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父亲节到了,想念父亲由心而生。他老人家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却恍如昨天一样,听母亲讲起父亲辛苦的一生,心里随之隐隐作痛,动情处,眼泪潸然而下。
父亲生于1923年,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爸爸妈妈,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他的舅舅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到了八九岁,村里有条件人家孩子就去村里的私塾上学,他和大多数人家的孩子一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只好给村里的财主刘东洋家割草、放羊,这样即省得在家闲着淘气,又给他舅舅家带出了一张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能挣几块钱,他就去了邻村地主王老仔家里打短工、做长工,经过几年的苦苦挣扎,父亲从一个柔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饭量也增大了。但王财主对长、短工们很不友善,非常苛刻。几年里,在他家中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有一句顺口溜,形象的刻画了当时在他家扛活的情况:王老仔、心不好,雇了个长工起大早。新粥不给吃,冷粥不给饱。伙计太辛苦,实在受不了。没办法,父亲只好离开了他家,又回到了本村财主刘家来扛长活。
父亲勤恳、能吃苦,下地干活从不偷懒。且犁、锄、耙、碾、扬场等样样拿得起,也深愔庄稼的耕作和管理。很快就赢得了东家的赏识,不到两年就升了“打头的”。所谓打头的,就如现在的生产队长,每天带领长、短工们起早贪黑到地里干活。哪块地里需要拔草、哪块地里需要间苗、哪块地里需要施肥,都在他心里装着,根本不用东家操心。他的“劳薪”也随之逐年增长。
由于父亲干活总爱“逞能”,就累得“过力”了,落下了一身的毛病。听说喝生猪血能治胃病,父亲就多次步行三十多里到汤家河镇一个杀猪的熟人哪里买猪血喝。但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时间不长,就被刘家辞退了。身体不好,重活干不了,为了生活怎么办?听说做点小买卖或许能挣几个钱,就想做点,可是别人说: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做买卖会算账,能挣钱吗?可父亲就是任性,硬是白手起家,学着别人,做起了小买卖。从卖“洋火”,卖“饹馇”,卖小鱼小虾,到去临县倒动烟叶、粉条儿等等,不到几年,还真挣了几个辛苦钱。期间,串房檐,趴小庙,风餐露宿,还遇上劫道的,不知遭了多少罪。
庄里人看父亲勤快,能吃苦,脑瓜灵,就把母亲介绍给了父亲。1948年2月,他们结婚了,那一年,父亲25岁,母亲19岁。婚后,他们没有“新房”,只能借宿他家。父母共生育了七个子女,可是我前面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都不幸夭折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对我非常疼爱,有了前面两个孩子夭折的教训,他恨不得把我含在嘴里。我儿时的一举一动,一会儿都离不开他的视线。刚刚蓄发,就给我留了一个小辫子,恐怕我不成人儿,到了上小学时,同学们笑我,我哭着闹着,才把它剪掉。
有一次我生麻疹,父亲放下手里所有的活儿计,寻医问药,几天几夜不睡觉,一直候在我身边,眼睛不停的流泪,直到病情好转。为了不让我寂寞,进城买了好几本小人书让我翻看,还给我讲故事。
我家人口多,负担重,兄妹五人穿衣戴帽、上学念书等各项开支全靠父母土里刨食。小时候,当我们还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父亲早就起炕,赶在生产队出工前,就割来一大筐青草,然后晒干卖钱,秋后拾的柴禾垛了好大一个垛。
父亲对子女即疼爱又非常严厉,从小就教育我们节约每一粒粮食,不许有丁点浪费,从不许我们剩碗底子。吃饭时,他常常注意我们坐的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不是妨碍了别人,是否有发出有失礼貌的咀嚼声。平时做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不能有任何逾越。我们哥几个在他面前从来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任性。只是在他出去时才敢尽情嬉闹,大声说话。
父亲从未进过学校的大门,但他对子女的学习极为重视。因为我家离学校近,每天都是看着我们背起书包到校后他才离去,睡觉前总是过问作业写完了没有。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使我们一辈子受益,终生不忘。
1972年12月,我从学校应征入伍,收到的第一封来信,是父亲口述着,让大队会计代写的。至今还记得信中的话:在部队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听共产党的话。要不是毛主席、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部队一定不要给贫下中农丢脸,一定要听首长的话,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刻苦训练,练好本领,保卫祖国。
父亲乐于助人,行善好施,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生活困难、为难找窄,他都前往,无私帮忙。村民刘双元、毛君武家里人口多,口粮少,父亲都设法给与资助。当他们条件好转,要进行偿还时,父亲总是淡然一笑了之。
记得有一年冬天的夜晚,一个外乡人赶着大马车,车上拉着粮食,车坏在了我家门前,父亲看到后,二话没说,亲自敲开了村里会修车的师傅的家门,陪着他们,一直把车修好。当得知他还没有吃饭时,父亲又让我母亲给赶车人烙了几张大饼,熬了白菜汤。看到他身着单薄,又把自己的皮袄给他穿在身上,望着他在凌冽的寒风中挥鞭而去。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哥几个都相继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年龄,父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困难,给我们都盖上了新房。我们成家立业后,他几乎天天都到各家走走看看。
不能忘记,当我们有谁出门上店,还没有按时回家时,他都去村口张望,直到平安回来才放心;不能忘记,当他的孙子、孙女谁上火有病,他都是到各家去看看,一天跑好几趟;不能忘记,当我们有谁和他人有点小矛盾、小摩擦,他都是先让我们找原因,做检查,对别人礼让三分…….父亲就像一座山,严肃巍峨,一家人的苦与乐都系在他的身上。
就在我们兄妹五人生活条件逐渐幸福美满的时候,父亲却于1997冬离开了我们,那一年,他才七十多岁。
在最后的日子里,父亲几乎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口型和我们交流,用手和我们比划着,我们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对儿女的依依不舍和对母亲的深情眷恋。我们无助的抓住了父亲的手,泪流满面。
父亲的一生是含辛茹苦的一生,是呕心沥血的一生,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却永远伴随我们前行。
对于父亲,在父亲节来临之际,我写下这篇简单的文字,为一个一生勤劳朴实、兢兢业业、心地善良的农民“树碑立传”,也是一个儿子将来献给儿子的回忆。
站在灵堂父亲的骨灰盒旁,泪水顺着脸颊流在地上,心随着心酸的记忆不断地游历。愿父亲在天之灵有知,你的儿女没有把你忘记。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原创 | 挂光荣之家三轮车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西沪港战友之家》投稿二维码
“西沪港战友之家”是一家致力于促进退伍战友们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民间组织。欢迎老兵将家中的土特产品上架到“水兵便利店”销售,有货源的战友可添加微信:154443939咨询,产品标准为:自家生产,货真价实。

勇敢Mei6662019-06-18 09:37:02
一生一世真不易,文章写作的很好。赞 1

沫夏婶2019-06-19 11:00:23
父爱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