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寻古

潘建华 深海蛟龙 2018-05-12


文/潘建华


      学生时代读了唐代诗人李商隐《海上》,那号称‘’黄海奇峰‘’的崂山令我神往了。


      崂山在何处?


      从青岛登上游船,游船挟着细细的青雪送我到崂山。冒雪游了一趟崂山,走的匆匆,看得蒙蒙,赶到崂山脚下时,已近黄昏。雪倒是停住了,可雪意并未完全消退,乳白色的云雾,在山间时浓时淡,飘忽不定。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小路,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一座小桥,还没有踏上进山的石径,冷冷淙淙的流水声,就扑面而来。水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身不由已,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对崂山的初识,是读蒲松龄小说《崂山道士》,那王生娇惰不能作苦,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最终‘’碰壁‘’。


        进入崂山,才知道崂山不仅是一座道观,而且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深谷幽涧,飞瀑流泉,紧依黄海,树木遮天,绵延数百平方公里,名符其实的近海名山。可惜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心虽向往,却时不我待,无法仔细地将名山胜景一一领略,只浮光掠影了半山那座道观,也算游历了崂山。


        这道观,就是蒲松龄笔下的太清宫。太清宫三座主殿,一是三官殿,天官,地官,水官,实际就是中国远古的三位部落首领,即:尧,舜,禹。二是三皇殿,即:地皇,人皇,天皇,为观天察地,作八卦,定历法的伏羲,不顾身家性命,勇尝百草的神农,统一天下,开创中华文明的轩辕。三是三殿,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看着玄虚,德天尊其实就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著有《道德经》,为道教鼻祖。看来,三殿神灵就是对中华民族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伟人,同他们的业续,品格,思想,祷告天地,教化百姓,护佑一方安宁。神原本民间所造,自然表达百姓意愿了。而道教做为中国本土教,由此可见一斑。


        三官殿外,一株山茶,六百余年了,明代张三丰渡海从长门岩岛移植于此。隆冬时节,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这株山茶凌寒斗雪,一树红花。蒲松龄曾山中小住,见此情景欣然写了《香玉》那红衣花神‘’绛雪‘’,便是这山茶了。三官殿外一块巨石上刻‘’逢仙桥‘’。据说崂山道士刘若拙,被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敇封为‘’华盖真人‘’。一雪后清晨,刘在此遇一老人,老人与他闲谈几句转身走了。刘忽然想起没问老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便寻雪中脚印追赶,怎奈寻来寻去,半尺深雪中,只有老人方才站着的地方的两只脚印,围着这两只脚印倒是自己留下的一串脚印,他猛然醒悟:一定遇见神仙了!遇老人是真,说老人是神仙未免演绎,其实蒲松龄写山茶于小说中,就已经演绎了,倒也平添几分情趣。



        边走边看边听,我想随导游小姐的笑而笑,但终归没笑出来,因为该下山了。我也算到过崂山,问崂山到底有多少景点我说不清,到底古往今来多少名人登临崂山,我更说不清。其实,我登过比崂山高的山许多,比崂山有名的山也很多,可为什么依然奔崂山而来,说登山则情满于心,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一种解说,重要的是崂山负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这正是崂山有别于其它山之处,是崂山的神韵!不然那殿与普通民居无异,那山茶,石头与它方山茶,石头无异,况且山茶就是山茶,石头就是石头,没有一点联想,将实在乏味,也就失去了魅力,不值一看了。


“西沪港战友之家”欢迎广大战友们踊跃投稿,来稿形式不限,短文、小说、诗歌、视频、图片等均可,可通过如下方式发送:

1.发到邮箱:154443939@qq.com;

2.登录“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bbs.xhgzy.cn)发帖;

3.发到微信:15444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