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潜艇兵的陈年旧事之(七):初到七里海盐厂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19-08-13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前文回顾:

一位老潜艇的陈年旧事(一):初入社会

一位潜艇老兵的陈年旧事(二):那场特大洪水的记忆(上)

一位潜艇老兵的陈年旧事(三):那场特大洪水的记忆(下)

一位潜艇老兵的陈年旧事(四):六十年代抗饥荒的记忆

一位潜艇老兵的陈年旧事(五):在生产队当猪倌的记忆

一位潜艇兵的陈年旧事之(六):在窑厂做苦力的日子


文/侯增义


      七里海盐厂建设工程,是河北省唐山专区重点经济建设工程。按照唐山地委统一部署,抽调辖区部分青壮劳动力,利用冬闲三个月参加盐场骨干建设工程大会战。我亲身经历了这个工程,虽然已经过去了56个年头,但现在回想起来仍像是昨天发生的事一样,记忆犹新,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水患,人们生活能力已经到了极限。生产队分的粮食只能维系一家人的半年生计。建设盐场是当时农村一项最苦最累的活计。被称为四大累之一。出工盐场干活是公家管饭,不限饭量可以敞开肚皮吃饱,还能省下自家的粮食。而且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按天数计每天12分的高工分。比村里最棒的劳动力挣的工分还要多,还有按天数每天补助工具磨损费一毛五分钱。这些好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于是,我亳不犹豫的报了名。家里劝,亲友说,工地上活计太重,都是抬200多斤的大泥筐,你还小,抬不动。累伤了是一辈子的事。我铁了心的要去。他们也无奈何了。只好由我去了。


      出土地干活,得从家里带上被褥行李,这可愁坏了我母亲。因为我们姊妹多,在当时的家境情况下,摊不上每人一套行李被子,都是几个人合盖一床被褥,冬天靠着热土坑过冬。我二妈听说后,主动拿出了我爷爷去世后分得的一套盖过几十年的旧被褥。我妈说,二嫂,我也不说什么了,你的情义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等你大侄儿有出息那天,我一定要让他加倍的孝敬你!邻居家有位大奶,是旧社会裹小脚的女人,上不了井台,干不了种地的活计,大爷在外地教书,儿子两年前参了军,我长年累月帮助她挑水, 干一些她干不了的活计。两家关系维系的很和睦。我已安排我二弟担起我这份责任。大奶把我妈叫去,给了我几件她儿子当兵前在家里穿过的旧衣服,让我妈改改给我穿。并说出门不容易,别把孩子冻坏了!


       1962年初冬,我随带工的干部打前站,提前进入盐场工地一一一七里海盐厂,离我们村有53华里路。凌晨三点钟,天还黑呦呦的我们就上了路,三个生产队各出一辆大车,拉着工程上用的小推车,铁揪,镐头,和一些简单的个人衣被行李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有粮食,咸菜,准备搭建工棚用的竹杆子,柴草等,人员一律步行赶路。初冬月份,天一天比一天冷,晚上的西北风嗖嗖刮在脸上,如刀割一般,我没有棉布帽子,将一条破围脖蒙在头上,嘴里呼出的热气在围脖上结了一层薄冰。早上八点到达盐厂工地。从工程指挥部领来了很多梱建工棚用的油毡,还有其它材料。盐场工地是个一眼望不到边的低洼盐碱地,河沟纵横,芦苇丛生,到处是水汪汪的一片,搭建设工棚找一个地块较高的地方都很困难了。为了冬季防寒,工棚的式样,是半地上,半地下,地下部分又不能挖的太深。稍微挖深点儿就冒出碱水。油毡铺在地面上,向卷土到土墙最上边,防水,防潮。里面铺上厚厚的稻草,麦秸。人挨人的也能躺下8个人,一个班的大通铺。人只能猫着腰进出工棚,非坐即躺。顶棚是油毡子,碎稻草拌合黄泥巴抹的顶,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稻草帘子用于防寒。民工们看后说:“我们都是农民都苦惯了,有这么个遮风避雨的住处就很知足了!”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原创 | 挂光荣之家三轮车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投稿或购物咨询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西沪港战友之家”是一家致力于促进退伍战友们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民间组织。欢迎老兵将家中的土特产品上架到“水兵便利店”销售,有货源的战友可添加微信:154443939咨询,产品标准为:自家生产,货真价实。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