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潜灶”那些事儿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7-02

文/宋元家 


  潜艇兵是仅次于飞行员而被精选和严训出来的特种兵。平时只要说起起潜艇,我们就会想到高标准伙食的"潜灶"。按着部队后勤食品供应分类,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和海军潜艇兵为一类灶,这是全军伙食标准最高的灶别。因此,"潜灶"历来都是潜艇兵引以骄傲和谈资的话题了。



吃"潜灶"引起的"罢饭风波"

     1951年4月,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前身旅顺潜艇学习队在老虎尾组建。当时,中国学员与苏军潜艇官兵在一个饭堂就餐,吃得都是最高级别的"潜灶"。长条桌的两头一天三顿摆放有一碟黄油、一盘黑面包、蔬菜沙拉、水果拼盘和一盘又生又咸的青鱼,还有一小杯浇了汁的大麦米饭和汤。黑面包是荞麦面做的,有一股子说不出的酸味,比地瓜干或苞米饼子还难吃。黄油也是大家吃不惯的那种味,再加上又咸又腥的生鱼,更是难以下咽了。有个学员风趣地说:"早餐一块黄油一杯茶,外加一块黑列巴。午餐玉盘来盛白菜汤,土豆成泥垫饥荒。晚餐大米小米乔麦饭,和些色拉拌一拌。"特别是俄餐不放什么调料,学员们吃不惯常常饿着肚子。有个无线电军士长,取过一块黑面包咬了一口,皱着眉头对翻译说:"问问他们,面包怎么都馊了?"翻译与苏军值日军官嘀咕了两句,告诉大家说:"这是俄罗斯正宗的大列巴,没馊,就这个味儿。"一个鱼雷军士长对着盘里的生咸鱼迟迟不敢动叉,自言自语道:"你们说,这鱼是生的还是熟的?"鱼雷兵说:"生鱼怎么吃?肯定是熟的。"他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刚嚼了两下,立即吐了出来说:"太可怕啦,是生鱼,又腥又咸。"面包又硬又酸,鱼片又腥又咸,大家只能吃点蔬菜沙拉。


       大家离开餐厅后,桌上的食品剩了一多半。为此,中国学员还闹出一场"罢饭"风波了。一天,军需从旅顺口街上买回来点腌香椿和咸疙瘩头,在等交通艇时,被学员们发现了,几个人嘻嘻哈哈齐动手,一会儿咸菜都被分吃光了。一天两天还能坚持,三天四天就难以忍受了。一个星期天下午,几个学员一起到海边挖野韭菜、捡海蛎子、抓海螺,装在罐头盒里就地架灶烧煮,吃了个痛快。不知是炊烟还是笑声,引来了苏军值日官。值日官不懂汉语,就用手指着地上的罐头盒,惊奇而又恼火地瞪着他们,嘴里狠狠地嘟囔着什么,最后还拉着一位翻译向大队长傅继泽告状说:"您的水兵违反条令,私自到海边野炊,吃海里的虫子,这样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你应该管一管。"于是,傅大队长召开全队大会,要求学员们要把吃"潜灶",当成政治任务完来成,学员们这才攻克了"吃饭关"。


空军司令助推提高"潜灶"标准

     1953年2月,周恩来总理一行来到了旅顺潜艇学习队视察。到各舱察看完后,周总理坐在了三舱指挥台前。这时,总政部副主任肖华说:"看来潜艇内的生活很艰苦,应提高待遇啊。"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说:"有咱们总理点了头就行了。"总理没言语,而是目视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像是在无言的征求意见。刘司令员又说:"咳,有全军大财神在此,具体落实就有人办理了。"杨部长说:"等回去研究一下,请肖司令先先提出一个方案吧。"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当即说:"好的,我回去马上研究个方案上报给总后。"从此,我国海军潜艇兵的伙食费一直不菲,比空军轰炸机飞行员还要高。有位"老潜艇"回忆说,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潜灶"标准为每人每天为2.15元,1966年调整至2.45元。据测算,五个农民才能勉强养活了一个潜艇兵。当时有个流行口号:"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两元一角五"。意为潜艇兵要刻苦训练,经得起生死考验,才对得起这"潜灶"啊。当时,虽然老百姓还吃不饱肚子,可是"潜灶"伙食十分丰富。一次吃海参,许多艇员没见过它,有人竟先将刺儿咬下吐掉了再吃。看到许艇员干脆不吃了,有个大连籍兵就将它全部倒入自己餐盘里,"噗溜噗溜"地当着粉皮来吃了。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贞子她妹浮2018-07-02 20:08:10

元家老战友,你的文章拜读了,写的太好了,给你点赞[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