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张如秀
前言
潜艇部队的成立
1951年4月20日,海军从陆军选调出275名优秀官兵,组建海军潜艇学习大队,进驻苏联红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1954年6月28日,完成学业的我国第一代潜艇兵,独立操纵着从苏联人手里接收的两艘中型旧式潜艇,从旅顺起航驶抵青岛,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独立大队,新中国的潜艇部队就此诞生。

120是一艘“03”型潜艇
03型首艇于1956年10月19日开始工厂试航。建造期间,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在上海市长陈毅的陪同下来江南造船厂视察“115”潜艇的建造,后115改舷号为56一110。
115艇

120艇光荣历史:在1967年,毛主席曾亲自批示:同意潜艇120出海巡逻。
120艇的前身今世:264潜艇的前身是120,120的前身是青岛新127。新127成立于1967年7月20日,调东海接120艇是1970年7月,120改舷号为264是1974年12月,264艇报废是1980年6月。

120艇归宿解密
新中国20号,潜艇2支队→潜艇12支队→潜艇32支队→潜艇22支队→潜艇42支队。

120潜艇的主要数据如下:
排水量:1050吨(水上),1342吨(水下)
主尺度:长74.7米,宽7.3米,吃水4.3米
主机:4000马力
航速:18节(水上),13节(水下)
最大潜深:200米
编制:53人
鱼雷:6具533毫米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备雷12枚。
水雷:22枚
火炮:25毫米双管火炮2门(枪炮兵王建新,后来拆掉了)

毛主席说:
有一百条潜艇,太平洋就太平了。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一、潜艇出海训练














二、二三部门的战斗生活
刮铁锈

擦枪

装雷



鱼雷发射管准备

放!

1970年春节在青岛战备疏散,特写了一篇《在水下过年》以示纪念。当然,鱼雷攻击的情景有许多加工成份,却也是三科目的真实写照。

三、闪亮登场

我来了,大家好!
----- 周谷青

我一当兵就在青島新127,70年调东海舰队大榭岛120。新127和120艇二三部门是我新兵时学习、生活、训练、成长的地方,曾经就是我的“家"。
120艇二三部门“全家福″

二三部门共列出28人,名单如下:
刘锡元、葛永恕、王永烈、杨文明、严洪昌。卢国照。孙权勇(63),王炳申(65)、佟万瑜(65)、于日光(68)、崔金鼎(68,已故)、王树仁(68),蔡依林(68,陆军调潜),包玉平(69,调快),席来虎(69,陆军调潜),程志年(70),周谷青(71),郑东木(73),贾有国(74),王中其(74),黄尚和(75),徐福泉(75),张存勤(76)。
鱼电:茅永生(68)、张如秀(69)、黄甲胜(69、陆军调潜)、张至善(71)、胡金明(73)。
名单乃经茅永生等多人回忆,如有不对请纠正和补充。
61年鱼雷部门长刘锡元(山东)
刘部门长是一个从潜艇学院本科毕业、在部队服役了22年的老兵,我从他身上学习了许多知识。他的最大特点是复杂问题简单做,可惜欢送他转业的合影留念我有事末能参加。

64年鱼雷部门长严洪昌(海军调潜,浙江)

65年鱼雷部门长杨文明(北京)
杨部门长抓生活卫生还是很有经验的,我记得他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在部门会议上说:肥皂是用来清洁的,但有人用来装肥皂的盒子却是最脏的。

杨文明近影

63年鱼雷军土长卢国照(后调其他艇任副政委,河南)

65年鱼雷兵佟万瑜(上海)

68年鱼电班长、鱼雷军士长茅永生(北京)
茅永生,我刚上艇时是我的班长,第一个提干,然后是我、崔金鼎、周谷青、郑东木,大家很羡慕二三部门出干部,在短短几年提了5个军士长。我与周谷青先后调政治部,茅永生到司令部当鱼雷业务长,再后来当艇长,最后调海军司令部,官至大校,业务等级享受副军级。

茅永生近影

68年鱼雷班长、军士长崔金鼎(右一,江苏,后调270艇当二三部门长)与郑东木合影

68年鱼雷兵王树仁(未南下,江苏)

69年鱼电兵、鱼雷军士长张如秀(上海)

69年鱼电兵黄甲胜(陆军调潜,江苏)

69年鱼雷兵包玉平(后来调快十六,江苏)

69年魚雷兵席来虎(陆军调潜,上海)

席来虎近影(转业在上海远洋公司)

70年鱼雷兵程志年(辽宁)

71年鱼电兵张至善(浙江)

71年鱼雷兵、鱼雷军士长周谷青(浙江)


周谷青近影(温州市政协委员)

73年鱼电兵胡金明(湖北)

74年鱼雷兵贾有国(上海)

73年鱼雷兵,鱼雷军士长郑东木(浙江)


郑东木近影(衢州市衢江区审计局副局长)

74年鱼雷兵王中其近影(上海)

75年鱼雷兵徐福泉(上海)


徐福泉近影

75年鱼雷兵黄尚河(上海)

76年鱼雷兵张存勤(江苏)


张存勤近影

郑东木与胡金明海边留影

上海龙华路150号。记忆中在江南造船厂修艇时住的红楼,现在改为酒店了。

四、珍贵的老照片
新127艇1968年参加国庆受阅留念

新127艇连云港农场留影

新127艇南下合影留念(我在第4排左起第8名)

120艇打靶合影留念

120的“四才子″

欢送刘锡元部门长转业

欢送包玉平、黄德圣、肖开林调导弹快艇

欢送70年鱼雷兵杨树明退伍

张如秀保留的几张老照片

当兵后的第一张照片

第一次去北京,1970

故宫,1975

与黄德圣在青島栈桥,1970

与茅永生班长在青島五码头,1970

与席来虎等人在上海一大会址,1973

与胡金明在上海,1973

与黄甲胜在舟山,1971

北京的雪好大,1974

在部队的最后一张照片,1989

五、西沪港



西沪港军史室



看望老支队长王继英(后任北海舰队司令)

六、大榭島

120艇也曾在这里停靠过

在大榭岛码头眺望对面的穿山港

45年过去(2015年),浮想联翩。

刘华清检阅西沪港部队

周总理视察潜艇部队

真的,人老了,常想往事,最多的还是走出校门刚当兵的时候。因此,我常常在虚幻中站立在120艇二三部门的门槛上,数着天上的星星和飞过的海鸥,看着海上开过去的一艘艘海军舰艇,挥手与眼前走过的熟悉与模糊的人打招呼,之后再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回到现实中查阅着我国潜艇的发展史和最新动态,回想并记下已经过去的有趣小事,有时会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谢谢观看!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