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东、吕明朋回忆西沪港的露天电影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9-06-02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文章来源: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我到西沪放电影

文/李振东


我新兵训练结束后,71年3月被分到大榭岛俱乐部学放电影,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和实践,经老兵认可,可以实地进行放映了,当时的心情别提多高兴了,然而第一次放映是从西沪港开始的。


大约五月初,我们早晨从大榭岛出发,骑着三轮车,装上电影机器,送到码头,乘交通艇到穿山,换乘部队专派的大卡车到石沿,虽然路程不太远,但由于路不太好走,约需近八个小时左右,中途还要从半路吃饭,到石沿后乘交通艇到西沪港。石沿到西沪港每天只有一班船,到西沪港已近天黑了。到码头后还要部队派车把电影机拉到俱乐部,卸车后马上到卫生所吃饭,初次到卫生所吃饭受到全体人员的热情招待,单独给我们加了菜,至今仍有很深的印象。


饭后我们马上到大礼堂准备放映。因第一次放电影心情十分紧张,好在有老兵坐阵,我反复检查机器设备和电影片,西沪港当时电影较少,除了当兵的外还有很多当地老百姓,还没放映,礼堂就已有很多人,待到放映时,人多的水泄不通,那时还没有固定座椅,当兵的只是做小凳子,我们电影机就支在约中间位置.开始放映时部队在中间次序稳定,能顺利放映,然而放到一半时,由于外来群众较多,互相拥挤,挤来挤去,电影机旁边,次序有点乱,影响放映,我本来初次放映心情紧张,看到如此情景,更是坐立不安,关键时刻警卫排派专人,在我们电影机前维持秩序,才确保电影正常放映,电影完场后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已有了第一天的基础,心情放松了许多,警卫排也加强了警戒及管理,使得第二天放映比较顺利,虽然初次放映是紧张的,尤其是来回路程除了坐车就是坐船,工作比较辛苦的,但西沪港战友的心情是火热的,特别是看到战友们听说放电影的消息后欢欣鼓舞的劲头,甚至有的奔走相告像有喜事一样高兴,我们的心情别提多开心了。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战友们在偏僻的海湾,日夜保卫祖国安危,是多么困苦。


两天放映虽很平常很普通,却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第一次为西沪港战友放电影终身难忘!



看《我到西沪放电影》帖子有感

文/吕明朋                   


    记得70年到72年的西沪港,文艺生活匮乏,除了韩乃华的笛子,各艇自编自演的节目和黑板报比赛,歌咏比赛以外,就等着看电影了,那时的电影犹如今天的大餐,是多少当兵的翘首以待的,盼望已久的重头戏。在西沪港初建时期,是在黑风口上面的篮球场放电影,那时候放电影的是工兵323部队,后来支队逐渐成型了,有了俱乐部了,才在黑风口下面的篮球场看电影。 


        部队那时候周三周六晚上不安排任何活动,在艇上是周三一小聚餐可以喝啤酒,周六一大餐,可以喝果子酒和啤酒,当然,战备艇或是载雷艇是享受不到的,他们老老实实的吃完饭回到宿舍,到哪里去都要请假,家属在西沪港的干部也不允许回家。


      每逢周三周六或是周日,无所事事的战友们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串,到其他艇找老乡或是好战友聊天,到招待所来队家属那里包饺子吃,顺便带点艇上吃的或是带一小瓶柴油过去。那时候还不允许打牌,没有电视,晚上就断电,有那受不了停电影响的新兵,为了早点掌握自己的技术,往往到艇上去看技术书,反正黑灯瞎火的回来晚点偷偷上床,班长问起来大不了说自己上艇学技术了,不信就到艇上去问。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周三周六或是周日只要在吃晚饭前来电话,艇值更一拿起电话,就会有好几个战友围过来,探头探脑的问:今晚有电影?当艇值更回复着值班室的电话内容:“是,今晚篮球场放电影,电影名字***,请艇上7点前列队到篮球场听从支队值班安排,带上小板凳,第二场在9点半,请换更人员按时更换艇值更来看电影”时,大家一阵欢呼:今晚放电影喽!那就像李振东战友说的,像过节一般开心,真的是奔走相告,各班马上安排换更人员,以便艇值更也能看上电影。


    晚上坐在篮球场上,和认识的战友打着招呼,各艇之间大呼小叫,香烟在空中飞来飞去,袅袅烟雾笼罩在篮球场上,欢声笑语不断爆响。我喜欢坐在放电影机的旁边,待电影开演时,边看电影边看放映员操作,当一部片子右上角出现一个白点以后,第二部电影机开始启动,等第二个的白点出现,第一部机器关机,第二部机器开始放映,技术高超的放映员是看不出两台机器中间的间隔的,接着放映员就拿下第一部机器放的片子,在那长条椅上摇着手柄开始倒片,准备第二场的放片。那时候真羡慕放电影的战友,羡慕他们什么电影都看得到,羡慕他们有放电影的技术活,羡慕他们经常可以到丹城,宁波,舰队,上海,大榭跑来跑去,羡慕他们经常可以到周边农村走走看看,当地老百姓是怎么样欢迎他们的。但是,几十年以后看了放映队战友的帖子,看到李振东战友写的回忆部队放映的坎坷经历,却感到我们那时的想法是那么的幼稚,单纯,他们为了跑片是那么的辛苦。为了拿部好影片自己还要搭进只有几元钱微薄的津贴费,递烟赔笑巴结电影供片组,以便能拿到比较新的片子供部队战友观赏,丰富部队文艺生活。


     时过境迁,现在再也体会不到我们那时的困苦生活,部队在大踏步的前进,我们虽然做了奠基石,却毫无怨言,对那时的生活无怨无悔,现在唯一的思念部队的实际行动就是:什么时候我们再回部队看看,看看那山,那水,那一湾浅浅的滩涂,那长长的海堤,那码头的引桥,那潜艇矫健出港的身影。遗憾的是可能无法让我们这些老兵上去摸摸那陌生而又先进的潜艇的阀轮。乌龟山更是看不到了,我们返航时的盼头,过了乌龟山就要拉进港战斗警报了,那将意味着回家了。


    谢谢李振东战友的帖子,拉回了我们那个时代共有的记忆。




李振东回复吕明朋的帖子:


很感谢明朋老站友的忆西沪港看电影,当时我们的心情就是潜艇兵很辛苦.当时文化生活很枯燥.能多放几场电影.给部队增加点活跃的气氛.让战友们高兴是我们的最大快事.不过虽然我们很努力.但当时电影片太少了.只能挑我们认为稍好点的.没办法呀.一次次让战友们扫兴。


谢谢老战友很细致,注意我们放映.当时老兵们一再强调.除保养好机器.保证顺利放映外.保证两卷影片交接放映不能让观众有间断感,保证画面完整.要求放映员.精力要集中.恰到好处及时开机掐好运转量.在第一部机器影片即将结束的刹那.打开第二部影机.第一部机及时关放映灯.待影片保护段运转完毕后停机.否则多余画面.就要重叠.影响观看质量.刚开始训练时是很重要的环节.由于老兵要求严格.我们西沪港73年中放映员考试.全部合格.南京军区片中全部合格的不算太多.受到舰队领导夸奖。


诸宝新回复吕明朋的帖子:

   看了明朋战友的《忆西沪港看电影》,写得非常好,非常实在。此时,使我回忆起当年在西沪港看电影的那些日子......


    当年,我们119艇是1972年12月进驻西沪港的。那时候文化活动枯燥,战士们最大的奢望莫过于看电影了。


    每到看电影的这天,吃过晚饭后,全艇集合,成四列纵队,每人左手拿着小板凳,由艇值日带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步幅75cm,步速120步/分钟),向着海滩电影场方向行进。


    在部队行进时,带队干部不时地发出口令:“一、二、一,一、二、一”;“119唱歌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预备——唱”!于是乎,全艇官兵便按照行进的速度“敖敖叫”地唱起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到了海滩电影场,按照支队划分的位子坐下。落坐后,便更热闹啦——各艇互相拉歌。每艇都由一名文体骨干带着拉歌。拉歌,有着全支队统一的口令、虽没有“拉歌条令”规定,但都非常一致。


    那时候的拉歌口令如下:领:“126 ”,众:“来一个”!“来一个”,“126 ”!“126呀——”,“来一个呀——”!“来一个呀——”,“126呀——”!“一二三”,“快快快”!“四五六”,“要迅速”!“七八九”,“要加油”!“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要听‘样板戏’”!“七六五四三二一”,“我们等得很着急”!


    126开始唱了。唱好后,126开始“回击”了:“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唱了你们唱”!“119”,“来一个”!(其他的与上述的口令大致一样)


    整个电影场上,革命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显示了咱们支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战斗风格!


    电影开始了——《新闻简报》(毛主席发表5.20声明)。

    那时候的电影基本上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渡江侦察记》、《铁道卫士》、《鲜花盛开的村庄》、《轧钢工人》、《血海》、《摘苹果的时候》......


    战士们把电影归纳为: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动枪动炮!


    尽管如此,有这些电影看看也挺好!


                       原119艇  V—2—11   诸宝新

                             2014年2月13日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西沪港战友之家”是一家致力于促进退伍战友们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民间组织。欢迎老兵将家中的土特产品上架到“水兵便利店”销售,有货源的战友可主动与我们联系,细节沟通请添加微信:154443939,产品的标准为:自家生产,货真价实。

阅读原文

请叫我小耿财2019-06-02 11:02:44

文中提到地名是石沿、非石岩。赞 4

作者

年代久远,有点差错,我们这里就修改,还有啥错别字一起指出谢谢你赞 3

苦笑念着你fly2019-06-02 11:00:28

照片后排吴克光,宣城人赞 3

金牧康2019-06-02 13:54:39

西沪港军港初建时最早是113,114,后来是126,131。哪时艰苦极了。最基本的i电水路球场都是原始状态保证不了。三轮车拉菜至少两个人才能推上坡。我记得骆小宁艇长和一个战友去军供站取菜时三轮车溜坡翻车了。战友和骆都受伤了,骆把舌头伤了,战士把耳朵伤没了。当时我亲眼看着给他们缝合伤口,很心疼。也庆幸他们没有生命危险。骆小宁满嘴巴血。挺艰强的。西沪港如今的美丽。是多少先来的战友辛苦付出才建设好的113山顶的蓄水池我们每天背石头上去,累的腰疼不止。但是我们都有一颗奉献的信念。十几年西沪港的生活过程中。大家都艰苦奋斗並在快乐中渡过。我爱西沪港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路一池,一楼一景…,。张洪生赞 2

爱情生物链灭2019-06-02 12:26:11

二七一艇二三部门鱼雷班赞 2

小闹心皿2019-06-12 14:46:58

那条路通后是到莲花翻过海岙岭到舫前过垟头径过停溪再过甴母岭到达丹城

素尕韬河2019-06-12 14:35:30

你说的那条路是72年初才通的车,出锅后西沪港去丹城从交通艇码头渡船去白敦(部队在那里放一辆卡车)上车到丹城的

夜有多寂寞格2019-06-12 13:36:10

69年12月我们共7户从大榭来到西沪港,成为西沪港第一批随军家属,我们共有十几个孩子,大的11,12岁,小的五,六岁,看电影是的我们维一的可望,一星期就那么一场电影,电到晚上9点就停,还没有水,每天我们几个孩子拿着锅,铜到家属后面的山沟里去取水,每天我们维一任务就是取水,保证家里的生活用水,西沪港坐大卡车去丹城要个4多小时,途径西周,儒下洋翻过黄土岭才能到达丹城70年元旦前两天几个阿姨随大卡车去丹成在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两个阿姨不幸去世,

作者

可能记忆偏差,丹城是经过墙头翻过一个山坡到达丹城,当时路程大概一个多小时,到宁波需要四个多小时,经过西周、下沈、宁海梅林、奉化到达宁波。

闺蜜围2019-06-11 13:07:51

看了李振东,吕明朋的回忆西沪港的露天电影,回想起儿时记忆,在我的记忆中西沪港最早的露天电影是在老司令旁的兰球场上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