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254舵信 陈琰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鬼节”。按照我们江南的习俗,家家都得祭奠祖先,俗称“过七月半”。特别是在我们农村,这点显得犹为重要。然而,也不必非在这一天,只要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内天天都可以祭祖,但绝对不能超过这一天。
祭祖的仪式很复杂也很可笑。首先是准备好酒菜。不论菜多少,有几样是必不可少的的。它们是豆腐,青菜,小鱼,豆渣饼,还有红烧肉。酒菜准备好后,开始上香,点蜡烛,然后由负责操办的人对祖先们发出邀请:“XXX,XXX,XXX,快回来吃吧”。于是凡是在家的人便开始一一磕头。祖宗们喝的酒一般是我们当地产的黄酒,给祖宗们斟酒必须是三次,每斟一次,大家便磕一次头。三巡酒过后,开始上饭,又是磕头。然后开始给祖宗们烧纸钱。过去记得我们祭祖,烧得都是黄钱纸,而现在可不同了,什么英镑,美圆,港币,人民币,应有尽有,甚至店里还有汇票出售的。在整个祭祖过程中,是不应许碰到桌子和凳子的,怕影响了祖宗们的食欲。烧完纸钱后,开始送祖宗,操办的人打开大门,双手合十,对着南方低头作揖。到此,收拾酒菜饭,扇灭蜡烛(不能用嘴吹,必须用手扇灭),整个祭祖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祭祖仪式大部分是由我母亲操办的。母亲每年都是提前5 天开始祭祖,而且因为我的外公去世在成都,为了祭奠外公,母亲每次都得分两次。祭奠完我们的祖宗门后,再单独祭奠外公一次。因为我的舅舅在成都城里,她知道城里人,不太讲究这些,所以每年都是母亲为外公过“七月半”。每次母亲过的时候,都很虔诚,必须从我的曾祖父以上两辈开始喊起,一直到我的祖父(祖母还没去世)。祭奠完我们的祖上后,开始祭奠我外公。因为外公去世在成都,离的远,所以还须提前“通知”。外公喜好喝酒,母亲每次总还要叫我的祖父“作陪”。说是两亲家离的远,一辈子也没见上几次面,就在阴间里,多见见面吧。祭奠的时候,母亲都是很严肃,不准我们讲话,说笑。每次我都觉的好笑,总是笑着对母亲说:“有些老祖宗你见都没见过,你也喊,他们能来吗?”而母亲呢,也总是说:“管他呢,只有我们有份心就可以了。你们啊,反正我死了以后是不指望你们的。”每次,我也是无言以对。
一转眼,母亲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今年七月十五,我仔细回想,还真让母亲说对了,这三年中,我居然一次也没给母亲过 过“七月半”。古人云:“子欲孝而亲不在。”虽然母亲在世时,我未薄待母亲,虽说,祭奠祖先只是一种形式,为的是表达对曾经给我们带来福荫的先辈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举手之劳的事情,却往往被我为了所谓的“事业”所遗忘。整整三年,我居然连母亲生前的这点小小要求竟没有满足,我何孝之有啊?我忽然感到心里酸酸的。
对不起了,母亲,来年我决计不会忘记的。祝母亲在天堂快乐!
2005 年8 月20 日于家中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