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普陀山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7-21


文/齐海鹰



        普陀山海湾有一个海军潜艇训练基地,我在那里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日子,那绿树掩映中的幢幢琉璃寺院一直在我眼前闪现,还有那香雾缭绕中的木鱼声声仿佛也不绝于耳。其实,你只要踏上这小岛一步,在饱览海岛风情画卷的同时,自然就会听到这海天佛国的眇眇梵音,因为普陀山恰如其名是和佛联系在一起的,你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同时自然也在感悟千百年积淀的人文风情。 


        第一次去普陀山是从舟山本岛向东,渡过碧波浩荡的莲花洋,就来到了观音道场普陀山。这小小巧巧的海岛虽然只有11、8平方公里,但因常年受海水的侵蚀,海蚀地貌发育,形成了众多的海蚀景观,如海蚀洞、柱、槽、崖等,潮音洞、梵音洞、观音古洞等均为海蚀洞。更多的因为普陀山相传是观音得道传法之处,历代帝皇拨款累建寺院以供奉观音。“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推崇第一山”。全盛时山上有三大寺、88庵、128茅蓬。从而使普陀山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有,佛教文化和奇峰异石、碧海金沙相融。形成了“第一人间清净境”——海天佛国,与五台、峨眉、九华并称“四大佛教名山”。 


    我们到的时候正是海边旅游的高峰,到处人来人往,与这“第一人间清净境”似有格格不入。不过,按佛家“有既无,无既有”惮解,这芸芸众生在佛的眼里恐怕也若有其无。虽然这样说,初次踏上这清净境,我还是心感戚焉,生怕驻足佛地言行不恭兹扰佛主。因了同学的接待,山上早早就派了人送票在山门迎候。 


    进得这观音道场,我们首先拜谒了南海观音大佛。大佛安放在普陀山下。在一块空旷的场地上立起一个巨大的莲花平台。观音金粉塑身,站立在盛开的莲花上,有十多米高。她面向茫茫东海,左手横放胸前,手掌托着法轮,右掌直立朝外,纤纤玉指似乎正泼洒着救苦救难的甘霖。观音双目垂视,面色宁静,神态安祥,一切都似乎视而不见,一切又似乎了然于心。一些虔诚的善男信女早已在忙不迭跪拜祷告。我不知要祷告什么,自然也不好胡乱跪拜。在大佛慈祥目光的关爱下,我信步广场,凭栏远眺,极目处海天一色,燕鸥飞翔,航行的海轮鸣响了低沉的汽笛声,拍岸的海涛在“哗、哗”的声浪中卷起堆堆白雪,阵阵海风顺山势徐徐吹来,使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我只有一种心无所求亦无所想的感受,只是在恬静中感受,在感受着恬静。我忽然想到,如果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在这空旷的广场上,沐身大佛祥和的目光,面对涛声依旧的大海,人们会作何感想呢?朗朗乾坤,浩浩星夜,一种天籁之音自会油然而生,能够静心感受这种天籁之音,恐怕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离开大佛,沿百步沙、千步沙海湾公路,我们到了法雨禅寺。 


    在路边一处山窝里,一片蔗天蔽日的香樟密林里,法雨禅寺若隐若现。这里的樟树大的要二三人合抱,小的也有一人合抱大小,这些樟树散长在寺院四周,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高大的朱红色的围墙把寺庙紧紧地围在其中,从里面时不时传出的“叮咚、叮咚”清脆的铃声回荡在樟树林的上方,使这幽静的佛门之地更显幽静,又颇感神密。悠悠的铃音诱人就想前去看个究竟。 


    跨过放生池,沿院墙拾阶而上,我们进了法雨禅寺。 


    这里不愧是五朝恩赐清净境。气势恢宏的寺院依山而建,寺以山雄,山以寺灵。康熙敕的手书“法雨禅寺”用黑色调立体书写在正门的整扇墙上,每个字都有二米见方,虽然久远的岁月已尘蒙上了一层灰土,但在绕绕的香火里仍然给人一种佛力无边的震撼。我进到寺内去各处寺院驻足通览了一遍,佛家弟子们在有心没心的念着经书,敲着木鱼,进去拜谒的人们在忙不迭的烧香拜佛,各处情景似乎一个样,我有点失望,退出寺院,重新置身香樟林里,听着眇眇梵音,似乎找到一种忘记所有的感觉。原来置身其中与置身其外竟是如此的不同,有些事还是不清楚的好,想象也是一种美丽。 


    普陀山在我眼里也渐渐迷茫起来,不过这海天佛国在我心里却渐渐清晰起来了。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