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三线工厂的回忆

海风 深海蛟龙 2018-04-17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七十年代盖的老房子


一直我不知如何找寻我的梦想,想起这篇文章想起小时点点滴滴,汇聚在心里温暖依旧,三线工厂这个在现在讲起是遥远回忆,深深的深深的埋在心里,不经意之间冒了几个泡泡。

我们是光荣的60后,生在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在邓小平时代,经历了改革开放,一切向钱看的时代,对那曾经纯真的岁月无比怀念!

1964年起,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的三线建设,大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干部和士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服务,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拖家带口,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向祖国大西南西北,一代三线人风餐露宿深山峡谷,大漠戈壁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建成一座座独立小社会、大工厂。


七十年代的老房子


清晨工厂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了,早晨六点半嘹亮军号声响起,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大家开始清晨的忙碌,大人们早起匆匆忙忙的奔向食堂打早饭,然后步行去上班,孩子们饭后穿着哥哥姐姐剩下的旧衣服大鞋子高高兴兴奔向单位的子弟学校,工厂子弟学校是三线工厂特有的风景,三线厂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和各种加工厂,电影院,洗澡堂,服务社,军粮站,军供站,学校里读书的学生,都为厂里各个车间和部门的职工子弟,中午11:30军号声再次响起,下班了工人奔回家里,挂着家门钥匙的孩子们在下课铃响过之后走向菜场买些青菜,菜场是个十字路口马路菜场,附近农民到这里摆摊,记得鸡蛋一毛钱几个,柿子一毛钱八个,放学到家舀了一碗面粉到对面街坊做面条加工作坊里换面条,回家烧饭给父母吃。饭后飞奔出去玩了,常常烧饭忘了放水,烧水忘了开炉灶,玩兴高涨。清晨起床号中午下班号,上班号,傍晚下班号,晚上新闻联播,我们就在每天四次军号声中我们度过了成长。

我们就像独立师,不用和外界搭界也一样能灿烂生活,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唱着笑着,学校常组织游行和演出,支农和挖野菜是那时开心的回忆,四处奔跑,夏日的夜晚路灯下抓蛐蛐,弄个泥瓦罐斗蛐蛐。老槐树下乘凉打牌,在那个商品凭票供应的年代一周一次买肉吃,粗粮细粮按比例分配!没有经过饥不果腹的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没有金钱的烦恼,没有转基因的担心,没有无良心水果,食品,我们开心着,吃苦也是快乐的!只有到夏天吃冰棒的时候发现兜里没有半毛钱的尴尬,想着冰棍的味道咽着口水,夏天工厂免费酸梅汤的味道真是太好了,军用水壶里灌上一壶,带点冰镇的味道,回味无穷。


五十年代的老房子


我们说着有各种语言味道的普通话,我们不是农民也不是城里人。和地方上厂矿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比较纯真,这个是若干年后回想起来的感悟。大工厂四周到处是高音喇叭,定期发送着军号声和国家的声音,几万人的大厂在现在说来是凤毛麟角,那时却是三线工厂的特色,活跃在大山里,戈壁滩的三线人无私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中年和子孙。如今这些二代三代三线人还有不少到还奋战在三线工厂的一线岗位上,融入社会的那批三线人经历了蚕剥茧的阵痛和那些社会人奋起之争。沉沦了,奋起了,沉浮与大社会里大江大浪里。单纯的思想在复杂的社会大熔炉里升华,演绎着各式人生。

工厂位于家属区不远的地方,家属区是50年代苏联专家时期的专家楼,灰色的三层楼房经历五十几年的风雨依然还挺立着,楼旁的大树已经不在,大片的老家属区剩下只是小片的存留。旧时记忆已经模糊,楼道上的木门还是从前的摸样,仿佛看到从前的我们躲着猫猫,在楼道里跳着忠字舞欢呼雀跃的情景。记忆中工厂的几个大门威武耸立,大片厂区是孩子向往的地方,到里面转转的欲望被大门岗的叔叔威严吓着,试过几次都被赶出来还要挨批评。调皮的通知家长带回。我们这些三线人故乡的概念是模糊的,三线厂南方人,父母的故乡对于他们来说是遥遥不可及的地方,而这里大西北,西南成了三线人心里永恒的故乡,不论离开多久心中一直牵挂。


老房子


各个工厂的南方人始终牵挂着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他们的故乡,想方设法的往距离故乡近的地方调动,大三线调到小三线。有些人一直就漂泊在了外省,三线工厂,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

黄塘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70年代工程兵建设中那里在发展中,我们举家南迁。

几十年前的黄塘芳草鲜美,群山环抱,落英缤纷,少有外来的人员,通往这里路只是羊肠小道,路到这便是终点,前面是大海…当时只有下湾村几户农村人家。

70年代在随时准备打仗的背景之下,军工企业很多搬到偏远山区,离开城里,独立生存,工程兵入住黄塘,艰苦的开山放炮开山洞,劈石造路,造码头,工程兵战友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生命,他们纪律严明,作战有序。为厂里盖了不少房子和家属楼,那些青砖瓦房三层楼依山而建。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完好在那里,等我们来的时候工程兵已经基本撤了,看到只是这些已经完成的厂区和住宅。


老房子


远望淡江蜿蜒曲折流向大海,稻田错落有致,一口水井落在村边,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赶潮水捉海鲜是下湾村民的小菜,鲜跳的对虾美丽花纹尾巴大龙虾只有几毛钱一斤,小黄鱼论堆卖。潮水赶完之后村民把这些海鲜摆在工厂门口叫卖。下湾农民院子四周种着蔬菜和毛竹,毛竹林茂密的包围着村庄,他们的日子在我们没到来之前是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娱自乐,他们说着吴国鸟语,那些语言着实让我们这些外来户琢磨的好一阵子,他们也新奇看着这里的变化,看着我们工厂人改天换地。

一条宽阔的石子路依山环绕而建成,连接着工厂和外界交通命脉,生活用品和设施全靠单位供应,军供站,军粮站,医院,家属农场,老虎灶,食堂一应俱全,家属农场种地植果树的多半是复原军人的家属,小三线厂里为何这么快能成形战斗力?多数归功于这些曾经在部队的当兵的复原军人,他们是黄塘的一线主力,他们家属种菜养猪上山种桔子树,提供蔬菜和副食品,在单位大食堂提供蒸饭运送服务,他们默默的为部队和工厂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和中年。还有我们这些从西北西南三线厂来的技术力量充实着小小的黄塘,这里是江南,山青水秀,父母的故乡,大家背着行囊,日行千里,奔波劳累,孩子们随着父母迁移到这里,我们的父辈为工厂的兴旺,为海军建设,往大了说是国防安全,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滴水汇成河。


五十年代的老房子里有我童年的回忆


还记得那些水兵站在敞篷大卡车上,身上防寒服迎风飞舞的情景近在眼前,年轻的脸庞如同昨日的你我。

从西北三线厂坐了几天的火车,接着坐了几个小时的汽车,来接我们的是单位的大卡车,颠簸一路来到位于山路弯弯的这里,依山房子已经分配好,搬进去入住就可以,咱们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看星星爬爬墙,你追我赶,夜里山区很安静、很安静,路上没有陌生人,家门不用上锁,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一下子过去了好久,成了回忆。这里不是城市,身处农村又非农村人,这样的生活一直是种美好的记忆。

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卿氏沐夜纵2018-05-27 11:20:01

你牛,在哪,我看看。你知道吗?感觉三十年的记忆好像被橡皮擦没了,每天在预算一实施一解释的工作中轮回,在送娃一陪娃掐点赶路的光阴中轮回,忽然间日子因无需送娃而慢了下来,智能化的手机便占领了慢下来的时间,看看你的平台,再捡回记忆中流失的人和事,岁月静好。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