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2)

陈右铭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10-29



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瞄准点:世界先进水平


陈右铭自述--
    从核潜艇上发射导弹,按其发射的状态,有两种类型:一种水面发射,即核潜艇在水面状态导弹点火起飞;另一种是水下发射,即核潜艇在水下使用动力把导弹弹出发射筒,导弹再点火起飞。

    据报道,苏联在研制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时,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办法,即先研制水面发射装置,成功后再研制水下发射装置。美国是一步走,一开始就研制水下发射装置。至于发射动力,美国第一步是采用压缩空气将导弹弹出发射筒,弹射的高度为20多米;第二步使用燃气──蒸汽发射器装置,弹射高度为60米。

    我国导弹核潜艇上马时,将发射装置的研制任务交给了第七研究院第十三研究所(简称713所)。是采用水面发射,还是水下发射?水下发射时采用何种动力?我要他们提出建议,报领导批准后开始研制。

    713所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室的副主任魏乃文接受任务后,召开全室科技人员开会,他说:“如果我们提出走苏联的老路,第一步搞水上发射,第二步再搞水下发射;水下发射按美国的办法干,第一步使用高压气作为发射动力,第二步再搞燃气──蒸汽发生器。这样我国的潜地导弹发射装置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苏联。但是,如果提出第一步搞水下发射,并采用燃气动力,条件又不具备。我们全室只有15个人,且专业都不对口,科研手段几乎什么也没有。院首长要我们提出意见,究竟是研制水上发射装置,还是水下发射装置,采用什么动力,我反复想了多少遍,也拿不定主意。这是关系到低水准还是高水准的问题,希望大家拿主意。”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魏总,在我们这些人中,你年纪最大,工作时间最长,职务最高,最了解实际情况,最有发言权。我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说个啥?还是你拿主意吧,我们跟着你干就是了。”一位技术员好不容易开了第一炮。
    “对呀,少浪费时间,你就说说你的想法吧。”另一位技术员支持说。
    “我要是能拿主意,就不来问你们了!”
    “你是技术权威啊!”
    “不,不,现在不兴说技术权威,我也不是技术权威,潜地导弹发射装置,我跟大家一样没搞过。”魏乃文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技术员董金荣喊了一声“报告”,站起来说:“我认为,魏总召开这个会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帮助领导制定方案,又可统一我们的思想。因为研制导弹发射装置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只有统一了大家的认识,行动才能一致。”他顿了一下,又说,“我还认为,魏总的犹豫是不必要的,我们的瞄准点应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
    “你说得好!”魏乃文高兴地说,“请你具体谈谈,我们为什么应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

“我想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我们的人员少,专业不对口,又缺乏实践经验,这是事实。但是,人才,上级会根据任务逐步增加;专业不对口,我们有理论基础,只要刻苦学习,一定能学会新的专业,我保证努力学习新的专业;至于缺乏经验,任何一个科技人员,研究一个新的课题,都是缺乏经验的。只要努力去实践,经验是可以取得的。第二,我们的科研手段现在什么也没有,但是,这也不用发愁,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建设项目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现在不是很多都有了嘛!我们应该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苦创业,自己动手;上级也一定会支持我们的。我认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要有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气!”

董金荣越说越激动,“有了勇气,有了苦干、巧干的精神,弱可以变强,差可以变好,没有可以变有。因此,应该把瞄准点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研制水下发射装置,并采用燃气──蒸汽发射动力,把苏美分两步走的路,我们一步走完。”
    “小董说得好,我们应该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多数人支持说。

    讨论越来越深入,越讨论办法越多,信心越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志越坚定。最后一致同意上报:研制水下发射装置,并采用燃气──蒸汽发射动力。

    713所在1967年11月4日至15日召开的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导弹方案论证审查会议上,详细汇报了方案论证的情况和实施这个方案存在的困难。经过谈论,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案。

    我对这个方案是既喜欢,又担心。喜欢的是一步就赶上了美、苏发射装置的水平;担心的是发射筒及其均压、上盖注水、充气、均压跟踪、开盖跟踪、封闭等辅助系统,以及燃气发生器、发射药、冷却器等都要新研制,而713所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室人员又少,又新,恐怕难以按时搞出来。

    方案审定后,我立即分别同主管基建的副院长陈云中、科技部副部长王居仁、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王峰台、院基建部长高照林等领导人商量,请他们对713所的基建、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分配给予照顾,以保证他们的需要。

    方案审查会议结束后,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室经过讨论,提出“从原理研究入手,以发射筒、发射动力为重点,以实践研究为手段”的起步研究途径。

    以实践研究为手段,无疑是正确的。可是,研究所是新组建的,根本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供试验用的测试仪器仪表,怎样进行实验研究?他们为了争取时间,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建造。没有实验室,他们把一间花房稍加修理作为实验室;没有设备,他们用汽油桶改装成模拟水箱,又用一台充气压缩机作为发射动力,又向别的单位借来一些测试仪器仪表,进行125的模型弹原理模拟发射试验。

    他们在进行模拟试验开始不久,我到了该所。李籍章副所长和魏乃文副主任领着我参观了试验现场和模拟发射试验。

    李籍章汇报说:“这些设备虽然很土,但通过试验使我们获得了水下发射的感性认识。”

    “你们这种自力更生,坚苦创业的精神十分可贵。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潜地导弹发射装置一定会研制成功!”我说,“为了争取时间,你们还要继续采用这种土办法进行大比例的模拟试验,等陆上导弹发射水池建好了再进行发射试验,进度就跟不上了。”

    “下一步计划进行15的模拟发射试验。”魏乃文汇报说,“我们原计划建立一个长30米、宽4米、深6米的水池,再试制一套模拟弹回收装置。可是,这样既要花很多钱,时间也来不及,而且将与陆上导弹发射实验水池重复。经过研究,决定自己建造简易的试验设施:直径2.5米、高6.5米的水筒代替水池;周围模拟弹落区,铺上1米厚的细沙,以替代回收装置。”

    “你们可以按计划进行建设和试验。”我说,“除进行模拟发射试验外,重点是研究设计发射筒及其辅助系统、发射动力装置。”

    他们经过2115模拟弹的发射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水下发射试验的技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发射装置方案论证,确定了总体负荷、发射筒及其辅助系统、发射动力装置等18个研究课题,研制工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起来,研究室由15人增加到50多人。研制工作步步深入,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点,新的技术难点的解决,又推动了研制工作的不断发展。

    在不断出现的技术难点中,要数发射动力装置最艰巨。
    水下发射动力装置,开始确定两个方案:第一方案为复合药的燃气发生器;第二方案是双基药的燃气发生器。复合药,当时五机部有许多厂生产,可供应用,研制容易,但比较落后;双基药在国内还是空白,在国外也只有美、苏两国能生产。考虑时间紧和技术难度大,确定以研制复合药为主,以双基药为次。

    主次分明,谁都想参加复合药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小组。谁来承担双基药的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呢?魏乃文担心没有人愿意干,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他想起了讨论会上积极发言的董金荣。他想,董金荣有志气,有朝气,有勇气,由他来担任双基药的组长,说不定能早日研制成功。但是董金荣乐不乐意接受这项任务呢?

    “董金荣同志,你想参加哪个方案的研制?”魏乃文以试探的口吻问。
    “魏总,你定吧。”董金荣爽快地回答。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两个方案,对我来说,都是新东西,不过我很想参加双基药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小组。”
    “为什么?”
    “因为这个方案复杂,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干头。”
    “你有把握?”
    “有!”
    “有多大把握?”
    “有70%的把握。”
    “有这么大的把握,太好了!”魏乃文肯定地说,“其实,有50-60%的把握就可以干。”
    “魏总,你同意我参加双基药小组?”
    “我不但同意,而且请你当这个小组的组长!”
    “当组长,我可不胜任。”
    “你行,就这样定了!”

    董金荣当组长后,领着4名科技人员,发起了攻坚战。全组同志一声不吭,暗暗使劲,齐心协力,决心攻下这个制高点。
    第一次配方试验,谁的心中也没有底。他们来到配方试验现场,把药放进一个深井,全组退到远离深井的操纵台。
    救护车、消防车也来到了操纵台附近。

    “准备!”董金荣下达了预令。
    “开始!”
    操纵员按了电钮。
    “轰隆……”
    从井里传出了一阵闷雷似的声音。
    一枚小型模拟弹跃出井口,拖着长长的火焰窜向天空。

    第一次配方试验取得了第一个技术数据。这个数据在研制双基药过程中也许并不重要,但却对最终夺取这个制高点打开了一条通道。

    配方试验的次数越来越多,药量越来越大,试验的环境也不断变化。经过井下和井上小比例的试验之后,第二步就要进行1:1陆筒试验,需要生产厂协作生产。

    1970年,董金荣小组完成了外齿形冲面燃烧药形设计之后,就和郭立本寻找生产厂。他们跑了几家生产火药的工厂,人家一听说是高能量、高燃速的双基药,性能指标要求又高,都摇头。有的因设备差,有的过去发生过事故,都不愿接受。

    我们的祖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的祖先在中国,怎么能搞不出新型火药呢!他们不甘心,又继续寻找。结果打听到炮兵工程学院一位赵教授正在研究高燃速的燃料,立即前往拜访。在赵教授的指点下,又找到某生产厂,工厂领导答应说:“你们派人来,我们一起干!”

    为了尽快拿到新火药,他们背着行李来到工厂,长年住到山沟里的招待所,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和工厂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关。白天到火药厂搞试验,夜晚几个“快乐的单身汉”围坐在酸枣树旁讨论技术问题,或在住的房间里伏案整理试验数据。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董金荣领着小组经过200多次配方试验,终于找到了性能稳定的配方。
    攻克了“配方关”,又攻“成型关”。
    压药那天,厂长、军代表、技安科长都亲临现场。

    操纵台和压伸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中间隔着一米多厚的水泥防爆墙,在操纵间通过折射或观察孔可以看到压药的情形。开车后,人们屏住呼吸,注意着操纵仪表的读数,它指示出压伸机旋进尺寸,仪表指针平稳地向前移动。

    在高温下胶化成一体的双基药,随着螺旋前进。有时药粘在螺杆上,将螺杆缠住,不能向前进,如果返回来,在来回过程中磨擦生热,就会引起爆炸。所以压药工艺是生产的技术关键。

    工厂的人都知道,压药成型时,事故率最高,特别是新成品试制阶段。
    操纵员小心翼翼注视着操纵仪表,手不离停车按钮。
    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压伸机的出料口。
    “料头出来了!”老工人高兴地喊了一声,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吸引到出料口上,只见料露出了头。接着,一根、二根、三根……药柱黑里透亮,亮里生辉。

    中国第一个高燃速、高能双基药诞生了。
    操纵室的董金荣、郭立本,看见药柱出来了,他们忘记了危险,不约而同地跑进压药间,像天真的孩子一样,拿着药柱跳了起来。

    中国第一个高能量、高燃速双基药燃气──蒸汽发射器,经过陆上和海上全面发射试验,并经过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和鉴定,双基药燃气发生器性能稳定、重复性好,工作安全可靠;双基药发射动力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机构匹配,性能稳定,内弹道参数完全满足导弹设计的技术指标;此项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董金荣、郭立本等同志花了四年时间,研究设计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大冲面药型和组合装药的双基药燃气发生器,再一次证实了一个真理:那些为了一个目标执着追求,而又奋斗不息的人们,一定可以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前文回顾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5)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6)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九章 “黑工程”风波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九章 “黑工程”风波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1)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