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3_PY1WJXAURG8IYIMyLVs7jTtXibmyEQ.jpg)
相关阅读:
文/侯增义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4_B6u0oJZX3PH8SaYsial6ftWOu9iaqg.jpg)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农村人吃了将近三年的共产主义大食堂。也就是各庄,各村,各户,家家不烧饭,都到一个大食堂去用餐,叫做吃大食堂。
到了六一年底,随着中共中央下发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36条》而宣告结束了大食堂。而那时生产队仓库里除了62年春季的种子粮,牲口的饲料粮外,社员的救命口粮也所剩无几了。仔细核算后,人均每天只有不到4两的粮食。形势愈加严峻,县政府也一筹莫展,为渡过难关,号召全县人民低指标,瓜菜替代来渡过第一季度最困难时期。我爹说政府也有难度,我们不等不靠,我有办法得到足够的白菜叶子和萝卜,我妈和我们几个大点的姐弟们静静地听着。
收菜正值霜降节气,天气冷,几个月时间,白菜帮子,萝卜英子烂不了。肯定是风干了,风也吹不了多远,当时收萝卜把英子拧下来就随手扔在萝卜地里。收白菜也是用镰刀把大担菜放倒,根和上边的几个老帮子都留在原垄背上,风都刮不跑。第二天起早我们全家行动,果不其然和估计分析的不差半分毫。风吹走了一部分,还都堆在地垄沟和壕墒沟堆成小堆形状。我们很快装满了几大麻袋和几大背筐。邻居们也很快行动起来。我们到别的村庄种过菜的大野地里拾了不少,连续多日收获颇丰,足够度过几个月寒冬了,没有问题,等待大地返青形势就能好转了。
这时县政府也启用了少量国家将要到期置换的储备粮,为全县重点缺粮严重的村庄群众,从外地调剂来的米糠,人均70斤左右,极大地安定了民心,缓解了饥荒。当地有俗语说,三月三,菜见天。大地回春,各种可以吃的野生植物,树皮、草根和野菜、野草经过春雨的滋润,一天一天地蓬勃生长。人们把这些可食的野菜、野草,和树皮、草根之类的采摘回家掺合着家里不多的粮食和米糠,勉强填满肚子,度过饥荒时期。
转眼间到了62年春播的季节。天时还顺农时,生产队种了不少早熟的农作物。目的是让社员不断顿,能接上茬。如豌豆顶着冰茬种,两个月就能熟收,及时分发给社员解燃眉之急!那年小麦喜获丰收,很快社员们就分到了小麦子。夏粮分配方案是按县里制定的。按人头分配,工分待大秋找齐。这样一来人口多的就有了优势。我家姊妹八人,加之父母拢共十人。每人分到70斤,也就是说夏粮麦子我家就能分到700斤了。父母看到这么多粮食,喜上眉梢。高兴地说:这下我们可有活路了!并且商量着到卢龙县去用小麦换地瓜干儿,用细粮换粗粮的比例是1:2,也就是说一斤小麦能换二斤地瓜干儿。我家700斤小麦就能换来1400斤地瓜干儿。地瓜干儿掺和着野菜就划算多了。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5_z9JvhccZGvgdUicJeoQmR1eOAUC3EA.png)
       我和大我两岁的姐姐跟着邻居,每人背着50斤小麦凌晨一点钟去50里外的卢龙信庄,事先已联系妥当,所以很顺利地换取了地瓜干。装好了麻袋后,早上九点就往回返,中午找了个树荫底下休息吃午饭。其实午饭是从家里带去的两个玉米面大菜饽饽。我三口并做两口,眨眼功夫就吃完啦,姐姐看我这情形,就主动给了我一大半菜饽饽,虽然还不饱,但姐姐比我更饿呀!说什么我也都没吃。就到前面的河沟用双手捧着凉水喝个痛快。背着100斤的大麻袋,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走走停停,晚八点多钟才到家。走了11个多钟头的路,又累又饿,像这样的活儿我去干过两次。邻县抚宁山区每斤麦子能换2斤3两地瓜干,只是路要远些,离我们家有70多里地。此后我们村细粮换粗粮大多数是去抚宁山区了,两天打一个来回。
天有不测风云,进入七月份天气阴雨连绵,接连几天大雨总是不开晴。庄稼地里到处都是水。普遍水深都在小腿肚子以上。水排不出地,形成内涝。眼瞅着大好年景将葬送于水患,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尽遇倒头风。这几天接连传来滦河上游暴雨连连,河水猛涨的消息。县政府开会布置了防汛防洪的工作。上游涨水,下游必定遭殃。水患肆虐,下游百姓苦不堪言。大水漫过了大坝,上级指示决定泄洪分流,还庆幸上游此时没有过境洪峰。我们村镇距离分洪地较远,而且前面有三条向大海泄水大沟,起到了阻挡大洪水漫延的作用。但是庄稼还是在水里浸泡了20多天,据农业专家估计,秋粮农作物要减四成收。但不影响秋天播种。换句话说,每人平均250斤粮食,就要少分100斤口粮。县政府号召,在做好秋收秋种的同时,发动群众开展抢收野生可吃植物的运动。发动群众走向野外,以家庭为单位,采、收、储备,各种可食用的野菜。
渤海湾盐碱地里生长着一种叫盐西菜的野生可食菜,数量很大,在历史上灾荒年景救了不少人命。我们村到海边有50多里地,生产队派了三辆胶皮轱辘大车,帮助社员运盐西野菜。我家姐妹4人连续采了几天,拢共采了14大麻袋野菜,回家用大锅煮开,晾干后装入麻袋,怎么吃都不伤人。
多年后,在北京大宾馆里,人们好奇,要了一盘子盐西菜尝尝鲜,你可知道小小一盘盐西菜竟然要卖80元人民币。我们不禁万分感慨当年度人饥荒的野菜,现如今却成了稀罕宝贝了!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6_o0vjBiazTD4BJiaI2zCGUn29AmJO2Q.png)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7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原创 | 挂光荣之家三轮车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8_cHYZT5Q6SUFU3iaymSNJ5Z6JY1Da5Q.jpg)
: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9_svfrgzgR24tODlZia02w5FGtYjJE1w.png)
投稿或购物咨询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西沪港战友之家”是一家致力于促进退伍战友们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民间组织。欢迎老兵将家中的土特产品上架到“水兵便利店”销售,有货源的战友可添加微信:154443939咨询,产品标准为:自家生产,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