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建华

浓得化不开的夜色,象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切都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于是,凝重的夜便产生了一种激动人心的魅力。
峨眉山的夜,更充盈着这种魅力。
峨眉山做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景色风姿绰约,旎旖迷人。
暗淡的光线抹去山与树林的分界线。夜的精灵张开了黑色的羽翼,遮蔽了寰宇。
大山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月色如烟。松林,峭壁,山峦,完全呈现出生命的光彩。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松涛而眠。深夜听涛声别有一番滋味,涛声浸着月光,听起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涛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鸣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其实,对峨眉山的初识,还应源于诗仙李白的那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二天为了看峨眉日出,索道一直送我们到万年寺,峨眉山主寺之一。远在晋时就有了,只是叫普贤寺。明神宗万历年间,主殿毁于大火而重修,万历御题‘’圣寿万年寺‘’为母后祝寿,也祝愿此寺万年永无灾患。寺内无梁殿,确实无一梁柱,完全砖石砌成,去过多少庙宇,这样的殿堂绝无仅有,历经四百余载,大小地震多次,至今安然无恙实属奇迹。殿上圆下方,自是‘’天圆地方‘’之喻。而殿内普贤骑象铜像,铸于北宋年间,重达六十二吨,如何铸造,又如何南运二百余里,以及如何运至山上安放,今天亦非易事,更别说一千多年前,简直是个迷。那白象卷鼻舒尾,足踏莲花,一派远行之状,憨头憨脑,其憨态可掬。我国高僧能海法师曾来寺为普贤装脏,先将经书颁卷裹,再用红蓝青紫色丝线缠绕,共装藏经书120部。所以说铜象为峨眉镇山之宝,并不为过。游人争相摸象,导游不失时机:大象会带来好运。时下人们心态浮躁,本禁不住诱导,或摸耳朵,或摸尾巴,或摸鼻子,众手摸来摸去,竞把大象摸得荧光,甚至露出了铜的本色,我一边观看,突然想起盲人摸象那个老掉牙的故事,也许两者根本毫无关系,是我一时随意联想。

走出大殿,才发现下雨了,雨不大,没有一点声响,滋滋润润地极有耐心,莫非这就是峨眉雨?穿过一道圆门,见一处白水池,细雨洒落水面,点出无数似有似无又转瞬即逝的圆痕。唐时曾称白水寺,后代皇帝金口玉言,不这样叫了,名字便留给了池水,以做历史纪念。而‘’白水秋风‘’,成了峨眉一景。因此,虽说这里风景四季宜人,但最好的时候应该是金秋时节,秋风起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池水如练,不染纤指。偏偏我来的是春天,未能领略其极致,有些遗撼。大概世事总爱给人留点遗憾,不遗憾似乎就不圆满。好了,通过池畔廊亭碑刻得知当年李白就寄宿于此,并同住持广浚和尚非常友善,二人池边曾谈经论道,李白也曾静听广浚抚琴。二人‘’琴音听罢心都静,半为参禅半说诗‘’。相传连池中青蛙听久了,也被感染,鸣如琴音了。我坐廊上遥想当年李白沉醉于此,以至他远离四川漂泊异地,还念念不忘:
蜀僧抱绿缘,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心暮,秋云暗几重。
诗生动地描绘了琴音的美妙动人,成为李白短篇佳作之一。据说那天李白要走,广浚相送至小溪桥边,李白挥手辞别,广浚念知音已去,留琴何用?便轻轻将琴放在牛心砣,让琴随流水,伴诗人同行。怎奈琴被巨石拦住,水击琴弦,发出悦耳之声。自此有了‘’双桥清音‘’峨眉山另一胜景,旁建清音阁。其实是黑白二水汇聚于此,惊涛拍石,阵阵轰鸣,声传深谷幽林之中,时而清越,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又委婉,宛如古琴弹奏。

我是静静地听了一回水声,不敢流连,导游的小旗早前边高高召唤着,这一召唤竞将雨召唤走了,天召唤晴了。湿漉漉的天,湿漉漉的脚下,湿漉漉的树叶,憋闷了半天的太阳湿漉漉地照着,我也算湿漉漉地游历了峨眉山,就这样下山了,应三天的旅程,我只一天,三千米高矮三百平方公里大小的峨眉山,不过沿着山顶匆匆一转,根本未及峨眉深处,返回路上,回首峨眉,云笼雾锁,心总是恋恋的,恋恋的心又想起李白的诗篇: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李白忆峨眉,从青年到壮年,不知他游了多少回,又写了多少壮丽诗篇,留下多少美丽传说!想诗仙是‘’酒人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其余便是那峨眉山月,随手揣在袖里,悄悄带走了,仅剩下了半轮秋,让我慢慢品味!

“西沪港战友之家”欢迎广大战友们踊跃投稿,来稿形式不限,短文、小说、诗歌、视频、图片等均可,可通过如下方式发送:
1.发到邮箱:154443939@qq.com;
2.登录“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bbs.xhgzy.cn)发帖;
3.发到微信:154443939。

小伍8774baby2018-05-05 07:54:45
文字优美流畅,情景相得益彰。偶有李诗点缀,读来上口朗朗。赞 2

爱别问我是谁3Q2018-05-09 11:12:39
拜读了此文,感慨万分,好象我也跟随着作者漫步在仙山之中……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