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1)

陈右铭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10-15


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超级玩具”

(一)


    陈右铭自述──
    陆上模式堆第一阶段试验结束后,我们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组织有关研究所、工厂到试验现场,对动力装置所有系统、设备进行认真的技术鉴定。凡是设计上有问题的,装艇设备立即停止生产,进行设计修改后再投产;凡生产质量有问题的,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在生产装艇设备时不能再发生。就这样,在陆上模拟堆试验以后,共改进完善了系统、设备达210多项,使装艇的核动力装置技术质量大大提高了一步。

    在鉴定中,发现有重大技术问题的10多项设备、部件,由09工程办公室直接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工人和设计、生产、使用两个“三结合”的攻关小组,一项一项地突破。这样,不但提高了装艇设备的质量,还加快了研制进度。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设备将怎样往艇上装。

    总体设计进展顺利,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个设计的合理性呢?对于连真的核潜艇什么样都没见过的设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难题。


李忠效插叙--
关于1:1总体模型的设想,夏桐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创建初期的几件事》一文中介绍说,091首艇上的设各比常组潜艇多得多,舱内空间很小,管道线路又极复杂,而且不象设计常规潜艇那样有母型艇可作参考。对能确保一次成功,我设想搞个1: 1实艇模型,由19所设计,431厂施工。这一设想得到宋文荣、黄旭华、尤子平和431厂孙嘉良等同志的支持。
 
  陈右铭自述--
    为了协调总体设计与制造之间的问题,我又一次来到总装厂和总体研究所。他们两个单位都在一个港湾,距离几公里,我经常同办公室的参谋一起步行来往于工厂和研究所之间。

    一天上午,我来到总体所,总体所的技术人员对我说:“在要不要建造1:1总体模型问题上,意见统一不起来。多数同志认为,国防科委虽然批了方案设计,现在技术设计也通过了,但是,这个设计是否符合实际,能否把各个系统、设备装成一艘结合很好的潜艇,需要通过1:1的总体模型,来解决总体施工设计和总体建造的许多技术问题。少数人认为,各系统设备都是按方案设计研制的,没有必要花钱再搞个1:1模型。采用这种笨办法有损于我们这些科技人员的体面。”

    我问:“你们现在倾向哪一方。”
    他们说:“我们仍然倾向搞模型。我们过去连核潜艇什么样都没见过,这是第一次搞总体设计和建造,没有任何实践经验。通过1:1模型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这是科学,不是什么体面不体面的问题。”

    接着,我又来到总装厂副总工程师戴开南的办公室。
    戴开南是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船体工程师,担任常规潜艇建造技术指导已很多年了,对常规潜艇的建造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一点,我才建议六机部把他调到这里来当副总工程师,负责核潜艇建造的技术指导。接到上级调令,他像其他热爱事业的知识分子一样,二话没说,离开美丽的海滨城市,告别一家老小,只身一人来到这荒凉的海滩,积极投身到建造核潜艇的事业中去了。

    戴开南常对建造过常规潜艇的工人说:“常规潜艇与核潜艇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不能说是大同小异。退一步说,就是‘大同小异’,这个‘小异’也会给总装带来许多技术难点。还是多想想困难,多准备几手好。”所以,戴开南调到厂里不久,就跟副厂长侯君柱、王荣生等领导人一起,研究了核潜艇的总装建造问题,并着手进行技术准备。

    当我们走进戴开南的办公室时,他惊喜地站起来:“陈主任,我早就听说你来了,正想着去向你汇报请示呢!”
    我问:“找我是为总装的事么?”
    戴开南说:“是啊,我们正为总装的事发愁呢!”
    我说:“听说你们根据部首长的指示和办公室的意见,早就开始做技术准备了,而且搞得不错,你发什么愁?”
戴开南说:“搞核潜艇总装,技术上太复杂了。要把2600多项、4600多台(件)的设备、仪表、附件装成一艘合格的战斗潜艇,实在心里没有底。”
“你有什么想法么?”
    “我想还是造一个1:1模型。”
“你们研究过么?有什么不同意见?”
“研究过多次,厂领导和下边都支持,只是怕上面通不过,不敢往上报。”

 

海军驻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军代表与船厂技术人员研究技术问题(李学寅提供)
 
     “你们计算过没有,需要多少钱?”
    “计算过,利用废旧材料,搞一艘简易的模型大约要花100万。”
    我听了他们的意见,心里琢磨着:总体研究设计是第一次搞,缺乏经验,各系统、设备摆的位置当不当,是否便于操作和维修,管系、电缆走向对不对,有没有“碰车”等等,都没有把握,即使设计得再好,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要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艇,主要依靠总装厂。而这个厂是个新建厂,连常规潜艇都没有生产过,从技术上讲,是不具备生产核潜艇条件的。虽然六机部采取了许多措施,从别的厂调来了有领导生产经验的厂长、副厂长,和20多名车间领导干部,数百名技术工人,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总体所与核动力所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派联合工作组驻厂指导施工,但更重要的是要靠戴开南这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可是现在,总装厂的上上下下都支持搞1:1的简易模型,可见建造总体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至于经费,100多万的确是不小的数字,但是没有模型,设计、施工差错返工,不仅经费开支更大,而且会拖延进度,影响建造质量。

    “只要确实需要,领导上是会批准的。”我说,“不过你们要精打细算,利用边角余料、废料来建造模型,尽量少花钱。”
    “你同意,我们就开始干。”戴开南高兴地说。
    “我个人同意。”我说,“你们先进行准备,回到北京与有关方面研究后通知你们。”
    我找到王荣生副厂长,又提醒他说:“我个人同意搞这个1:1简易模型,这对总体设计、建造会有好处。不过,你们还要根据部领导的指示和办公室的意见,采取一些提高建造技术水平的措施。”

“我们召集车间领导干部研究过几次,准备采取一些措施。”王荣生说:“第一,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学习核动力装置的新技术、新工艺,参加陆上模式堆的安装、调试、操纵运行试验;对不锈钢管道的焊接、装堆,组织本厂技术水平较好的工艺师和技术工人,在本厂反复进行练习,经考核合格后才上岗操作。第二,组织新工人到别的厂进行培训和实习。第三,在本厂开办各种训练班,请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和本厂技术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师傅,边学理论,边练习实际操作。第四,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维护保养和操作使用规程。第五,狠抓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第六,建立和健全检验验收机构,与军代表一起检验把关;主要设备到厂后,同设备厂、军代表三方一起检验验收。第七,如果领导批准建造1:1总体模型,就可以组织工艺人员和工人模型生产,在模型上研究试验设备的吊装、安装和电缆、管道的铺设。”
 

 

王荣生(中)和工人在一起(贺永强提供)
 
    王荣生谈得有条不紊,可见他对此问题已经深思熟虑。
    “你们的这些措施都很好,”我说,“希望你们落实。”
    我们回到北京,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向国防科委、海军领导作了汇报,很快下达了建造1:1模型的通知。这件事从酝酿到形成决策只有15天。
    总体所接到通知以后,副所长宋文荣和副总工程师黄旭华一起,把刚出差回来的工程师宋学斌叫到所办公室,宋文荣指着桌上的核潜艇玩具对宋学斌说:“现在根据上级的指示,派给你个活儿,造个这玩艺儿。”
    宋学斌有点意外:“造核潜艇玩具?”
    黄旭华说:“是的,不过要造个比它大一万倍也不止的‘超级玩具’。”
    宋学斌恍然大悟:“造核潜艇模型?”
    黄旭华说:“是1:1的核潜艇模型,用钢板和木头做成,里面要把核潜艇的五脏六腹一样一样安排好。不把模型先搞出来,大家的心里没有底,难以保证一次装艇成功。为此,总体所成立一个模型研制组,由你任组长。”
    宋学斌高兴地说:“这个决策太好了,我们一定把它造出来!”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前文回顾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5)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6)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2)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