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254舵信 陈琰

江南的小镇,最有名的大概应算是周庄了。如果说 陈逸飞先生的油画使世界认识了周庄的话,那么可以说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使我们更了解了周庄。两位先生,一位是享誉海内外的丹青高手,一位是家喻户晓的散文大家,他们把周庄的神韵刻画的极为细致,入木三分。我不敢与两为大家相比,只好浮光掠影地谈谈对周庄的感受。
迄今为止,我一共去了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工作上的关系,和朋友一起路过周庄,顺便游览了周庄一番。那次游周庄的感觉,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悠。无论是那窄窄的青石板街道,还是那在城河里咿呀作响的乌蓬船,都给人以悠闲、悠静、悠然的感觉。走在悠静的小巷子里,虽然两边商铺林立,然而店主就绝对不会吆喝的。你爱买不买,如同过去吃大锅饭一样。你不要去四顾两旁的商店,你只管静静地往前走,双目盯着脚下的清石板,抛且心中的私心杂念,就只当是入无人之境一般。走着走着,你便会有超然脱世的感觉,跨越了时空,似乎回到了九百年前的周庄,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行人,在你看来,也仿佛个个是知书达理,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没有现代街道的喧嚣,没有灯红酒绿的纷扰,这时你就会心静如水,即使在盛夏,你也会有微风吹过心头的感觉。那次游玩,便有“此生若得此处住,不枉人间走一遭”的感慨。
第二次游周庄已是十多年以后了。

车子还未驶进周庄,就看见道路两侧,布满了各种的摊位。刚到象征周庄的牌楼,便有大批的当地导游蜂拥而至。仗着从书本上得到的对周庄的了解,以及以前的印象,我们没有请导游,慢慢踱步前行。一路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游周庄,双桥和沈厅是必去的,好不容易挤到跟前,但见游人如织,根本难睹其风采。同伴建议,不如去三毛茶馆,品一品当地香茗,尝一尝当地风味。于是欣然前往。找个位置坐下,跟想象中的感觉相去甚远了。原本以为,在三毛茶馆小座,品醉人香茗,听吴越小曲,看古镇神韵,是件惬意的事情。谁知茶馆内竟也是人声鼎沸,嘈杂喧闹。有低声交谈的,也有大声喧哗的,特别是邻居的两位,不知为了何事,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失望之余,有了一丝的悲哀。想那位长发披肩,才华横溢的窈窕淑女,倘若在天有灵,知道以她名字命名的茶馆,现如今如同杂耍场一般,不知她该作可感想?
出得茶楼,准备打道回府。为留点纪念,我们决定买点土特产,回去馈赠亲朋好友。早听说周庄的“万三蹄膀”天下闻名,于是我们一路寻觅。谁知标着“万三蹄膀”商标的蹄膀,铺天盖地,比比皆是,每个摊主都说自己的是正宗的,谁真谁假,弄的我们也是不知所措,还是同伴灵活,建议去大型超市购买,绝对正宗。于是每人买了几包,不管真假与否,反正心理上特平衡。不由得我又想起了那位命运坎坷的江南首富沈万三先生。倘若,他也在世的话,不知他又对如此多的侵权行为,作如何处理?如果他要付诸法律的话,估计够他忙上十年二十年的了。

我们的车子渐渐离周庄远去了,然而,我的心依旧留在了周庄。周庄,它之所以吸引游人,是因为它以古老悠远的神韵,吸引着早已厌倦了现代都市喧嚣的人们。人们在这里可以探幽寻梦,踏着先人的足迹,发思古之幽情,叹沧桑之变幻,让自己烦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可是我却猛然 发现,其实这种感觉,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周庄,你已经不是传统印象里的周庄了。或许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周庄留给我们后人的,不过是一段优美的传说罢了。突然,我眼眶发热,心里掠过一阵惆怅。
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侯读过的一篇课文里的两句话“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倘若用在这里,那应该是“新旧周庄两种貌,一种静来一种闹”。哈哈,感受而已。不过相信,周庄是绝对不会长此以往的。
2006年5月8日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