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故事之二十三:商人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8-09


 文/254舵信陈琰


说实话,我是向来对商人没有好感的。说起我对商人的憎恨,缘于我小时候的一次经历,那年我大约七八岁。



那时侯在我们农村,平常是没有什么收入的,家庭的开销,靠养点家禽,种点蔬菜,然后拿到街上卖掉,换些零花钱,作为家庭的日常开支。由于这些是普通农村的普遍现象,所以往往也很难作为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因此还得另想办法解决。我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所以办法也比别人多一点。我记得她那时侯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把那些实在不能再缝补的衣服,拆掉,洗干净,然后把面粉用开水调和成面浆,再把这些旧布,一层层地粘贴起来,大概有三四层吧,做成长方形的。晒干后,可以做布鞋底子和帮子。这种东西,在我们南方叫“硬角”。我问过一位黑龙江的朋友,她告诉我,在她们那里叫“格巴”。具体它的真正名称,我也不知道。由于家里的真正的破衣服少,并且用处多,所以平时也做不了多少。到了逢集那天,母亲就把这些东西拿到街上去卖,换些零花钱。本来这些事情都是母亲自己亲自去做的,偏偏有一天正是星期天逢集,母亲便叫我和哥哥上街去把这些东西卖掉。早晨出门的时候,母亲让我和哥哥提了十几张“硬角”上街,交代我们每张卖一毛钱,并许诺,卖完后,我们兄弟两人每人奖励三分钱,于是,我们兄弟两个兴冲冲地上路了。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做买卖,不懂得吆喝,也没有胆量吆喝,只敢低着头坐在 集市的一角,呆呆地坐着,一声不吭。不一会儿,有人来问价格了,我们胆怯地告诉人家价格。那人看了一会儿,问我们六分钱卖不卖,我们清楚地记得母亲的交代是一毛钱一张,所以死死地咬住价格不放。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只有问的人,而没有买的人,我们始终也没有卖出去一张。眼看母亲许诺的奖励要落空了,我和哥哥一商量,决定六分钱卖掉一张,然后每人分三分钱。终于又有人来问了,我们毫不犹豫以六分钱的价格卖掉了一张,然后我们再也卖出去第二张。接着,我们每人手里攥着三分钱,直奔商店而去。很快,那每人的三分钱化作了零食到了我们的肚子里。我们也提着那些没有卖掉的回家了。回到家后,母亲问明了情况后,我们也自然而然地每人挨了一顿揍。在挨揍的同时,我们也委屈地嘀咕了一句,没有人要我们也没有办法啊,再说我们也不会做生意啊!母亲回敬了我们每人一个耳光:“那花钱你们怎么会啊?”


那天晚上,我还真是想了不少。为什么明明母亲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一毛钱一张,可别人只肯给我们六分呢?要是八分九分别人也要吗?到底应该多少才能卖出去呢?这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呢?琢磨来琢磨去,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买东西的人就是只想便宜点,而卖的人呢,又只想贵点,所以东西难卖。看来做生意的人都是贪心的人,我在心里下了个这么样的结论。从那时起,我就特别反感做生意的人,在我看来,做生意的人都不正道,今生我决不做生意,决不做商人。


转眼多少年过去了,命运似乎也常常和人开玩笑,十多年前我违背了自己的诺言,真正地投身到了商海,成了一个真正的商人。我也会常常为价格上的几毛几分,而和客户争得面红耳赤,毫不相让。多年的商海沉浮,现在我也似乎感觉自己越来越象商人了。


和朋友聊天我也常常自诩自己为“商人”,然而,我又常常对商人这个称号不得其解。究竟什么叫商人呢?赵本山在小品中参加调侃地说:“商人,就是使别人受伤的人”,也有人说:“商人,就是使自己受伤的人”。究竟孰是孰非,众说不一。我也曾经查阅了《辞海》,但未能查到结果。因而,也就无从考证,商人这个称号源于何时,其含义为何。从字面解释,应该是做生意的人吧。那么,究竟生意又为何物呢?到现在我也没有闹明白。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只是应了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算是自我安慰。


说到这里,又似乎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耳光。我想起佛家的一段话:“若知前生因,今生做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看来,不必怨天尤人了,或许我的命运就是如此安排的吧!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办法,一切听从命运安排吧,安心做好这个商人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以此自勉吧!!


2006 年4 月3日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