国性的动乱影响到了该厂,威胁着锆生产车间。车间副主任汪兆泉急了,他马上找车间主任王铁汉商量,又把全体职工集合起来。
    “同志们!”汪兆泉拉开嗓门,“外面就是闹得天翻地覆,我姓汪的不管,也管不了!但是,在我们车间,谁也不许‘停产闹革命’,大家都清楚,这是毛主席批准的战略物资,是09工程急需的材料,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它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是一种革命行动!除非党中央、毛主席下令给我们车间停产,否则,谁要是停产,谁要是出去武斗,或者是把武斗引进车间,谁就要受到惩罚!”。
    汪兆泉在这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表这样一番讲话,使许多人感到意外、惊讶。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这突然变得威严的小小车间副主任。
    “这些话,我是想了很久才说的。”汪兆泉以强调的口气说,“这些话,希望你们及你们的老婆孩子能听进去,也希望你们转告那些想插手我们车间的人!”
    汪兆泉的话,竟然发生了奇特的效果,出现了奇特的现象:这个车间没有像社会上出现对立的两派组织,也没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他们紧密团结,一心一意研制海绵锆和海绵铪。
    职工们像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一步不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汪兆泉采用“歇人不歇马”的方式,把职工分成若干班组,昼夜轮流值班。而他自己则把铺盖搬进了车间,24小时连轴转,实在困了就钻进被窝里躺一会儿。一天深夜,汪兆泉突然在炉前倒下,职工们把他抬到铺上,当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铺上,又一跃而起,来到炉前继续工作。
    就这样,经过8道大工序,50多道小工序,终于在1968年10月15日分离出了一种碳化锆。它明晃晃,金灿灿,流光溢彩,犹如黄金,极其美丽。
    “我们成功了!”职工们欢呼起来。
    “不,离成功还差很远呢!”汪兆泉冷静地说。
    碳化锆内部,共存着锆和铪两种金属,必须把它们分离。实行锆、铪分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的锆矿中都含有1-3%的铪。铪与锆的元素同属一族,性质极为相似,又称姐妹元素,用一般方法难分离,需要用一种溶剂进行萃取。他们经过多次失败才找到萃取方法,但效果很不理想。
    汪兆泉找到化验小组的技术员刘树云、吴慧芳和化验员马淑兰:“我有事向你们求教!”他向他们摆了分离锆、铪的技术难点后提出,“你们动动脑筋,看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几位化验人员,像接到作战命令一样,连夜就干起来。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经过综合分析,提出用化验解决技术难关的办法。为了加快试验,汪兆泉又调了两个化验员,调选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工人加强试验力量。
    经过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乳化隐蔽剂,分离出第一批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经过专家坚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同办公室的昝云龙和冶金部的段继增一起去了铁合金厂。当我看到海绵锆和海绵铪时,我高兴地紧握着汪兆泉的双手连声说:“谢谢你们,你们为核潜艇立了大功!”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前文回顾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5)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6)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1)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