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1)

陈右铭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10-18



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陈右铭自述──
    中央专委1965年8月第13次会议决定:1970年建成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对于核动力研究所来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核动力就是利用核燃料--铀-235的原子裂变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的一种动力。铀-235释放能量不像内燃机燃烧时需要氧气。因此,核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水下高速航行,隐蔽性好,续航力大。而柴电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航行利用的能源是电池,在水下航行时间短,全速状态一般只能航行一个多小时,就要浮起到通气管状态,用柴油发电机充电。即使用3到4节的低速航行,也只能航行一百小时左右。所以,常规动力潜艇航速低,续航力小,隐蔽性差,其战术技术性能无法与核潜艇相比。
陆上模式堆,就是把将来要装到核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及其它附属设备,先放在陆上进行模拟运行。建立陆上模式堆的目的是:
一是检验其战术技术指标的可靠性,并根据试验情况,确定各种参数的合理性,以便装艇后能把故障率降低到最低点。
二是培训操作人员。
三是进行第二代反应堆的研究和试验。

    核动力研究所会同核潜艇总体所和有关设备研制单位,再次论证了核动力装置方案。根据海军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我与他们研究确定了研制核动力装置的五条原则:
    一是保证安全,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人员不会遭受核辐射伤害;发生事故时,反应堆能及时停下来,不会烧毁核元件;艇上污水、污物处理保证艇和基地不被污染。
    二是保证可靠,核潜艇要长期脱离基地进行远洋作战活动,要把稳定可靠性放在与安全同等的地位上来对待。
    三是立足国内,不引进国外的设备、材料,适合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
    四是便于维修和换料。
    五是便于操纵,适合我海军指战员的科学技术水平。
    核动力研究所根据上述原则,经过与有关单位反复论证,拟制了核动力装置方案。

    核动力装置主要由反应堆(包括压力壳、堆芯、控制棒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等)、主循环水泵、蒸发器、稳压器、主汽轮机组、主凝水泵、给水泵等设备和控制、测量、功率调节、压力安全、危急冷却、安全注射、补水、净化、废物处理、设备冷却水、一次屏蔽水、取样、化学物添加、去污、换料、充排水、主蒸汽、凝水、造水、主润滑油、疏水、低压蒸汽、抽气等三十余个分系统组成。

这个方案于1966年12月经方案设计审查会议审查,并报中央专委批准之后,开始设备研制和陆上模式堆建设。
 
李忠效插叙--
据郭作东回忆,设备研制安排是1965年8月,在和平宾馆由一机部王新民局长主持开会,十五所提出任务书和方案要求。1966年12月六机部在北京饭店开会,与十五所有关系的是,研究1967年十五所组织设计队将赴葫芦岛完成动力装置装船设计。为向历史负责,特将郭作东的回忆记录在此,供将来写09史的人参考
    
陈右铭自述──
核动力装置的设备、仪器、仪表、管道、附件、阀门等大多数都要新研制。需要的材料种类、型号、规格多,大多数也要新研制。有些材料,如核燃料元件、控制棒等材料,要从原料生产开始,工厂要新建、扩建。用于反应堆的设备、材料技术条件要求高,要能耐高温、高压,耐核辐射,吸收中子量少,能够承受中子长时间的剧烈轰击。设备要求密封,不能有泄漏现象,要求稳定可靠。
技术很复杂,时间要求很紧,由于参加研制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于1970年6月初完成了核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试制和陆上模式堆基本建设与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             
                              

  核仪表(杨连新提供)

    6月28日,反应堆达到冷态临界。6月30日达到热态临界,正积极准备进行启堆试验。
    工程办公室经过现场视察和与有关方面协商,报请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为了加强试验的组织领导,由核动力研究试验基地(代号为909)建设指挥部军管会主任王汉亭、建设指挥部主任何谦、政委张志信,核动力研究所所长张远征、政委朱勤,副总工程师彭士禄、原所长周圣洋等七同志组成试验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试验的安全,及时研究处理试验中的技术问题,由核动力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彭士禄、赵仁凯、符德藩和各研究室的主任、副主任,在启堆试验阶段担任试验总指挥值班。


 

1970年代初,陈右铭(右2)深入核潜艇

模式堆现场听取科技人员汇报(杨连新提供)

 
     为了及时研究处理设备的技术、质量问题,指导装艇设备的研制,核潜艇总体所的陈春树和有关设备研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参加启堆试验。海军接艇部队和船厂核动力部门人员参加实验值班见习,要求在首艇试航时达到独立操作的技术水平。

    1970年7月6日,萧劲光司令员在海军第一招待所主持召开了工程领导小组会议。
    彭士禄汇报了模式堆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试验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安全措施等情况。
    我着重汇报了设备安装调试中发现的技术、质量问题及处理情况,建议同意他们的试验计划,并上报周总理、中央专委、中央军委,批准于7月18日启堆试验。
    国防科委罗舜初副主任、国防工办李如洪副主任、二机部李觉副部长、七机部钱学森副部长、海军周希汉副司令员先后在会上讲了话。

    萧劲光司令员最后代表领导小组和海军党委,向参加模式堆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与亲切慰问。他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圆满完成试验任务,要严密组织,精心指挥,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防止发生事故;认真测试各种技术数据,通过试验发现和解决装艇设备的技术、质量问题;海军和船厂参试人员要积极参加试验值班学习,要求到首艇试航时能独立操纵。

    领导小组会议经过研究,一致同意上报周总理、中央专委、中央军委,请示批准于7月18日启堆试验。

    1970年7月14日晚,夜阑人静,万籁俱寂,被暑热折磨了一天的人们大都入睡了。而核动力系统副总工程师彭士禄同志还在那里伏案校阅汇报提纲。我走到他跟前关切地说:“老彭啊,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太忙了,他们国内国外、党内党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什么都管,每天有多少事要处理啊!你们明天汇报一定要简明扼要,不能多占总理的宝贵时间。”

    彭士禄说:“我在总理身边生活过多年,他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汇报不能多占时间,但也要讲清楚呀,不然要受批评的。”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前文回顾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5)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6)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3)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