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小小锣鼓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之前,在我们象山东乡的迎亲队伍中,少不了敲锣打鼓,叮咚呛,叮咚呛,叮咚叮咚叮咚呛,渲染着喜庆的氛围。这时,我们小屁孩们,就会顺着声音,赶过去,一边跑,一边喊:去看新娘子喽!去看新娘子喽!这锣鼓,俗称响器,当时是属于生产大队的,每当公社社员开大会,每个大队的社员们集体去会场时,常常也是锣鼓喧天开道。如果村里的下祠堂里做戏文,锣鼓便用来闹台场,老远都能听见。
在珠溪老街旁边,有珠三大队社员们集会的小礼堂,紧挨着小礼堂,有一间民兵们聚集或值夜的屋子。在那里,几个年轻的民兵要是在农闲时练习敲锣鼓,我们几个小孩子听到了,就会跑过去看,不无羡慕。只见“大捕船”叔叔敲起大鼓来可有劲了!那种霸气,似乎可以压倒一切!
我读四年级那年,我们的中心小学里也买来锣鼓,黄大祥老师把陈琪、陈骅、姚侃和我四个同班同学叫了去,各人分工,组成一个锣鼓队,陈骅打大鼓,陈琪敲大锣,姚侃镲钹,我打镗锣,然后开始在放学后练习。黄老师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指导,然后合起来,口中念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叮咚叮咚叮咚呛,呛—呛—呛。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六一文艺汇演时,我们就在后台闹台场了。
后来有几次,班主任屠玉梅老师和姚瑞娣、黄秀月等几个老师教我们“三句半”,通过这种形式,宣传农业学大寨、粉碎四人帮等。不仅在学校里上台表演,还有几个晚上,到几个生产队的晒场上,去宣传。
1979年国庆节前夕的一个早上,我们珠溪公社终于要通公路了!第一辆汽车将从丹城车站出发到珠溪来了,车站有一个隆重的通车典礼。学校接公社的通知,要我们四个同学,带着响器,到珠溪村崭新的车站等候。在披着红绸的汽车在眼前出现的那一刻,我们四人起劲地敲了起来。
1980年元旦前,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读初二,班主任徐春凤老师和张彩亚老师教我们排练了一个“三句半”节目,在珠溪中学大礼堂里表演。至于具体什么内容,如今倒是忘得一干二净了。
也是1980年上半年,一位家住珠山岙村的王文崇老师要退休了。他刚刚还在上一个学期教过我们初二历史课,讲过南北宋时的耶律阿保机等。记忆中的老师老了,讲课时,满口飞沫,大多数的时候眼睛几乎想“七品芝麻官”那般贴着书,自管自地讲着。那天,学校临时让我们不上课,要我们四个人敲锣打鼓欢送老师光荣退休。在卓愷伦副校长的带领下,王老师胸戴大红花,一起步行十多里左右,我们一路敲敲歇歇。要是见到路上有人,就敲得起劲,一直送老师到珠山岙村最里面贴近珠山山脚的家中,我们在王老师家稍坐片刻之后离开,老师与我们一一告别。
这些是我小学初中时期比较有意义的几件事。
之后,就几乎听不到锣鼓声了,录音机和其它乐器代替了它们。现在,学校里的踏脚风琴和录音机也很少见到,代之以钢琴、多媒体和更多的乐器。
如今,锣鼓队的四个老同学早已各奔东西,姚侃同学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真是岁月如流水,再过几年,我也行将退休啦。不知为什么,我偶尔还会想起我们曾经的小小锣鼓队!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原创 | 挂光荣之家三轮车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投稿或购物咨询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西沪港战友之家”是一家致力于促进退伍战友们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民间组织。欢迎老兵将家中的土特产品上架到“水兵便利店”销售,有货源的战友可添加微信:154443939咨询,产品标准为:自家生产,货真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