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战友“十三香”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8-06

文/宋元家



  夏日的大连,海风习习。我应一位老政委之邀,参加他们艇在日月坛大酒店举行的老战友联谊会。当我翻开《战友通讯录》时,竟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心中不禁问道:"是你吗,我的战友十三香?"


      1995年的一天傍晚,我和女儿路过黑石礁农贸市场。当走到入口处,发现路旁围了一圈人,我走近一看一块摊布上面摆放着花椒、大料、干姜等调料。一个中年人穿了一身褪色的蓝军服,坐在摊前低着头,右耳戴了一副耳麦,一边用勺子麻利地往纸口袋里填着各种调料粉,一边像说快板书地唱道


         "一张小纸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

         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包文章,

     此纸落在我手上,张张包的是十三香……"


    如此反复的吟唱,引来不少顾客驻足观看,我也被吸引住了,便蹲下来想细心听一听。突然,说唱声停止,我也愣住了。只见中年人用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欣喜地说道:"是你,宋干事儿?""小李,"我顿时一怔,用拳在他胸前一捶,惊呼道:"李茂富。"


      李茂富原是支队司令部公务员,还当上了班长。当时,我在政治部当新闻干事。记得茂富是1976年的兵,老家在河南上蔡。他个儿不高,黝黑的圆脸,粗黑的头发,两鬓现已增添了几丝白发了。每天天刚亮,茂富就起床烧小锅炉,然后提着一个大铁壶往每一个首长房间送开水,酷夏时沁满汗水的脸颊,常露出一种由黄土地耕耘出来的憨笑。后来,我调回了大连,当时还是茂富找来绳子帮我捆好了行李。我客气地说:"我就要离开西沪港了,欢迎你以后到我家做客啊。""听说大连很漂亮啊,"茂富憨笑道:"俺这辈子恐怕是去不了了,退伍后俺还要回老家了。"


      光阴荏苒,一晃10多年过去了,李茂富这个从田野走出来的普通士兵,在我的脑海里近乎淡忘了,今日的偶然相遇,我真是喜出望外。茂富告诉我说,他来大连快一个月了,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都到农贸市场卖十三香。为了不影响他的生意,问清了他的住址后,我就起身告辞了。回到家后,女儿惊喜地告诉妻子说,我爸遇到了一个卖十三香的战友。听后,妻子玩笑道:"你爸的战友多的去了,有局长、处长和科长,今儿又多了一个十三香。"


      星期六下班后,我按着茂富给的地址找到了他的住处。走进屋一看,准确地说这就是一间偏厦子,一张单人旧床占居了近半个屋子,墙角的破桌上摆满了装有各种佐料口袋。看到窗户透着风,屋内寒气逼人,我转身回家把电褥子带来了。最后,我再三邀请茂富星期天晚上到我家做客。


       次日傍晚,茂富踩着约定的钟点准时来到了我家,想必是今晚他没去农贸市场。头发理了,还换了一身新衣服,打扮的像个新郎。他一手提了一大包佐料,一手提了一箱啤酒,还给我女儿带来了两串糖葫芦,好像是在走亲戚了。


       席间,我问茂富咋想起来大连?茂富说村里不少人都在大连做生意,他有个表哥赚了钱就往家里邮,还在汇款单上附言说:"大连人傻、钱多,快来吧。"看我笑了,他生气地说:"这些年啊,俺知道河南人的口碑不好,有人瞎编说,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还有人说,十个河南九个偷,还剩一个在郑州……你说可气不可气啊?"我劝解地说:"你不要生气啊,往往一提起骗子,大家就想到河南人。其实,河南人很有大智慧,如果说河南人没思想,连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都会笑了。如果说河南人没文化,连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都笑了。如果说河南人不会武功,连少林和尚都笑了啊。"茂富又笑说:"哪个地方都有好有差,就说你们辽宁省吧,大连的美女,沈阳的汉,辽阳傻子满街转……铁岭的葱,开原的蒜,辽宁的姑娘最好看。"


      几瓶酒下肚后,我俩的话就多了起来,茂富把十三香分列摆在饭桌上。然后,他一边用筷子有节奏地敲着桌子,一边哼唱着向我介绍它们的用途:


"素菜、豆品用茴香,做鱼三奈和老干姜,

牛肉、羊肉用白芷,鸡鸭、鹅肉用丁香,

   汆汤用陈皮和木香,肉桂熏肉煮香肠儿……"


    茂富一番原汁原味的说唱,把我妻子和女儿听得一脸灿烂。那天,我和茂富喝了很多酒,他很晚才回去。茂富走后,妻子寓意深长地说:"这十三香啊,还真是挺有趣儿。"


      从此,"十三香"就成了我家欢乐的"佐料",只要包饺子或做啥好吃的,女儿总是催我说:"老爸,快给十三香送点。"于是,我也成了茂富小屋的常客,俩人在灯下常是边酌边唠。茂富说初中还没毕业他就当兵了,退伍后在家种地。现在儿子念初三,女儿秀秀才上小学。他还给我一个笑话说,有个老乡的妻子是文盲,写信只好请别人代笔。结婚后,小俩口贴心的话儿多了,妻子就信封找人代写,信瓤的内容自己画。这天,妻子来了一封信,老乡拆开一看信纸上画了一个小孩,腹部下还用红笔画了一个"?",他知道妻子是在说,我已经怀孕了,还不知道是男是女?看后,老乡马上拿起红笔在"?"上画了一支长枪,意在告诉妻子说,你一定要生个儿子,长大了好当兵啊。听后,我"扑哧"地笑了,可是茂富毫无笑意,最后长叹了一声:"哎,我这一辈子啊,吃亏就在于文化水平低。我舍家撇业来大连卖这十三香,不就是想多赚点钱供儿子上大学吗。"听后,我心里头酸酸的,泪水差点涌出了眼眶。


      不久,北海舰队王司令员来大连视察部队,见面时我讲了遇见茂富的事儿,首长听了记忆犹新地说:"小李是个农村兵,小伙子很能吃苦啊。"转尔,首长嘱咐我说,如能见到茂富,明天带他来招待所见见面。晚上,我刚迈进家门,妻子就说"十三香"又来了,还带来很大一包十三香,听说你不在家就告辞了。听后,我转身就跑向小屋找茂富,想告诉说首长来大连了,点名要见见他。可是,我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应声。这时,对门的房东大婶出来告诉我说,"十三香"回老家了,说是孩子要考高中,怕回去晚了耽误成绩。茂富就这么悄悄地走了,从此我少了一个喝酒聊天的好兄弟。次日,我把茂富送来的十三香分成了几包,送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他们吃后一个劲儿地说,这佐料真正宗、味道好。都晓得我有一个战友叫"十三香"。


      如今,我和茂富一别又是20多年了,每逢见到有卖十三香的人,我仿佛听到茂富还在吟唱:"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了十三香,哎嗨嗨……"


      "宋干事,您好啊!"一声亲切的呼喊,将我回忆中拽了回来。我扭头一看真的是"十三香"李茂富,旁边还站着亭亭玉立的女儿秀秀。


       李茂富转过向来,向秀秀介绍说:"这就是我经常向你说的宋干事,快叫大大好。"


      秀秀长得一副苹果脸,很像陕西歌手王二妮。她一脸灿烂地对我说:"大大好,俺爸说你老厉害,会写文章。"听后,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如今的茂富已是今非昔比了,穿着鳄鱼牌T恤衫,Lee牛仔裤。虽然是名牌裹身,但是满脸皱纹交错,举手投足间还是透露出一种乡土的痕迹,像是《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父亲。我奇怪地问:"你怎么来了?"言外之意是你也不是潜艇兵啊?


      李茂富"嘿嘿"地笑着说:"是跟着老乡来的,俺想凑个热闹了。"说着,他走到签到处,从拎包中掏出一叠百元钞说:"俺赞助一点钱,给老战友们买点酒喝,就算是广告费了。"


      接待人员点完钞,敬佩地报告说:"还是茂富大叔啊,出手就赞助一万元。"我着急地说:"你装什么阔,这一万元得卖多少包十三香啊?"李茂富又"嘿嘿"一笑地说:"宋干事,俺早就不卖十三香了?"我又问:"那你做大生意发财了?"秀秀对我说:"俺家开了一个小磨香油坊,现在俺爸已经是五六家连锁店的老板了。"说完,她转身走到一个大纸箱前,从里面拎出一个印有"茂富牌小磨香油"礼品盒,高声说道:"各位叔叔、大大,您们好,这是注册了的、我家自产的茂富牌小磨香油。它以芝麻为原料,采用传统的独家秘方加工生产,不含有任何化学添加剂,味道香醇,持久留香,是百姓餐桌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啊。"大家被这丫头吸引了,交头接耳议论着。


      看大家都围拢过来,秀秀越发放开了胆子,从包里掏出了两块竹板,鞠了一躬说:"各位叔叔、大大,您们好,我叫香油女下面给大家表演一段快板书,就叫《香油碗》:


"竹板一打点对点儿,听俺说段小快板儿。

俺家有个香油碗儿,以前香油一点点儿。

奶奶过年倒一点儿,馋得俺们直眨眼儿。

妈妈劝俺少醮点儿,省下钱来做衣衫儿。

自从小磨转了圈儿,香味直喷嗓子眼儿。

   全村乐得合不上眼儿,直夸俺家香油碗儿。

勤劳致富多干点儿,香油换来金饭碗儿。

今天编个小快板儿,让叔叔、大大乐呵点儿。"


    我知道她这是从陕西快板书《油灯碗》模仿来的,虽然还有点稚嫩,但是演技还是惟妙惟肖的。这时,有位老战也来了兴致,掏出两块月牙铜板,即兴表演了一段山东快书:


"当介个当,当介个当,

当介个,当介个,当介个当,

茂富开了个小磨坊,十里八街漂油香。

   芝麻酱、芝麻油,香油女儿叫秀秀……"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