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254舵信 陈琰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历代有不少皇帝都昭示百姓“以孝治天下”,对于民间发生的不孝事情,处理是很严厉的。如果要是发生了子女杀害父母的事情,那必定要处以极刑中的极刑:万剐凌迟。历代皇帝几乎都是孝子,民间也有不少关于孝顺的故事。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
在我居住的那个村庄,以前经常能看到不孝顺的儿女。尤其以做儿子的为多。所谓娶了媳妇忘了娘。我有一个堂房爷爷,他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按说子孙满堂,该享清福了吧。然而,五个儿子为了父母的口粮常常是闹的不可开交,有时侯还大打出手。话语中常常责怪父母偏向了谁谁谁。两个女儿出嫁后,看到这种情况,也难得回来。老俩口常常暗地里流泪。那时候我小,虽不明白其中孝顺的意思。但我总觉得不应该这样对待老人。并发誓我一定不会让父母受苦的,一定每顿都使他们吃的好。
时光转眼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普遍提高。现在在农村,不赡养父母,虐待老人的事情很少再发生了。前面说的我那位堂房爷爷,现在也是家庭幸福,儿孙孝顺。村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安度晚年。因此我也常常为我们那良好的村风而自豪。然而,回乡的次数多了,对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了解的多了,渐渐也看出了点问题。
我发现,现在的子女们,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仅仅是停留在物质生活上,只关心的是他们的衣食住行,而很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看来,只要使父母衣食无忧,身体健康,也就是尽了孝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单身寡居的长者上。那些单身寡居的老者,尽管衣食无忧 ,身体健康,岁月的磨难,生活的劳作,并没有使他们感到艰辛和遗憾,可是失去另一半的痛苦,往往使他们落落寡欢。他们其实内心却很孤独,过的很压抑。对于老人的晚年感情生活,往往是最容易被子女们所忽略的。至于“黄昏恋”,又往往子女们是不赞成者居多,至于为了这种事而父子反目成仇的,断绝关系的,也比比皆是。
我一向自诩为孝子,对我的父母可以说是照顾得很周到。这一点自有公论。然而,我也始终未能跳出这庸俗的圈子。三年前,我的母亲不幸去世,我伤心欲绝,我的老父亲也悲伤难忍。母亲去世后,我对我的父亲是百般孝顺,从生活起居,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我总以为我已经尽孝了,村里人也对我赞赏有加,认为我父亲好福气,有这么个孝顺的儿子。可是父亲还是一天天地衰老下去,白发日渐增多。刚开始我总以为,是父亲思念母亲所至。后来,从旁人的嘴里得知,老父亲是孤独所造成的。再后来有人为父亲介绍老伴,刚开始我心里也是很不愿意。原因有两个。一是还没有从母亲去世的悲伤地阴影解脱出来。二是对别人介绍的那位不是太满意。所以,我难免就有了一些怨词。父亲得知后,没有说什么,只是更沉默了。慢慢地,我逐渐明白了,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总希望子女们生活的幸福,默默为子女操劳一辈子,从不求回报。而我们做子女的,何以报恩呢?惟有以孝报答。那么什么是孝呢?我认为就是使父母长辈衣食无忧,心情舒畅,幸福健康。而最重要的就是心情,只要心情好,其他一切都是无所谓啦。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的爱情,是任何亲情所不能代替的,只要父亲感到幸福,我们何必去过多地干涉呢。想起这些,于是我豁然开朗,对父亲的婚事竭力拥护,并亲自为其操办。现在老父亲,红光满面,仿佛又回到从前。我想,我的母亲在天有灵的话,也会理解和支持我的,因为父亲的幸福也是她的愿望啊。
行文至此,似乎言犹未尽。然而,不管如何,孝顺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非我一支拙笔能叙述详尽的。我以为,对父母长辈来说,使他们衣食无忧,当然重要,可使他们心情愉悦,身心健康,才是万孝之首。望天下儿女三思。
2005年8月8日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