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故事之二十九:人生百味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8-08-18

 文/254舵信陈琰



    由于工作的原因,每次回家总是夕发朝归,来去匆匆,对家乡的人事变迁知道的甚少。这个星期天是儿子的月休,又难得这个星期天不是太忙,因而回家后的第二天一大早,便叫上儿子,陪我到我承包的土地上去看看。


    好久没有到这块土地上看看了。我猛然发现,由于缺少管理,田里的草已经长得有半人高了。我有些惭愧,光顾着在外边忙,竟然疏忽了这些我种爱的树木。离我的树田不远,是一户农家的平房,不知什么时候,主人已经将它们改建成了一座小院子,象北方的四合院一样的。远远望去,院子东面是一片树木,那是我的树田。前面呢,是一排排的蔬菜大棚,那是菜农们搭建的。大棚四周,则是鸡欢鹅鸣,好一派幽雅恬静的田园风光啊!见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人声鼎沸,猛然到这幽静的田野一看,心境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心扉为之敞开,肺腑也仿佛被洗涤过一般,充满清新和甘甜。我不由得暗暗佩服那主人的好眼光和好构想。崇尚自然,追求宁静,这样的生活才是淡泊雅致的。


  沿着小路继续前行,遇到了原来一起在村委会工作的一个同事。好久不见了,他的一头黑发居然全白了,宛如银装素裹。寒暄之后,我问起他哥哥的近况。他惊讶地说道,你不知道吗?他已经去世两年了。我也惊讶地问道,是吗?怎么可能啊?他那么好的身体!我简直不敢相信。


   他的哥哥叫刘新春,曾经是我们那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传奇人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抗战前,他曾就读于南京国民党军政大学,和戴笠、何应钦、胡宗南等国民党要员是校友。抗战中,他几经周折,回到了家乡在一个叫孔雀庙的小学做老师。解放后,他又在南京中国人民银行任职,官至总务处长。“三反五反”中,他因解放前出卖革命同志,被判处无期徒刑。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被提前释放,回乡务农。这之后,他做过推销员,开过小作坊,一直到后来成为我们村办厂的厂长.我在青岛当兵时,他曾和我哥哥一起到部队看过我。我退伍回乡后,分配在村委会工作,正好蹲点在他们厂,也算是同事吧。那几年他的企业效益很好,在我们当地很有名,因而他的奖金也拿的很多。他兄弟姐妹很多,侄儿侄女外孙男女一大群,迎亲出嫁,他都慷慨解囊,出手大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他年事已高,精力不够,加上他经营方式的陈旧,企业一下子倒闭了。他从此也就推出了历史舞台,只好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由于他平时出手豪华,等他真正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发现,奋斗了十几年,自己竟然没有一分积蓄。于是,他的生计成了问题。再加上他一生未娶,没有儿女,养老送终也是问题。他的那些侄儿侄女外孙男女一商量,决定把他送到敬老院去,于是他就被送到了乡里的敬老院,整日与那些孤寡老人为伴。一个曾经叱吒风云,风光一时的人,就这样在敬老院里孤独地度着晚年。几年后,他便撒手人寰。


    告别了同事,我一边缓缓慢行,心里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来。人生是多彩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活法。可有时候人生也是很无奈的,象那位庄户,象那位老先生。世道沧桑,人生百味,个中的奥妙,个中的玄机,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只有自己才能知晓。


    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总是免不了要走上黄泉路的,贫穷也好,富贵也好,其实人是活的一种心情,谁也无法预料将来会是什么样子。重要的是应该把握好现在,把握好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可是我们常常不能解脱,不能看破,整天为名利奔波,为儿女劳碌,其实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呢?道理都明白,可是日子还是这样过,正如歌里唱的一样:“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  


   太阳正冉冉升起,我的心情似乎也亮堂起来了。

2007年12 月2 日灯下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初识潜艇

原创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