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附录四 陈右铭同志生平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11-10


附录 陈右铭同志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海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装备工作领导者,海军原装备技术部部长陈右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17日11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右铭同志1922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好学上进,勇于追求真理。1938年,他16岁参加中共领导的“乡村抗日促进会”和武昌地区抗日游击队,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1940年3月随游击队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陈右铭同志历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四支队十团一连班长,新四军五师参谋训练队学员,豫鄂皖边区二分区应信罗礼中心县指挥部侦察参谋,新四军五师河南兵团司令部及挺进二团作战参谋等职。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作战英勇顽强、冲锋在前,多次受到领导表扬。先后参加了湖北汉阳打击伪军汪步青等多次重大战斗,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为一名对党赤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解放战争初期,历任中原军区独立第三旅九团作战参谋、十五旅四十三团一营营长,陕南军区五分区三支队副参谋长、分区司令部作战科长、十一支队副支队长等职,先后参加了武当山附近的石花街、河南通许、运城南堰集、信阳罗山、经扶县湖湾、湖北应城皂市等大小数十次战斗。在1946年7月的中原突围战斗中,时任营长的陈右铭,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勇敢沉着,指挥得当,率部冲出国民党重重包围,表现出很强的领导指挥能力和顽强战斗作风,被誉为“虎将”,并因战功突出被提升为团副参谋长。1947年7月,任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三五旅一O四团一营副营长,中原汉江军区二分区应城指挥部副指挥长、独立六团副团长,湖北荆州分区荆门指挥部指挥长等职,参与创建了江汉根据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他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沿侦察和指挥作战,多次身负重伤,腰脊椎骨至今仍有弹片存留。

1950年4月,陈右铭同志任湖北军区独立团团长兼长湖剿匪指挥部指挥长、中共长湖工作委员会书记。他带领部队以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紧密团结当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经过九个多月的联合进剿,取得了长湖剿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2年1月,陈右铭同志任二一二师六二五团团长,同年7月随团整编进入海军,任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快艇大队大队长,翌年7月,任第十一独立快艇大队大队长。他废寝忘食地学习航海、舰艇基础知识,较快实现了从陆军到海军,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1955年2月,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移交旅顺口时,任快艇部队接交工作委员会主任,圆满完成了接收任务,维护了国家利益。同年10月,任新组建的鱼雷快艇第十六支队支队长。他积极适应岗位调整变化,紧密团结党委一班人,积极解决部队初创时期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狠抓部队基础性建设,刻苦钻研海上作战理论。在1957年底海军组织的、有苏军顾问参加的联合考核中,取得了理论测验、实兵操纵及战术科目总评优秀的好成绩。当时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到快艇支队视察,大都由他亲自操艇,受到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1958年2月27日,《人民海军》报刊发长篇报道《乘长风破万里浪,向海军科学技术进军》,专门介绍陈右铭“苦学五年,从外行变内行”的事迹,号召海军广大官兵向其学习。

1963年8月,陈右铭同志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装备科研生涯。他注意立足我国基础工业现实水平,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造船工艺,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他先后率团访问考察了造船工业发达的欧洲七国,领导七O一所积极开展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扫雷舰和中型潜艇等各种舰艇的研仿工作,并取得突出成果。1966年9月,任第七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科研工作,兼任国防科委核潜艇工程(代号O九)办公室主任,负责核潜艇研制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抓总。1969年10月任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他尊重科学、尊重人才,以身作则、忘我工作,在“十年动乱”核潜艇研制工作一度陷入混乱、受到极大干扰的情况下,积极协调取得了由聂荣臻元帅签发的中央军委关于海军核潜艇工程的“特别公函”,在周总理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保护了钱令希等著名科学家,确保了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以舰船设计院副院长身份直接参与了第一代核潜艇的具体研制工作,组织领导科技人员取得了300多项技术上零的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和一等奖,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正式列装,作出了杰出贡献。

1970年12月,陈右铭任第七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办公室(简称七一八办公室)主任。他提出的关于海军远洋测量船队规模的意见,获军委和周恩来总理批准。他积极协调,狠抓落实,圆满组织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相关卫星、发射飞船的跟踪测量,以及测量、科考、补给、救生等远洋舰船的研制任务。他经常深入科研生产一线协调解决问题,与科技人员和工人同苦、共患难,常常因劳累过度昏倒在试验现场,曾不顾生命危险,与技术人员一起在核泄漏现场抢修,因接触了大剂量核辐射,对身体造成了终身损害。

1975年9月,海军组建装备技术部,陈右铭同志任副部长,翌年10月起兼任国务院和中央军委O九工程、七一八工程办公室主任,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由他具体组织研制的第一代导弹艇、常规潜艇、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1983年8月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3月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委。期间长期兼任中国造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协会科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海军装备技术部工作的十多年,他自觉站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入思考研究海军装备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组织开展装备研制、建造工作,为海军装备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出突出贡献。1979年,率海军代表团访问了美国。1984年应美国海军部邀请,率海军装备代表团访美,在涉外工作中能灵活掌握政策,自觉执行外事纪律,赢得内外一致的敬重,圆满完成任务。

1985年,陈右铭同志因年龄原因退出领导岗位,1986年11月离职休养。他虽然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仍然坚持学习研究,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海军建设,为海军装备工作献计献策。离休后长期担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并被聘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海军技术学科撰写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高级顾问,参加了《舰船工业卷——核潜艇》等各种重要文献资料专辑的编审,根据实践经验撰写了《回忆与思考—-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回顾》等60多万字的文章,并发表了10多篇关于海军装备建设的论文,其中有多篇获奖。

陈右铭同志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陈右铭同志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环境险恶、斗争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始终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海军装备建设和科研人才培养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工作勤奋,作风深入,求真务实。他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严格要求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平易近人,关心部属,联系群众,深受广大官兵、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群众的敬重与爱戴。他善于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发挥了卓越的管理领导才干。他光明磊落,无私奉献,奋斗一生,充分显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陈右铭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好党员、好干部,是海军建设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陈右铭同志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为加速推进海军装备跨越式发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陈右铭同志永垂不朽!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前文回顾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5)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一章 “逼上梁山” (6)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二章 逆水行舟 (4)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三章 四面出击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五章 协力攻关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七章 历史性的启堆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九章 “黑工程”风波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九章 “黑工程”风波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章 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二章 叶帅挂帅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三章 首艇命名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四章 乌云密布的日子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五章 水下火焰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十五章 水下火焰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附录一 罗舜初与核潜艇早期研制情况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附录三 特殊时期的特殊战斗集体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