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254舵信陈琰

在我们江南农村,每当有人家砌房造屋,就必须举行传统的上梁仪式。那上梁仪式的举行,一般人家都是看好黄道吉日的,那是个热闹非凡的场面。上梁那天,屋前摆满了上梁必备的东西。有糖果,团子,馒头,粽子,这些是上梁的时候抛的。还有堆花团子,那是给匠人们准备的,一般这些东西都是由女主人的娘家准备。上梁之前,一般都是先放几个炮仗,这是告诉大家快要上梁了,然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赶到了,为的就是在上梁的时候,大家去抢那些抛下来的糖果啊,馒头啊,团子啊。过去是为了解馋,而现在是图个热闹了。
上梁的第一个仪式就是“浇梁”。先是在正房(就是开大门的那间屋子)的正中,摆好那间房的正梁,也就是正中桁条,那桁条以前都是木头的,后来也有改成水泥的。然后在正梁上系上红绿绸布和万年青,还必须大头朝东,称之为“龙头”。中间叫“龙腰”,另一头叫“龙尾”。然后由说好话的人,手提酒壶,把酒从龙头洒向龙尾,称之为“浇梁”。所谓说好话,就是吉利话,而说好话的人,一般是由瓦匠的头来说的,到后来也有了专门说好话的人,从上梁仪式开始,就必须每一句都是吉利话,直说得主人家眉开眼笑。说好话的人先是把酒浇向龙头,然后高声说道:“酒浇木龙头,年年砌高楼”。又浇龙腰,又说:“酒浇木龙腰,黄袍玉带数十条”。再浇龙尾,再说:“酒浇木龙尾,年年发大财”。最后是来回浇两次,并说:“浇来又浇去,添财又添喜”。这时主人高声应和:“依你金口”。于是浇梁结束。
接下来是接宝。
再下来是开始上梁了。说好话的那位,站在梯子(这时该叫步步高)旁,手里拿着系在正梁上的绳子(这时该叫万里长),高声说道:“脚踏金银地,手攀步步高,手拿万里长来等高。一步高,两步高,王母娘娘摘仙桃,主家娘娘把手招,主家上梁时辰到”。这时爆竹响起,站在屋顶的匠人门开始慢慢地把正梁往上拉。而在屋顶几位负责抛东西的匠人,也开始把糖果团子馒头等往屋下抛洒,而那些等待已旧的人们,便开始你争我夺,拼命地抢着那些东西。这时说好话的人,又开始了:“拉梁拉到半天高,摇摇晃晃象金龙,要问金龙何处去?金龙一心要到紫禁宫。”龙头到顶后,龙尾必须左右摆一下,才能再上去。这是说好话的人,又补上一句:“金龙转个弯,主家好比沈万三(江南首富)”。而主人家依旧是那句话:“依你金口”。正梁上去后,而抛东西的人呢,也停止了抛洒,剩下的那些,糖果啊馒头啊团子啊,就属于在上面的人的了,一会他们就瓜分了。可是往往还有些下手慢的,没抢到的,以及那些来的晚的,怎么办呢?他们就随手拿几片主人家的瓦,装着要走的样子,于是主人就拿出早已预备好的,每人给上一点,那些人就把手上的瓦放下,笑呵呵地接过来。其实大家都知道,并不是存心要拿的,开个玩笑而已,图个热闹。主人也不会生气。正梁固定好后,整个上梁仪式就结束了。
时过境迁,好多年过去了,现在农村的人家,基本上都已造好了新房,很少再有人家上梁了。而随着各地的开发,很多的拆迁人家,也搬进了现代化的新式农民公寓了。现在的所谓上梁也失去了传统的意义,纯粹是乔迁之喜了。上梁的仪式也再也难见到了。而那些专门说好话的人,也渐渐失传了。我所知道的,在我们当地仅剩下一位了,他也今年93 岁了,他本想传给他的后代的,而他的后代却没能继承,每当说起,他总是感叹不已。据他自己说,过去能一口气说上一两个小时,而现在能记起的也不多了。
有时候我也常常想,民间的一些习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寄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美好心愿和祝福。而到后来又为何渐渐遗失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愿望要靠自己的双手,一步一个脚印来慢慢实现,光靠祈祷神仙菩萨来保佑是没有用的。道理很简单,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然而,它又毕竟是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在那个年代,它曾经给了人们多少的欢乐和向往啊。现在一些传统的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消失,唯有那份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情感,永驻心间,挥之不去。
2008年1月4日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