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善兴

七九年八月的五号台风,把西沪港搅翻了天。码头上,潮水把浮桥掀得高过地面。推窗南望(我家的宿舍在老司令部大楼对面由机关单身宿舍改成的一套单元房里),一片汪洋,白浪滔天。我的女儿就诞生在这个台风来临的日子里——故取名单字“淼”,淼者,水势浩大之意也。孩子的出生经历了一场“生死速度”:孩子的妈妈、基地卫生所刘(兰新)护士出现“情况”,李兰医生向支队值班室申请了交通艇(交通艇是每日定时航次,这次是特派),石沿汽车排吉普车司机小梁(安徽兵)在码头待命,接上产妇后飞驰412医院。小梁把破吉普开到了极限速度,无奈盘山公路路况太差,九曲十八弯,沙石飞扬。我清楚记得,车过裘村时,车轮卷起的沙石溅进路边老乡的饭碗里,惊得他们目瞪口呆。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写进了这篇小说里。直接进产房,一个胖乎乎的女婴终于躲过了降生在公路上的险情,有惊无险!五天后出院。初为人父的我竟不会抱这个仅有五天的婴儿,还好,在医院院子里巧遇辅助船中队高明华中队长的爱人——一位身材高挑,年轻漂亮的河北嫂子。我们邀她同车返回西沪港。她怕产妇受累,一路上小心翼翼把抱着婴儿,一直把我们送到西沪港的家。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一直让女儿记住这位漂亮的河北阿姨!
西沪港是女儿的出生地,是女儿的摇篮!
西沪港是我们夫妇和女儿的第一个家,是我们温馨美丽幸福的家庭港湾!
家徙他乡,阔别西沪港快三十年了。那里,永远是我们魂系梦绕的精神家园。有幸两次“回家看看”——1997年回西沪港,朱瑞云政委在码头等了一个多小时,让我分外感动。和徐洪猛支队长夜谈往事,让我为部队的进步和发展欢欣鼓舞。2006年4月,我携老伴儿刘护士一起“探家”,西沪港的变化,让我们两个第一代西沪港人似乎有一种“故居笑迎不相认,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胡伯昌政委百忙中专门陪我们在港内故地重游,曹支队长、胡政委和全体常委同志的盛宴款待,让我们处处感受游子返乡的温馨。看到“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激情难抑,回京后便开始了这篇小说的创作。
这篇小说写作的整个过程,都是重温旧梦。只是,为了表述的需要,我借用了女儿的视角。用与今天军营里同龄人的视角去叙述我们过去的故事,或许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两代人都容易接近它。
借用“西沪港战友之家”的平台,把这篇拙作“献丑”给大家,恳请诸位读到它的老首长、老战友,以及更多未曾相识的老战友、新战友不吝指教。您的意见,请在“西沪港战友之家”留言,我会一一拜读的。
谢谢您阅读这篇粗陋的文字!
您的战友:刘善兴 2009.3.22日与北京小月河畔

“西沪港战友之家”欢迎广大战友们踊跃投稿,来稿形式不限,短文、小说、诗歌、视频、图片等均可,可通过如下方式发送:
1.发到邮箱:154443939@qq.com;
2.登录“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bbs.xhgzy.cn)发帖;
3.发到微信:154443939。

陌以晨懂2018-05-28 23:10:36
附言很感人,让我们一起怀念第二故乡“西沪港”温暖的港湾!赞 1

黑夜黎明2106552018-05-28 21:46:19
这篇小说还没有拜读,作者附言就非常吸引我的眼球。期待着大作连续发表,原因其一,我在西沪港(教导队)学习了整整半年专业知识,领略过西沪港的台风,黑风口小咬……赞 1

凌薇明2018-06-24 21:29:32
您能让朱政委在码头等您,能跟徐支队长跟您彻夜长谈,在部队至少也是常委,我新兵时徐支队长刚调到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