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风季节来了。吃晚饭的时候,来了一车子西瓜,副长高声叫着:“每个班派一人上去卸西 瓜!”吃完饭,伙房又拿出了“八一”建军节的礼物:每人两听炼乳,两个水果罐头,一 瓶桔子汁,还有一小袋“金猴”软糖。

可是,还没等发下来,艇长就接到了电话,立即上艇,系四号水鼓,第四号台风离我们这里 还有三百公里。“十分钟后立即集合上艇!”艇长高声叫着,已经六点左右了,天一黑系水 鼓就麻烦了。
“快去拿糖呀!”胖胖的声纳班长抱了几盒子糖摇摇摆摆地从伙房上来,大声地招呼大家。
艇长一看,简直是开玩笑,火烧眉毛的事情,你还乐悠悠的:“去,给我送回去!”
董班长傻眼了:“这……?”“送回去!”
大家立即说,既然拿上来了,就放在俱乐部里吧。

在编的人员立即收拾起牙具、毛巾,准备好艇上睡觉用的窄窄的凉席,准备上艇。眼看着一个个西瓜,就是来不及吃了。原班长一边整理一边嘀咕:“当兵的么,就是这样,平时好像 稀拉点不再乎,一声令下立即出去,那可不含糊。“说今天在这儿就在这儿,说明天再那儿 就在那儿,没讨价还价的余地。”
七六年的原春林是第一次系水鼓,他好奇地问:“要出去多长时间?”我告诉他:“这可没个准,台风不过去就不回来。”
十分钟后,队伍集合好了,顶着风上了艇。等系好水鼓,舰员在艇上开始休息的时候,还不到八点呢。
在海上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厨师小李子和耿银宝拿出了本来准备出海吃的鸡和鱼(从冰库里拿出来),正准备做中饭,传来了艇长的声音:“告诉四舱,中午 饭不要做了。”
我以为由交通艇送饭来呢,出去一看,一了解,原来是叫我们回去靠码头了。上午十点,我们又靠上了海港码头。

参加了一天的助民劳动,我们艇和农村二队挂了钩,以后还要经常联系呢。劳动是割稻、拔秧、插秧,好家伙,一天之内把这几个主要的庄稼活都干了。
天下着雨,为了抢季节,即使下着雨也得干。我们都穿上了雨衣雨裤,即使雨下得再大也不再乎。割稻、拔秧、插秧,这些农活今天干起来又那么新鲜!同时也使我很激动:已经有三年没干这些活了!
副政委看了看我的架式说:“你还是老手呢。”
公社人武部长看看我和施甫成插的秧,赞许地说:“哎,这两个人插的间隔正合适。看样子 一定是南方人。”我们告诉他,我们都是浙江人呢。

他们这里拔秧和我们那里不一样,两手一块拔,插的时候,一把秧分成两个插。这种拔法真不太习惯,不免又向会这样拔秧的湖北籍战士冯新开学了学。
长久不干这些农活了,干了一天还感到挺累的呢。腰酸腿疼反而引起了我对已经有点陌生了的桥西大队第五生产队的回忆。不爱多说话、干起活来像一阵风似的队长金大牛,脾气耿直 的副队长张桂福,狡猾的干活却像条牛的另一个副队长黄方均,还有那些友好的经常在一起干活的伙伴黄建明、余基泽、成土、建文、乾明、桂英、云琴、竹仙、彩花、云飞、彩瑛等 等,还有春泽、国华等,都给我留下了亲切的印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尽管天下着雨,我们干活的劲头却并不因此而减弱,大家兴致勃勃地工作着,插秧的和青年农民开展了竞赛,挑秧的,不顾道路泥泞走一步滑一步摇摇晃晃、扭来扭去地把一担担秧挑 到田里……
这种场面是熟悉的,我仿佛又回到了“擦亮明镜一片,铺上翠翡地毯”的生活之中,我回顾 着农村生活中的那些有趣的场合,心情是激动的,兴奋的。
今天是在家里写的,(营房就是家)而且是白天。人们在打着扑克,六人一堆,用两副牌打(最近这 里时行这种打法),收音机里播放着音乐节目,在喧嚷声中,靠墙的一张床边坐着一个瘦弱的青年,他抱着一本绿色的笔记本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又在本子上写些什么。看他 那专心至致的样子,仿佛他的身子已经不在这所水兵宿舍里,而是飞到了一个遥远的什么地方。他不时在沉思中抬头,把眼朝窗外望去,凝视着什么。

窗外,小树枝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秋蝉在打着鸣,由于是台风季节,海面上刮着猛烈的风,浪花带着污浊的泥流,在港内一个一个地翻着,海水也变了风度,它变得浑浑浊浊的了。

“西沪港战友之家”欢迎广大战友们踊跃投稿,来稿形式不限,短文、小说、诗歌、视频、图片等均可,可通过如下方式发送:
1.发到邮箱:154443939@qq.com;
2.登录“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bbs.xhgzy.cn)发帖;
3.发到微信:154443939。

笑逐秋风远希2018-04-26 22:25:22
你也可以写写当年赞 1

贞子她妹浮2018-04-26 22:13:07
潜艇抗击台风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使我终生难以忘怀。赞 1

情难自持卿2019-11-05 23:45:22
一气看完十五篇,当年的潜艇生活历历在目。谢谢你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