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善兴

出海出海归来,胖乎乎的曲小军瘦了一圈,李亮脸颊微陷,贼亮贼亮的大眼睛更显突兀。我在码头上远远看去,他两个走下悬梯时,脚步有些踉跄,好像踩在一堆棉花上,步履软绵绵,飘忽忽的。
陈翔依然是步履矫健的样子,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他们三人走下悬梯来到我面前。不知道为什么,此刻,我与陈翔目光的交流时突然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愫,一种不同于与李亮、曲小军对视那样的感觉。那天晚上,陈阿姨告诉我,去车站接我们的陈翔就是他的儿子,就是当年和我一辆童车中耳鬓厮磨、两小无猜的小哥哥,令我十分意外。我突然想起,怪不得呢,在出站口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他,还有那心底倏然而至的怦然一动。
辛苦辛苦了!我迎上前去,显然,问候的是他们三个。感觉怎么样?我把目光从李亮脸上移向曲小军,没有在陈翔那里停留。这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好在,三个粗心的男生没有察觉这种有意无意的区别。
哎呀,别提了,晕船的滋味,卡在喉咙眼儿,要吐又吐不出来的那一阵儿,最难受!李亮抢先说。
要我看,晕船的滋味儿,比步兵全副武装长途奔袭累得趴在地上爬不起来,还难受!不过,我还好,是吧?曲小军向陈翔点头示意。
陈翔说,这次出海风浪不大,最大的时候是中浪中涌。要是遇上大浪大涌,晕船还要厉害些。不过,小军表现挺好的,晕船了,一边呕吐,一边坚持和副政委一起到各舱给当更的同志送咖啡。
我问李亮,你呢?
李亮说,我表现哪能错得了!不是吹牛,风浪大的时候,我在哪里?在四舱帮厨。不过,有一次,差一点坏事儿,一阵恶心,胃液一下子冲到喉咙眼儿,我赶紧用工作帽捂住了嘴,要是吐到锅里,可就把咱新闻系的人丢到大海里了!
你俩第一次出海,没有趴下就很不错。陈翔说,前几年,我们班有个兵,艇一动他就有感觉,号称“晕船大王”。他自称是“艇不动我动,艇动我不动”,只要不是当更,出了港就在床铺上趴着。有一次遇到大风大浪,他吐光了胃里的食物,又吐胃液,最后吐的是血丝,吐得脱水,军医只好给他输液,那样子怪可怜的!
你晕船吗?风浪大时,你难受吗?我的问话脱口而出,显得有些急切。虽然佯装不在意陈翔的样子,可听说晕船这么难受,又情不自禁关切起来。话一落地,我自感有点儿贸然,不愿让陈翔察觉出这个微妙心理变化,也怕被李亮和曲小军看出,一股暖暖的热流涌上双颊。
风浪特别大时也难受,一般海情,能吃能睡,感觉良好!陈翔以轻松的语气回答,显得若无其事。看来,他现在还不知道我是谁?也许,陈阿姨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他。
次日。我们在招待所小会议室,梳理新闻素材,研究写稿子。
陈翔坐了一会儿说,你们研究吧,我帮不上忙,回艇保养机械去了,用车就往码头上打电话,随叫随到。
马副主任不是说全程陪同吗,你怎么能走呢?留下陈翔干什么,我没想,只是不想让他离开,就下意识地说。
潜艇上的好多事情,我们一窍不通,出了几天海,脑子里还是懵懵懂懂的,研究稿子,也离不开你这个行家呀。曲小军说。
是呀,给我们当当参谋吧!李亮附和。
那好,恭敬不如从命。陈翔说,在你们几位新闻系高才生面前,我这个业余报道员可要露怯了。
咱都一起风雨同舟过了,还客气啥!曲小军说。
我说,你们出海这几天,我采访了郭厂长,开了一个座谈会,补充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人物专访,请提提意见,说着把稿子拿放在桌上。李亮抢先一把抓在手里,飞快地扫描式阅读,看罢递给曲小军,曲小军看完递给了陈翔。二人面面相觑,都不说话。我说,说说吧,谈谈高见,本人洗耳恭听!
事迹蛮感人,写得不错!曲小军肯定地说。
师姐可以耶,这么快就出手了。李亮说。
言不由衷,真讨厌!我瞪了他俩一眼说,不要忘了,咱们都是实习生,哪能写一遍就成了?
是这样,我们没有参与采访,说不出具体意见,从文字上看,真的可以。曲小军说。李亮也附和,真的,向毛主席保证!
陈翔看完稿子,看看我,欲言又止。我说,有什么看法尽管说。
观点、实事、叙述方法,都可以。陈翔说,我有两条建议,第一,稿子题目是《父亲般的老兵》,其实内容既有郭明亮的事迹,还写到了他的儿子郭晓涛,是否可以把题目改成《葫芦港内父子兵》,写两代人的奉献,是否更有深度?第二,建议配上郭明亮父子俩的大幅彩色照片,来个图文并茂,怎么样?
好!陈翔的两条建议,让我眼睛为之一亮。曲小军和李亮也都点头说不错,李亮钦佩地说,哥儿们,真有你的,挺专业的!陈翔打哈哈说,见笑,见笑,业余水平!
陈翔改的这个标题,的确比原标题更有寓意,我赞成。我说着,伸手拿起笔和稿子,把原标题划掉,改成《葫芦港内父子兵》。又说,下午就去补拍照片吧。陈翔说,我手里有现成的,你看看,如果不行再补拍。
我说,好啦,这篇稿件先这样。送马副主任审阅后,再修改。下面研究你俩采访的材料,看看能够写成一篇什么稿子。
曲小军和李亮都一般性地谈了谈出海的感受。涉及不明白的潜艇专业术语、操作程序等问题,陈翔现场解答。泛泛议论半天,新闻素材、好人好事罗列一大堆,大家对如何写稿子还是一片茫然。初出茅庐的新闻实习生,尚未出道,这也难免。
怎么办呀?李亮扑闪着贼亮贼亮的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曲小军。要不,我给认识的一位老编辑打个电话,请他出个思路。
我说,先不,咱们上新闻采访课,老师不是说了吗,许多新闻主题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要反复琢磨,慢慢聚焦。一下子理不出思路,咱们是否跳出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好人好事,想想:潜艇部队与其他部队相比,特点在哪里?有什么独特的方面?
你的意思是说,抓特点?曲小军若有所思,喃喃自语。
特点,有哇!李亮说,潜艇兵,太有特点了!这次出海,和老兵聊天,听到了很多形象的比喻:雷达是千里眼,声纳是顺风耳,主机是两条腿,发射管是炮膛,鱼雷是炮弹,升降舵是翅膀,等等,很形象,很有特点。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业多,分工细,各自独立,高度一致,总之一句话,每个人每个岗位的每一个战斗动作都事关全艇,离开谁也不行!这和我们二炮部队很相似。
曲小军说,我的感受是,潜艇部队专业技术士官比较多,重要战位,差不多都是士官挑大梁。数量好像比我们空军的地勤还要多。
是这样吗?我问陈翔。
陈翔说,是这样。听老兵讲,以前大部分士官的岗位都是由干部担任的。比如,我的岗位舵信技师,那时叫舵信军士长,二十三级,正排职。在我们部队,不少老士官,年龄、军龄甚至超过艇长、副长,技术上特棒,差不多都是本专业的小专家。
对啊。曲小军说,你们1101艇电工军士长就是难不倒的“电工通”,还有“海军第一雷”什么的。还有陈翔,你的专业技术也很棒,你们艇长说,支队目前施行的HD型潜艇舵信专业训练教材,还是你编写的呢!
看不出啊,陈翔也是真人不露相。李亮说,你编写的教材,叫什么名字?
那都是过去的事啦,在你们军校本科生面前,不值一提!
眼睛的余光迅速掠过,我看到,陈翔面带赧颜,一脸真诚流露在不经意间。不经意间,我的心头泛起亲切的好奇,越发想知道他编写的教材的内容,就说,说说嘛,别谦虚!
曲小军见陈翔不好意思讲,翻开采访本说,我这儿有记录,给你们念念。一本叫《HD型潜艇舵工操作、使用、保养条列》,三万多字,一本叫《HD型潜艇舵信专业基础科目训练教程》,两万八千字,还有一本是《HD型潜艇舵信专业理论题库及答案》,近四万字,对吧,陈翔?
陈翔点点头说,对。
好家伙,汇编起来就是一本十万字的专著啊!李亮开玩笑地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哥们儿也忒有才了!
我们几个一起笑起来。
沿着这个思路,李亮接着说,我随1103潜艇出海这几天,耳闻目睹,有一个突出感受是,潜艇部队和我们二炮一样,重要号手都是由士官担任,士官在海上训练和未来作战中的骨干作用,举足轻重。
曲小军说,这一点,和陆军步兵部队的确有很大区别。
不知不觉中,议论的话题慢慢“聚焦”:以采访到的1101和1103潜艇的事例为基础,扩大采访范围,深入挖掘专业技术士官在潜艇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做点文章。主题聚焦,茅塞顿开。如同线穿珍珠,一篇反映葫芦港潜艇部队士官群体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思路和框架逐步清晰起来。
接着侃通讯的标题,一连罗列了十几个都不理想。这时,半天没有说话的陈翔,若有所思地说,顺着你们的思路,我想到了一个比喻——龙骨,你们看有没有一点儿意思?陈翔慢条斯理地说,潜艇在水下航行,耐压壳体底部,有一条贯通首尾的加厚部分,潜艇术语叫龙骨,就像人和动物的脊椎,对潜艇的坚固性和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不能用‘龙骨’来比喻士官在潜艇部队的地位和作用呢?这样比喻,是不是有点儿形象思维的味道?
士官操纵着潜艇上最重要的机械装备,士官的战位都是合成潜艇战斗力的最重要的关节点。曲小军站起来激动地说,这个比喻,蛮形象,我看很好!
士官是兵头将尾,从军事管理学层面上看,有点儿像“龙骨”,这样比喻,有意思。你说呢,师姐?李亮说完,轻仰下颚,冲我淡淡一笑,看似漫不经心,神色中还是露出了多少有点儿讨好的意味。
我故意说,你和曲小军入学前在师、旅报道组呆过,和你们比,我是小巫见大巫。不过,受你们的启发,我延伸思考,觉得士官是潜艇的“龙骨”,潜艇是海军的“龙骨”,海军是国家的“龙骨”……我们可以考虑写一篇反映士官群体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从这个角度写,挺有深度,你们说呢?
模棱两可是思考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阶段。有时候,大家都在模棱两可的时候,已经离水到渠成不远了。最终意见趋向一致:写一篇报道葫芦港潜艇部队士官群体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主标题为——《水下“龙骨”》,并配以副标题——某潜艇部队士官在战斗力生成中挑大梁。
围绕主题设计提纲,曲小军和李亮都感觉凭出海几天的道听途说,素材不够,需要补充采访,并邀请我和陈翔都参加这篇稿子的采访写作。我说,那篇人物专访还需要修改,就不参加了,他们两个都说不行。我说,要不,请示一下李主任?
当即拨通李主任的电话,他听了简要汇报很高兴,电话里还像往常讲课时一样的大嗓门,说好啊好啊,初出茅庐,你们就抓到了一个先进群体的典型,很好啊!并嘱咐,海霞啊,你是实习小组长,负责牵头,一定搞好!
一锤定音。于是分工,曲小军、李亮分别回出过海的1101和1103潜艇,挖掘素材,我和陈翔去其他潜艇,扩大采访范围,然后拉出初稿。
刊于《解放军文艺》2009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