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底龙宫”—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逐一介绍潜艇内部构造

深海蛟龙 2018-07-28

CCTV记者:郭燕波、黎香潮、吴奔、张志浩、高阳、张元烁

清晨的码头一片寂静

清晨的码头一片寂静,官兵们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潜艇的舰桥上升起军旗,通往舰桥的通道是垂直的,悬梯只能容下一人,爬起来相当吃力,而像这样的升降口就是他们进出潜艇的通道。

在潜艇的舰桥上升起军旗

潜艇上最大的感觉就是狭窄!所有的空间都被充分利用了,官兵们的训练、工作、生活,全部都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进行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具有潜艇兵特色的设计。

有限的空间里见缝插针是潜艇设计的特色,艇里很少有专门供官兵休息的舱室,大部分官兵工作和休息的场所全都交叉在一起。

潜艇上最大的感觉就是狭窄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副艇长赵野:“把它支起来架上就是个铺,包括下面中间过道上边,还有5个这种铺。”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副艇长 赵野

潜艇里最宽的过道,也刚刚够一个人通过,很多地方都得弯腰前行,稍不注意就会碰到头,穿梭在密密麻麻的设备管道中,经常是走到跟前才能看到官兵们忙碌的身影。

穿梭在密密麻麻的设备管道中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政委罗华:“你要是在这边生活的话,你看走到哪边,突然发现这边出来一个人,那边一个舱室突然钻出一个人,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空间比较狭小,但是空间的利用率还是比较高!”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政委 罗华

官兵们告诉记者,潜艇上24小时都要有人值班,也因此一直有着热铺的传统,三人共用两张床轮流休息,狭窄的床铺连翻身都很困难,而且艇上噪音又很大,一般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入睡,而潜艇兵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三人共用两张床轮流休息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雷达技师马国建:“下了更之后就很疲惫了,特别是凌晨值更的时候,非常辛苦了,躺下去没几分钟就睡着了。”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雷达技师 马国建

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明媚的阳光,也没有绿色的植物,就在这种环境下,潜艇兵一呆就是很多天,完全感受不到白天黑夜的变化,只能靠舱室24小时制的时钟判断时间。

靠舱室24小时制时钟判断时间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航海长赵政:“通过这个表,大家就可以判断自己是该值更了,睡觉还是休息。”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航海长 赵政

每次出海官兵们都要准备大量的物资装备,但因为空间有限,潜艇上从人员的岗位设置到所有食物和淡水的配置,都要精确再精确,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

潜艇官兵们准备大量物资装备

像净水、食物一样,空气再生装置氧烛、氢氧化锂是每次出海时必带的装备,潜航时间越长,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差,在完全内循环的密闭空间里,官兵们靠着潜艇上特有的空气再生装置供氧以及吸收二氧化碳。

潜艇官兵们靠空气再生装置供氧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艇长李荣强:“我们有专门的测量设备,来监测舱室空气各个成分,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按照那个医学的有关的标准,要保持人比较合适的状态!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艇长 李荣强

潜行在深海大洋,官兵各司其职保持高度警惕,相对而言,吃饭成了官兵一天生活中的轻松时刻,冯磊是潜艇上唯一的一名炊事员,他要负责艇上几十人的一日三餐和夜宵。

吃饭成了官兵一天生活中的轻松时刻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炊事员冯磊:“海上特别晃,晕船的时候还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饭菜做完。”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炊事员 冯磊

潜艇上并没有专门的餐厅,官兵们只能分散在各个舱室,利用有限的空间围在一起吃饭。

官兵们围在一起吃饭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声呐兵羊烊:“我觉得出海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吃饭,我们需要几个人站在那边吃饭,吃饭吃得好好的,突然来个人,你就让一下,来人你就得让一下,就这样。”

海军某潜艇基地某艇声呐兵 羊烊

呼吸、洗漱、吃饭、睡觉。在我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在潜艇上都是官兵们要谨慎对待的大事。在狭窄的空间里,潜艇兵们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更上不了网,他们长期与寂寞相伴和噪音相随,在远离阳光分不清昼夜的海底世界默默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长期与寂寞相伴和噪音相随

海军某潜艇基地政治工作部副主任余会涛:“我们潜艇官兵不断地挑战着生理、心理的极限,一次一次地完成了各种战备训练任务,我想他这种奉献,也源于我们潜艇兵这种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打硬仗、敢打敢拼这种精神的一种体现。”

海军某潜艇基地政治工作部副主任 余会涛


CCTV7军事报道:探访“海底龙宫”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