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回丢失的记忆之十七:西沪港与我的摄影情缘①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7-06

在西沪港闲暇之余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俱乐部图书阅览室。图书室座落在大礼堂旁边的一栋二层小楼的底层。图书室除有中外名著、名家名集外,还有各类报纸、杂志供战士阅览。部队战士来自全国各地,所以报纸以各地党报为最多。战士远离家乡亲人,能读一读家乡的报纸,寻找家乡一些信息,从中看到家乡的变化感到特别亲切。记得负责借阅图书管理的是个上海兵,他个头不高,长的分外清秀,浓浓的眉毛下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他穿水兵服的时候尤其精神,蓝白相间的披肩映衬着他的脸,显得格外帅气、阳光。由于我经常去,所以他对我很关照,常给我推荐一些新书。


紧急下潜


在阅览室我总喜欢找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静静地看一些杂志。在杂志类我最喜欢看的是《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和《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刚开始还是出于新奇,出于好看。然而,艺术总是相通的,我通过形象思维从摄影中总能看到文学所描绘的意境。并且随着每次的不断翻阅,不断的细细品味我一下子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杂志上那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和具有强烈的视角冲击力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许是身为水兵的缘故,每当看到大海波涛、海鸥飞翔、舰艇劈波斩浪总是激动不已。其中有几幅照片给我印象最深,战士清冷月色下手握钢枪站岗放哨、子弟兵冰天雪地里野营训练、水兵守卫在祖国西沙的镜头等。年青水兵的心顿然被眼前一幅幅画面所冲击。并随着我每一次的翻阅欣赏,都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会每一幅图片的意境,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觉得摄影能更客观、更直接地表达生活,摄影更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展示在人的面前。


于是我一心想试着照相,由于当时在部队战士不允许有相机,所以只能空想而已。直到有一天我们班有个战友宋云华不知从哪弄来一台“虎丘”牌相机,连同照相洗印设备时才让我初次尝试到摄影的滋味。星期天我们请了假在西沪港的“风景”前频频留影,而且还不辞辛苦跑到附近海岙(音译)、墙头等农村寻找景点。到晚上九点熄灯后躲在储藏室里捣鼓了大半夜反复试印,结果居然也还洗出了象样的照片。为此我们有说不出的喜悦。

 

支队政治部有位搞宣传的毕干事,当年我特别羡慕他,耍耍笔杆子,拍拍新闻照片,一幅文化人的模样。《人民海军报》也发了他不少文章和图片。有年260艇把我列为学习型人才的典型推荐给毕干事采访,在艇部我对领导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学的做的都不够。他们说那是你太谦虚了。在艇部我按照毕干事的“导演”,坐在桌子前,穿好水兵服,将水兵帽放在桌子的一角,手里拿支笔摆出一幅学习的情景(若干年后我也搞创作,拍新闻,时常也做起“导演”,学会摆中抓,抓中摆)。他从不同角度连拍了几张,最后满意地说:“好了”。我和他商量照片洗好了能不能给我一张,他当即答复可以。当时我十分在乎这幅被采访的照片,因为这是我生平以来第一次被当成先进典型人物来拍。以后在支队我又遇见过他两次,并又重提了此事,他说可以的,等弄好了一定给你。但是我一直未得到这张照片。也许是他太忙了的缘故,时间长了也就渐渐淡忘了。


有次出海锚泊时,我爬上舰桥观赏着海面,此时落日慢慢西沉,那么大,那么圆,顿时海面一片通红。海鸟在欢腾,贴着海面,围着潜艇,向着太阳啼叫着。这种场景使我一时陶醉,我对大海呼唤、对太阳歌唱、对海鸟叫喊。此刻我才意识到如果手头有台照相机该有多好。就此暗下决心,等我以后条件许可了一定要买台照相机。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