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的胜利阅兵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进场音乐是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在50年代,这首歌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 。
温情而不凄婉的喀秋莎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是俄罗斯很常见的女生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这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就是描绘了一位叫喀秋莎的少女对离开家乡去保卫边疆的爱人的思念。歌词是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1939年参加日本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时,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而写下的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所以《喀秋莎》还是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

俄罗斯著名诗人、《喀秋莎》的词作者伊萨科夫斯基的塑像
矗立在他的家乡斯摩棱斯克州他上过学的学校附近
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怎么流行,直到两年后苏德战争爆发,有人在为即将开赴战场的亲人送行时唱起了这首歌,这才逐渐流传开来,在战火的洗礼中广为人知。这首爱情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凄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怀抱着冰冷的武器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在硝烟与寂寞中,得到了温存和慰藉,所以在战争中大受欢迎,成为鼓舞苏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战歌。因此,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达村专门为这首歌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直到今天,这首歌依然是俄罗斯军队的队列歌曲之一。

作曲家马特维·勃朗特尔
在红场上唱起喀秋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开始了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喀秋莎》也随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为熟悉和喜爱的苏联歌曲,五十年代的许多舞会上都会奏起这首歌,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典型的标记。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喀秋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经典的魅力是无穷的,也是足以经得起时间的打磨。90年代以后,中俄关系逐步改善,《喀秋莎》也再度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歌曲在舞会上、在KTV里被广为传唱。甚至很多俄罗斯的企业,俄语培训机构都抢着用喀秋莎来做名字,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几乎就已经是把喀秋莎和俄罗斯画上了等号。
《喀秋莎》博物馆
而这次解放军仪仗队参加俄罗斯的胜利阅兵,在进场时高唱《喀秋莎》,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不过解放军还从没有在阅兵式上,演唱既是爱情歌曲又是战斗歌曲的先例。这次也算是解放军的一大创举吧,选中《喀秋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是苏联歌曲,其次又是在战争年代最为流行的,非常贴切胜利阅兵的主题和氛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感情,可谓一举数得。
如果解放军需要在胜利阅兵配上音乐,有人认为应该选择《莫斯科-北京》,也有人觉得是《神圣的战争》更好,但是仔细分析下,还是《喀秋莎》最合适。因为《莫斯科-北京》只表现出了中苏(俄)友谊,与战争胜利似乎并不太搭界。而《神圣的战争》固然是和战争密切相关,但是在中国的影响力就远不如《喀秋莎》,而且这个音乐铿锵有余,在胜利阅兵的欢庆氛围似乎不太合拍。只有《喀秋莎》既有战争的严酷又有爱情的温婉,同时还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苏联歌曲,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再合适不过了。
往期精选推荐


单飞琉璃钥泰2018-06-23 23:05:11
这歌曲提气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