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趣事之二:蝉趣(往事漫忆)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8-18

文/王进学     



    今年暑期,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乡下老家的小院度过的。每天在树下纳凉,或侍弄菜园,听着清脆的蝉鸣,那悠扬顿挫的声音此起彼伏,常常让我想起少年时代逮蝉的种种乐趣,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满欢乐的童年。



    我的家乡位于渤海之滨、滦河岸边。记得小的时候,村子里,马路旁,有许多树。柳树、槐树、榆树、桑树……。一到夏季,雨水增多,树上树下便有很多的蝉。它们“哇哇………哇哇……”地叫个不停,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蝉的别名很多(我们俗称老娃娃),它的壳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富含干基蛋白,有丰富的营养,味道极好,真可谓美味佳肴。


     蝉生活在树上,它吸树汁、喝露水,古人以蝉“餐风饮露是高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王沂孙的《齐天乐》等等。



    那时,一到傍晚,是其幼虫出洞的时候,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往往顾不上吃晚饭,就三五成群的到村子周围的树下去逮蝉,说是逮,其实是摸。因为小时候,家家都比较穷,有只马灯的人家就不错了,有手电筒的更是少数。逮了大半宿,总有收获。将逮回来的蝉体洗干净,在盐水里泡上一天半宿,然后让母亲用油一炸,金灿灿、香喷喷,好吃得很呢。要是运气不好,逮上几天才够吃上一次。



    大雨过后,蝉出洞较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树下有很多小洞,用手一抠,便知里面有没有。如果有,它也是急忙缩回去,你只有耐心等待,或用小刀,或用树枝子把洞挖开将其俘虏,一般洞不算深。



    在炎炎烈日的中午,小伙伴们不睡午觉,最有趣的事儿就是逮蝉。按照大人教给的方法,一是抓一把小麦粒在嘴里使劲的嚼烂,然后将粘面筋粘在竹竿的一头去粘,此法几乎十拿九稳;二是去生产队饲养处的马棚里,冒着被马踢的危险,去捡或揪几根马尾,做一个“套马扣”,系在竹竿一头去套。这个方法不如第一个方法逮的多。然后将逮住的蝉撕去半截翅膀,装在一个小布袋里,或装在裤衩后面的屁股兜里。有时则放在书包里,带到课堂上。有时冷不丁蝉叫了起来,引得哄堂大笑,挨老师的批,罚站是常有的事。那个年代学校不放暑假,只放麦秋假、秋假。



    当年虽然生活贫穷,但童年的趣事,现在回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6.8.24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