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OHB5uZPgPEviaQHUjOP0TGJ05tA2gA.gif)
/2_0e0ot5awH5ugTial7x2Kst9x03TjFw.jpg)
文/王进学
/3_QfxkN8kjAvlHMhWHGrB1Kvwc0tNVgw.png)
“ 说书的来了! 说书的来了!社员们, 抓紧时间吃晚饭吧, 准备到场里听书来吧,别晚了……”
这是刘队长站在碾盘上,手中拿着用纸壳子做的喇叭高声的喊话。这一幕,虽然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
/4_jicjuGpTL5V1icU71eb1l2R5ScMlkw.png)
“说书”,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习惯叫法,实际上它是说唱“乐亭大鼓”,又叫“乐亭腔”,“大鼓书”。是我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汉族鼓书暨鼓趣形式。清朝中叶起源于乐亭县,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演出时,有一人单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我们家乡俗称“乐亭大鼓”。2016年,乐亭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_mWrSkxatS5ltrMvcwg3pkp5nBd3uIA.png)
我听到刘队长的广播声(喊声)后,急急忙忙的跑回家,拎着几个墩子(用麦秸编的坐物),冲刺似的向场里跑去占地方,到那里一看,呵,好多同龄人都已经在哪里划分着地盘儿。
小时候,老家乡下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人孩子们就盼望着麦秋过后听听说书的。每到夜晚,村里的人们从家里出来,大人们摇着大蒲扇,老人们叼着旱烟袋,一边走一边说着今年的收成;姑娘嫂子们则穿上她们漂亮的衣裳,一边磕着瓜子,一边说着只有她们自己才知道的开心事儿,这场景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好、很温馨。
/6_CGvicNwgp2gZRxRCp9guTsKdibvb1A.png)
大鼓书没有一定的程式,一开始都是说书人敲小鼓,伴奏的弹三弦儿。那悠扬的三弦声和扣人心弦的小鼓声就像一片清凉的水漫过来,驱走了人们的暑气,吹走了人们的疲劳。月光照在打麦场上,照在老人们黝黑的脸上,此时的村民都沉浸在辛勤劳作之后的片刻休息之中。在我的记忆里,弹弦伴奏的大都是盲人。
“鼓板慢打,三弦慢拨,众乡亲,江山坐稳,仔细听,上回书,说了半本《节振国》,还有那,半本《赤胆忠心》,没有说清…….”不大一会儿,说书人看到听众来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转入了正题。
/7_HFcGlDUl8VRTmtcobcLmAFGPadlHBA.png)
每次听书,我都是安静的坐着,仔细的听着,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去了,为故事中的人物时喜时悲、时怕时恨。时间不知不觉得过去了,说到关键处,说书人就卖起关子,嘎然而止。听书人也心领神会地站起身来,准备回家,但都不愿回家,还要询问明天说啥。
/8_brpKUU87uB2ruMDlicmYDwnVIfZtHg.png)
那个年代大鼓书的内容无非就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王二姐思夫》、《双锁山》、《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老一套,但村民们却是百听不厌,他们每次都能从书中听出新的意境和感受。
从此以后,我便成了说书场里的常客,每晚来得最早,走的最晚。
/9_o67V4X7ZXnw78j9gSD1mSstZsB8c5w.png)
时间过的真快,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个多月,说书人终于合上了他那本装在脑中的最后一页《节振国》,和他的盲人搭档去了他乡。
2016.9.28
/10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11_cHYZT5Q6SUFU3iaymSNJ5Z6JY1Da5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