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1)

陈右铭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10-28


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潜地导弹路漫漫



陈右铭自述--
    1965年8月15日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决定,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搞导弹核潜艇。1966年12月7日,聂荣臻副主席召集会议,听取核潜艇研制情况的汇报。当我谈到是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还是先研制导弹核潜艇,下面有两种不同主张时,聂老总明确指出:“就按专委批的,先搞反潜鱼雷核潜艇,但七机部的导弹也要抓紧研究。”

    当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钱学森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结束以后,钱学森回去向七机部军管会和科研局以及潜地导弹总体部的领导干部传达了会议精神。很快,总体部的好多技术干部来找我,其中有该部的主任胡淇涛,副主任戴诗正、王文超。他们找我的目的是希望海军提出设计要求,希望09办公室召开论证会,把导弹的方案确定下来,以便于各单位进行科研工作。

    还有下边的一些技术人员也来找我,要求是一致的。从他们的积极态度来看,说明七机部系统的多数科技人员对“文化大革命”的两派争斗都厌烦了。
    我问他们:“两派打得这么样厉害,你们能干得了吗?”
    他们说:“你给了我们任务以后,我们就可以回去说‘抓革命,促生产’哪!另外,这个工程是毛主席批的,有多大的号召力呀,谁还敢反对啊?希望你赶快给我们下任务,你要相信七机部广大的群众,广大的科技人员,是愿意促生产的,是愿意搞科研的,不是愿意一天到晚吵架打架的。”

    我首先就找七机部四院的副院长杨南生,他是搞固体发动机的专家。我找他征求意见,问了他两个问题。一是潜地导弹必须用固体发动机,不能用液体,不然体积太大了潜艇装不下。如果用固体的话,我们第一次搞,七机部的四院,有没有可能把固体发动机搞出来?二是七机部系统两派斗得这么厉害,科研工作能不能开展起来?

    他的答复很肯定:“第一,陈主任你要相信,七机部的科技人员,谁都对武斗、两派吵架厌烦透了,你只要一下命令,说要搞潜地导弹,马上这些人的劲头都来了,保险好多人不参加两派斗争了,这对我们促生产非常有力。赶快上吧。千万别把鱼雷核潜艇搞出来之后再搞导弹核潜艇,那我们就没事干了。第二,固体发动机,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有不少的设计,你要下命令,保险我不拉整个导弹的后腿。”

    后来我又找七机部科研局的陈捷局长。我问他:“你是主张现在上呢,还是过一段再上?第二,如果上的话,七机部科研工作能不能开展起来?第三,你现在什么条件都没有,搞固体发动机的工厂没有建起来,搞潜地导弹的试验设施也没有,总装厂也没有,生产弹上设备的工厂也没有,你有什么办法按时把导弹搞出来呢?”同时我告诉他,“你们下面的好多技术人员来找我,要求上马,你是管这个事的,你当家,你说行不行?你说行,我就跟领导汇报,向专委报告,就上马,定方案,开展科研工作,把进度也定下来。”

陈捷说:“如果把方案定下来,现在就开展研制工作,好处有这样几个:一是对促生产有好处,广大科技人员都不愿意搞争斗,都愿意搞科技;二是可以早点抓建设,你说的那几个‘没有’,你今天不叫我们干,我明天没有,你明天还不叫我们干,后天还没有,你如果下了命令叫我干,你给我钱,我就可以建;三是不仅我们可以安排工作,和我们有关的总体所,其他的设备所,跟导弹核潜艇有关的设备单位,也可以同时开展科研工作。所以我赞成上马。”

    我说:“我上了马,如果你导弹搞不出来,我把潜艇造出来放在那儿,这个不是要命了?”
    他笑了,说:“当然了,有可能。但是还得上,不上总是不行的。”
    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有的人说,现在没有条件上潜地导弹,如果要上的话,就会影响液体型号的导弹,你说影不影响?”陆上发射的地对地导弹,都是液体型号的。
    他说:“根本不影响,两个系统,没关系。”

    后来我又找了钱学森副部长和七机部军管会主任、当时任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的杨国宇同志,征求他们两个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认为潜地导弹上马,不影响地地型号,把方案大体上定下来,便于各单位开展科研工作。

    我向国防科委罗舜初、刘华清副主任汇报了我了解到的情况。我说:“聂老总已经有指示,叫七机部抓紧研制潜地导弹。要研制,必须要有方案,建议把方案定下来,不然就无法开展工作。要定方案,就得跟总体协调,工作很多,不是随便搞一个多粗多长多大的什么东西,需要论证,建议开论证会。时间可以长一点,大家在一块讨论,先定一个原则,在进行一段科研工作之后,再次审查方案,最后把方案定下来。建议科委领导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开会研究一次。”
    他们表示同意。

    1967年3月18日,刘华清副主任召集各有关部门的领导讨论了上述问题。我在会议上汇报了我们工程办公室的意见。在讨论中,七机部钱学森副部长、二机部刘伟副部长、六机部边疆副部长都同意办公室的意见,都说不影响鱼雷核潜艇和陆基导弹的研制,主张尽快上报中央专委、中央军委批准,立即开展研制工作。

    1967年5月17日,领导小组向军委聂副主席并周总理报告了鱼雷核潜艇研制情况和开展导弹核潜艇研制工作的初步设想。

    7月17日,我又向聂副主席汇报了导弹核潜艇总体和潜地导弹的初步设想,以及遥测弹试验的发射点、射向、落点等。聂副主席询问了导弹科研情况之后,对导弹发射海区、落点等问题作了明确的指示,同意按初步设想进行论证。    海军根据聂副主席的指示精神和国防科委的安排,于1967年11月在科学会堂召开了方案论证会议。会上,我找七机部的一些同志谈。我说,你们困难很多,我建议你们根据这些困难,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科研设施的不足,一是搞协作,哪些工厂可以干这个事,就与他们搞协作,不要等工厂建起来才开始干;二是赶快进行建设。

    这次会议,审查了导弹核潜艇总体及导弹武器系统的方案设计。经过讨论,对导弹的长度、直径、射程、控制方式、命中精度、发射方式、威力等战术技术指标,以及任务分工、研制进度等取得了一致意见。会后,国防科委批发了会议纪要,要求各部门按会议纪要开展研制工作。

    任务确定下来以后,所有参加研制潜地导弹的人,特别是总体部的人,很少参加两派斗争,全心全意去抓导弹研制,事业把他们连到了一起,好多两派的人成了一派──“09派”。我曾和他们开玩笑地问:“你们还吵么?”
    他们说:“还吵个屁呀,没时间吵。”
    我说:“这回你们都成了09派了吧?”
    他们说:“是的。”
    09工程确实对他们促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几年努力,导弹头核装置取得了很大进展,突破了许多技术难关。

潜地导弹核弹头比陆基导弹弹头技术复杂的多。一是要求体积小,重量轻;二是要在潜艇上整体较长时间的存放,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三是潜艇上潮湿、有油雾、盐雾、霉菌等,环境条件恶劣;四是水下发射,冲击、震荡大。

在二机部李觉副部长直接领导和积极支持下,邓稼先、俞大光等专家组织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论证,决心从结构上、工艺上采取小型化措施,大胆采用新技术,以达到海军的战术技术要求。经过几年攻关和模拟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1970123,我同办公室参谋高忠勋、柏森到221厂,调查了解研制情况,进行技术协调,我们还参观了模拟试验弹零部件加工、组装和“打炮”、试验全过程。

在参观中,我们了解了研制情况,学习了一些新知识,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常吃不上蔬菜,不少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夜以继日地开展研制工作,终于在1974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弹头装置的试验,而且威力达到了上限指标。

19798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引爆控制系统的飞行试验,证明系统工作程序正常,性能符合要求。有关研究所进行的静力强度、整体温度、离心、冲击、震动、噪声、模拟运输、洞库和潜艇远航储存等大量试验,都证明核弹头研制是成功的。

    导弹固体发动机、控制系统等研制工作,虽然也取得很大进展,但进度推迟很多,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七机部系统的许多单位的科研、生产处于停顿状态,许多规章制度被破坏,不仅研制工作进展缓慢,而且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1974316日,配料车间副主任王林下班后还惦记着导弹发动机推进剂配方能否过关,为使发动机早日进行试验,他又返回车间和大家一起工作,在一道保护墙后整理配料机械。当混药已到出成果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声巨响,混合机中的推进剂因配方上的问题引起爆炸。防爆门被气浪炸坏,铰链被拉断,王林被铁门撞成重伤,抢救无效,为固体燃料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确定的导弹技术方案,虽然从当时的世界水平来看并不先进,但对我国来说,研制这种导弹困难是很多的。我国第一次研制的固体燃料潜地导弹,超过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火箭;超过陆基阶段,直接研制潜地导弹。

    由于装艇尺寸的限制,要求弹上的各种仪器必须体积小、重量轻,液体型号能利用的极少,大都要新研制;还要解决从水下发射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特殊的技术问题。具体包括:
    导弹水下发射的运动规律;
    艇的运动和浪、涌、流的作用,使点火时偏离垂直状态的大姿态和弹道偏差,导弹在发射筒中不点火的安全性和弹出水面点火的可靠性;
    潜艇运动状态下的弹上陀螺平台调平、瞄准和计算机发射诸元装订;
    弹的气密性、水密性要求;
    火箭两级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技术;
    导弹在水下受力情况;
    艇的油雾、盐雾、霉菌等恶劣环境;
    导弹与艇上惯性导航、指挥仪和测控发射装置的匹配与协调等。

    这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没有进行过预先研究,一点技术储备也没有,都需要科技人员从头开始去探索,去攻克。而且许多原材料要同发动机及弹上各系统的仪器仪表等同步研制。仅两级发动机所用的材料达到91种210个规格,它们的研制涉及到化工、冶金、石油、机械、兵器等工业部门的55个单位,几乎对每种材料都有特殊要求,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

    解决水下机动发射的大量复杂技术问题,既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外国资料可参考,加上研究条件差,只有靠科技人员大胆探索,从导弹水下运动特点分析入手,再用模型弹计算的基本力学参数,开展水下液体动力研究。
    为了摸清导弹水中运动和出水的姿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水下弹道的研究。
    为了掌握导弹水下运动复杂的受力情况,开展了水下载荷环境的研究。
    等等。

    经过大量的论证分析计算,从不同的目的出发,1968年到1984年,先后通过不同比例的缩比模型弹和全尺寸的模型弹,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分析和模型弹的试验,基本掌握了水下发射导弹的技术规律,为全弹结构设计提供了强度依据,为弹上各系统和水下发射装置、发射动力设计也提供了依据。

   从无到有的道路,艰难曲折,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工程办公室去完成。按照导弹正常研制程序,在确定总体和各系统的方案之后, 应全面转入方案具体的实施阶段,开展初样研制。但是当时的技术基础、生产的基本条件都不适应研制工作的需要,因而在整个初样研制阶段,我们是边组建队伍,边调整体制,边进行基本建设,边研究、设计,边试制、生产,这自然拖长了研制周期。

   导弹总装厂和液体型号挤在一起,很难完成总装任务。我经过调查,南京市有一个工厂很适合改为总装厂。该厂技术力量强,有生产设备,在院内新建一个总装车间就行了,而且院内有扩建厂地。经过做工作,多年后才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确定了固体导弹总装厂。

    大型固体发动机研究基地经国家批准,1966年在三线地区开始建设,建设进度拖后,直到1975年完成部分建设项目才交付使用。

    导弹总体部件缺乏科研设备,没有弹上设备和导弹系统装艇设备的试制生产工厂,新建又赶不上研制进度,后经工程办公室与有关部门联系,报请周总理批准,将公安部所属的一个工厂划归七机部,作为潜地导弹设备的试制、生产厂。

    陀螺平台的研制单位,建立在三线山区,交通不便,厂房设备简陋,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从抓元件、陀螺、加工速度表等技术基础入手,组织协作,于1971年底,研制出一台样机,测试结果,功率正常,但技术指标不合格。在此基础上,继续组织攻关,于1976年研制出四台样机。在他们进行试验期间,所在地区一场暴雨引起山洪暴发,50多公里的公路被冲成数段;厂内三座桥梁被冲坏两座;两个车间和食堂被泥石流淹没和毁坏;通讯、动力、交通全部断绝。在这紧急时刻,党和国家及时进行了救援,在这灾害面前,全厂职工水里爬,泥里滚,积极恢复生产,仍按导弹总装厂的要求提前生产出三套陀螺平台。在公路还没有修复的情况下,科技人员怀抱平台,身背平台部件,翻山越岭,经数小时的跋涉,赶到邻近的火车站,登上火车,将平台送往导弹总装厂。

    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部门对研制潜地导弹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措施不力。为了引起领导对潜地导弹研制工作的重视,工程办公室除到有关单位进行检查督促,协助解决研制工作中的困难外,还多次向国防科委、工程领导小组和七机部领导汇报,提出采取措施的建议。

    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海军政委苏振华听取汇报后,指示我们:要把潜地导弹作为重点的重点来抓。同时还找七机部主管导弹研制工作的领导同志谈情况。

    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听取汇报后,指示我们:核潜艇是海军装备的重点,而潜地导弹是重点工程的重点,要花更大的力量来抓。他亲自到有关研究所、工厂进行检查、动员,帮助解决研制工作中的问题,并报请中央批准,将潜地导弹作为航天战线的三项重点工程之一。

    七机部领导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部、院两级的领导,健全了以黄纬禄为总设计师的技术抓总协调系统;建立了以程连昌副部长、二院柴志院长为首的部院两级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和健全了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促进和加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工作。

陆上模型弹发射试验(杨连新提供)

在十年动乱中,两极发动机的研制历尽艰难曲折,进度一拖再拖。粉碎“四人帮”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整顿了七机部,科研生产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潜地导弹的研制工作有了新的转机。1978年初通过全程试验,全部获得成功。1980年交付正式产品,在后来固体发动机进行的许多次陆上飞行试验和潜艇水下发射试验中,经受了全面考验,证明其性能稳定,质量可靠。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前文回顾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5)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6)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九章 “黑工程”风波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九章 “黑工程”风波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3)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