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小伙伴/3_PY1WJXAURG8IYIMyLVs7jTtXibmyEQ.jpg)
小伙伴/4_0Aqh6udYegFQ3D2mNvaucX6icW1mRA.jpg)
(一)
文/海风 岁月如流水,带走了我们少年、青春、中年,等到想起过去,回忆往昔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有点老了。想起年轻的自己看着中年的父母,感觉我们到他们这年纪很遥远。到如今明白了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含义。
秦岭公司一、二篇引起了许多那个厂同龄人的感想和回忆,好些人留言,同学来电说看了很怀念那从前的生活。几个读者指出秦岭一小、一中的记忆有错误,真是如此,几十年了有点模糊了记忆越来越清晰的在脑海晃过,当时我就读的小学,移居他处的小学是秦岭二小,那更名三次我读了一个学期的初中,是秦岭二中。
小伙伴/5_IyfTMtkxLasAeTUdr4aEic2ktp33vQ.jpg)
说实话这样更名真的不咋地,象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哈哈!不如从前的 秦岭二小响亮
小伙伴/6_LEebAea5j8Hw2Q6UVhoUdTBuLicqFg.jpg)
话说学校名字还是老的好,历史久远,这是三易其名的秦岭二中
话说115厂搞航空线路的,比514搞航空制动的要牛逼些吧哈哈!排名都在我们514学校的前面。秦岭一小是他们命名,我们排后,记得那时候我们514厂小孩总和115厂小孩比试,比着比着就斗争了.....记得隔着马路丢石子,骂不过就跑,打不过就撤,有点路线斗争的味道,哈...
秦岭二小应该是于秦岭公司514厂同期建设的,年限不知,他是三线工厂的配套学校,三线厂麻雀小五脏俱全,记得校门口有一条长长的路,他坐落于11街平房的尽头,与11街隔着一条大马路,(不知记忆是否正确)学校有个围墙,教室都是平房一式的青砖瓦房、青砖地板、木框门、木框玻璃窗户,在那70年代也是算豪华的学校,就读都是工厂职工子弟,那时候孩子多,一家起码二个娃,一个年纪七八个班级,一个班也是40、50人,(斗转星移改制搬家后的小学由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和现在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职工子女反而都是西安等重点学校寄读了,这里倒成了大部分以农民子女为主了,学生人数也锐减,那时几乎百分之百的职工子女人丁兴旺啊)黄土的操场和黄土高原相连,相隔着围墙,操场靠教室这边有个大大的主席台,梦中曾经回忆到,还有个大土坡(后来这学校拆迁,建居民小区时,发现这个土坡原来是古代将军的墓),靠近墙角,那时文化大革命后期了,我们上课还算正常,有学农劳动课,就是排着队集体去南汤台捡麦穗,拢过的麦田没几棵麦子,我们一帮同学溜到没拢的田里,收获颇丰,喝着在家里灌在军用水壶里的凉开水,就着自己蒸的馒头夹鸡蛋向往着共产主义的生活....
小伙伴/7_UgmiakGQHI5kdiaCn9ZG5bGqsOic9w.jpg)
放了学背着书包穿梭11街平房中间,惦记着回家玩啥对路子,跨着“为人民服务”军绿的挎包,里面放着的五星红旗天安门的铁皮的铅笔盒,在奔跑中哗啦作响,就三四本书,黄黄糙糙的纸印制的作业本,在学校男孩女孩在基本不说话的,回家后一个楼梯的十几个孩子都聚在一波,想出点子玩,哈哈!躲猫猫、跳忠字舞...偶尔某人得到点零花钱,跑对面14街平房小店里买小糖分着吃,一个大铁桶上总是油乎乎的散发着我喜欢的煤油味道,还有那用大缸装这散舀的酱油,也发着咸咸味道,偶一波一波孩子会闹点小矛盾,搞分裂啥的,现在想起也觉得温暖,突然想起隔壁人家自制的那个冒着气体臭味的电石小灯,停电的日子对着汽灯丝丝作响的火苗想着会不会突然灭了呢?14街小店隔壁是个粮站,里面的粗细粮食是凭票供应的,粗细粮搭配的按粮票买,(那时粮票可以换东西)我家基本买细粮,细粮是白面粉,大米很少,人口多的家庭粮食也是比较紧张的,买粗粮按比例可以多买点,(如今吃饱肚子了爱吃粗粮了,原先填饱为主的年代都想着吃细粮)。西北面食、玉米是主食。大米很少,可是好东西,秦岭山脉那有,父亲常到黑市那弄点回来。春节去父母朋友同事家拜年能分到些上海产的奶油糖啥的,超开心!我们存起来偷偷放在门口鞋柜里(瞒着父母的),想着慢慢吃,结果有天发现丢了,那个馋嘴的猫叼走了哈哈。
妹妹小时候在农村人家养到一岁多回来,她从小有个怕——就是怕那家人来我们家,我们小孩对着她一嗓子,你“大”(陕西话父亲的称呼)来了,她一溜烟没影子了,不知过了多久回家来溜着门缝看家里,确定“大”不在才敢回家,“大”每次来都带来农村的好吃的,不是新鲜地里刚摘的玉米就是地瓜、蔬菜等,其实他是想她了,来看看,可是她很怕,怕再被领回农村哈哈!“大”见不到她也满失望的。那时不懂事,总以为又要带回农村去了....
夏天11街理发店那个路口总是会有买棒冰的经过,一个阿姨推着装着冰棍白色的木箱小架子车,几个馋嘴的小屁孩跟在后面,想着里面的凉凉的冰棍,止不住口水流,摸摸口袋空荡荡,吼一吼!
谁还记得夏天的午后搬个小凳子在树下打牌,铺着凉席在马路牙子边纳凉,讲着鬼故事,听神话传说,傻傻的我们有时候不敢晚上独自上楼梯...那时没有人让我们上培训班,啥重点、重点学校、补习班没有这个名词,也没有人问我们作业是否完成!小屁孩们有事没事的时候还爱顺着水泥楼梯扶手滑滑梯,秋天晚上路灯下抓蛐蛐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找个破罐子抓着蛐蛐放里面逗着玩,油葫芦喂鸡吃....城乡结合部的厂区这些玩意很多。开学了背着书包开心去学校,学校偶尔还有电影包场,记得“卖花姑娘”“草原英雄小姐妹”都是在那里看的,还记得一次看电影丢了书包,三天后才找到。逢重要节日学校还要组织游行,打着腰鼓拿着彩旗排着队在家属区马路上起劲的晃悠。
那遥远的过去的记忆却深深印在心里,不时浮现在眼前,从前早已忘记许多往事,在重回那里之时一下子打开了回忆的闸门,一发不可收拾。谁没玩过呢?跳皮筋,甩大绳,跳方格字,踢毽子,玩嘎啦(猪蹄部分的一个骨头、羊蹄部分的骨头是上品,谁有我们就羡慕谁)猪蹄骨头太大孩子手小拿不下,哈哈,谁玩过举手!这些女孩子游戏,而男孩子则是拿把弹弓、一把木头枪满街乱跑,那时没转基因烦恼,没电视、没平板电脑,晚上路灯下你追我赶倒也是快活,下雪天 拉着自制的雪橇马路上撒欢,(自己动手找块木板钉上铁条就成了雪橇)经常玩疯了忘记回家干家务,衣服裤子都湿透,搞不好还要挨罚呵呵!下雪天12街后面大马路,还有14街后面是我们的据点,那大雪厚厚的像棉被盖满了路面。春天荠菜来了,几个孩子跑很远的地方去找荠菜,折腾半天也不过一点点,但那份快乐是无法用钱替代的。没有公交车,自行车是大人的工具,偶尔我们跨栏骑着玩玩,一般出门全靠二条腿。一帮孩子上原上(家属区后面是黄土高坡,我们俗称原上,有二条大路可以通往原上)。印象中去过原上的水渠边,宽阔的人造水渠流着黄黄的水....
记得父亲带着我骑自行车走着羊肠小道去原上,妹妹的“大”家走亲戚,黄土坯垒成的房子,里面黑咚咚的,烧上一碗自己家做的面条就算招待客人了,放点醋放点油泼辣子,一家人蹲在地上吃饭了。随意蹲呵呵!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是那样?
小伙伴/8_K34yyKzAaEFiat2SkGOdRwRD1tRUag.jpg)
陕北原上的土坯房
小伙伴/9_HUf9c55qdASRTAhx2Zx8CqHuXicNVA.jpg)
秦岭公司老街12街
小伙伴/10_jCby4wicpzYVelsxicy2q6bmX1tv3A.jpg)
小伙伴/11_AEttS7PBNx8ujO3mduc75H1m9fktMA.jpg)
(二)
记得应该是77年吧?唐山大地震,是夏天,那时大家谈起地震谈虎色变,一天晚上突然不知道谁叫了一声地震了,马路上一下子都是飞奔的人群,我们刚好在10街那个菜市场路口买了个西瓜,扔掉西瓜拔腿就往家里跑,家里不敢回了,拿个凉席就跑马路上了,那天晚上很多人简单的铺着席子睡在外面的马路上(马路上相对空旷,认为安全。
说真的那地震好像根本没真正经历过,都是传说)。现在看看这50年代的房子很结实,一般地震肯定没问题,倒是现代的高楼大厦不知抗震几级,说远了.....接着说地震,厂里来了好些唐山地震的伤病员,缺胳膊少腿的,据说是轻伤员,我们距离唐山还是比较远的,他们是军用卡车送来的,各个单位积极帮助他们,职工医院里医生、护士、工作人员帮助救治他们,他们呢都住搭在145职工医院的院子帐篷里,不敢住医院病房里。个别还被接到各个家庭里领养,我们家领来个小女孩。
接着我们生活都被地震影响着,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候,我们道听途说夸大了地震的影响,整个514、115厂里家属区里到处搭帐篷,几乎家家都有住地震棚的经历,我们12街一帮小孩散伙了,分别被父母安排到自己家随处选址搭建的地震棚里,现在问起他们一个个还记忆犹新,有的就在12街正中间搭个棚,有的跑别的街区找地方了,我们家搭在14街一个树边上,后来大人工作太忙没时间管我们,然后就让我们到东区人家寄宿了,正好暑假期间,这样打游击的生活还是比较快乐的。
晚上睡帐篷,帐篷搭在马路边,帐篷是用塑料布牛毛毡木头等搭建的,那个夏天常常下雨,内陆没有台风,所以这样的棚子不怕吹跑,搁在沿海不行了,台风来了吹飞了!
我们睡在帐篷里叠小船放着玩,趴在床上有滋味的观赏床下涓涓细流。拿着手电筒晃来晃去的,晚上躺在帐篷里讲着故事,没电视、没手机但是很美好,不想回家了,想着这样的日子在继续下去,然而天气转凉了,地震这事慢慢淡忘了,我们被家长领回家,真恋恋不舍自由自在的日子。
小伙伴/12_KNoRp8p0frKlUq4addbWKVj9REx4GA.jpg)
当年就在这个对面楼左右搭满了地震棚
我们很多伙伴就在这样的一个小环境长大,长大后羡慕外面的生活,70、80年代不少孩子跟着父母调动回了南方,经历了剥茧阵痛,有的想去拼一拼独自闯荡世界,很多时候单纯的我们不太适应外面的世界,尔虞我诈,品味着生活苦多甜少的日子,跌到了没人扶起来,世事不为自己所左右,含泪想想还是家里好,不少人闯着闯着又回到了原点。
转眼过去四十年,该走的都走了,该来的也许都还没有来,日子就这样的过着,谁也没想到记录点什么,偶然想起那场景还是无比怀念那回也回不去的从前,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小伙伴/13_o0vjBiazTD4BJiaI2zCGUn29AmJO2Q.png)
小伙伴/14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原创 | 挂光荣之家三轮车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小伙伴/15_cHYZT5Q6SUFU3iaymSNJ5Z6JY1Da5Q.jpg)
小伙伴/16_svfrgzgR24tODlZia02w5FGtYjJE1w.png)
投稿或购物咨询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
“西沪港战友之家”是一家致力于促进退伍战友们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民间组织。欢迎老兵将家中的土特产品上架到“水兵便利店”销售,有货源的战友可添加微信:154443939咨询,产品标准为:自家生产,货真价实。

米虫四四桦2019-10-16 14:36:09
怎么遗漏了三门市部门口的小人书滩?赞 7
作者
在那个位置?没有印象了,只记得那时候要凭票买肉,去那排队,柜台很高,我个子小,踮着脚

go滴血的白菜头2019-10-16 11:10:46
你写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尘封多年的童年趣事,让它又一.次在阳光下闪耀,多么美好的童年。谢谢秋萍再一次把我们拉到那段美好时光。赞 5

剖腹取娃长2019-10-16 10:51:30
我们在十四亍平房,有上海上,别的肯定也是南方人,当时休一天,妈妈在家洗衣服,改善生活,架起竹杆晾晒,到下午,爸爸们骑着28的车子,从周至换大米回来,拍打着身上尘土,边谈笑风生讲着换大米的经历,民兵(就抓投机倒把的人)在河对面追他们,他们比赛,最后爸爸钻入玉米地跑了回来,还有的爸爸结伴去钓鱼,回来也展.着一天的成果,交流在那打窝子,用什么钓鱼的鱼饵。好不快乐(那时平房两头只有两个水管赞 5

啤酒当茶喝强2019-10-16 15:13:11
小人书摊,摊主是个残疾人,坐个轮椅,后来有结婚的他就去放冲子,收点喜钱 。赞 4
作者
真没啥印象了,记得菜场柿子1毛钱八个,鸡蛋1毛钱三个,放学买点菜回家换面条,还要烧饭赞 1

大哥哥你在等我2019-10-16 19:43:30
勾起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重温一段美好时光。赞 3

爱情生物链灭2019-10-16 15:16:32
三门市部是在现在的十一街佳惠商场星期天还休息,买肉的那边在九街叫菜门市部。赞 2
作者
145医院哪?赞 1

虚情寡义未2019-10-25 22:01:35
好怀念十五亍后面的那片麦地,麦地中间还有一节桥。赞 2

未尽抓2019-10-23 18:24:48
我就是12街长大的孩子!50岁了[撇嘴]赞 2

纯白连衣裙鹃2019-10-21 16:19:48
当年514厂俱乐部60年代在现在19街的北边,叫工人新村,后来才在现13街又盖了新的俱乐部,老俱乐部就不用了,由于厂里职工住房紧张,到80年代厂子弟有些结婚夫妻还在老俱乐部住过。赞 2

深色流氓辰2019-10-21 16:01:09
西区俱乐部在现在13街后部,前面是干打垒9平方,俱乐部的北面是老牛奶房,后来这个牛奶房就搬到南面基建科后面了。西区俱乐部和东区俱乐部都是好玩的地方。赞 2

要乖不闹淳2019-10-17 08:08:48
沙尘暴是谁,写的太贴近我们的童年生活了,耗子皮前回兴平还见了,原12街还是有群帅哥62年左右的赞 2

穆穆影子伐2019-10-17 09:51:44
以前医院门诊在九街靠近11街的路口处,住院部在现在的145医院门诊楼赞 1
作者
对,你之前住几街?九街前面是俱乐部赞 1

双子雪琊sunny2019-10-25 22:03:19
十五亍家属楼长大的孩子。赞 1

言西叔琳2019-10-25 21:46:15
12街03栋的飘过,满满的都是温馨的回忆,有点遗憾的是,没有老照片,比如现在的外招,过去都是麦地,现在的13街,过去都是小学平房,小学后面操场的坟堆,在那里伙伴们还过家家,厂区门口的护厂沟,现在的球场全是麦地,现在的篮球场过去是小树林……赞 1

璩婷初是我2019-12-07 19:50:32
[强] 过去各个街房都有地道!

很難遇見2019-11-06 12:19:13
西区俱乐部大院大门朝南,大礼堂大门朝西,后来专门在西边空地盖了一个很大的弧形墙专门作为电影影幕使用。俱乐部大院外不叫干打雷那叫九平方。 联系楼主,把一二三…五重新编辑一下,去掉重复的,添加新内容,不断完善。最终在华兴报上发表。让当初建设者看看,回忆回忆,特别是已经迁走的建设者。你的照片看过,王常蓉,乔武哲,李林等,我们是同龄人。
作者
在你们那发表?

绮小络起2019-10-23 15:13:37
看样子作者是十二街的了

安济夫沈2019-10-23 13:43:18
514.115.两个厂可不三线厂。
作者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物

阳光的govl3312019-10-22 01:01:19
当年西区俱乐部正门朝西,广场上还有一个弧形的大银幕,放露天电影。 东区球场中间小河渠边,坐北朝南,也有一个大银幕,放露天电影。

myhome久久房产2019-10-21 20:57:32
唐山大地震是76年夏天
作者
嗯谢谢提醒

白羊xuanquanlv2019-10-21 16:44:34
惠兴:说得没错,后来那个俱乐部改成粮食仓库啦,再后来我们结婚时厂里无法分房子给我们,我们有很多人都在那里度过新婚,我们有很多孩子在那里度过幼年。

射手QQ好友袁洁2019-10-21 16:35:57
145医院有个很大的葡萄架,妇产科后面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还有向日葵,我们经常去偷,有时医院的狼狗撵得我们乱跑。 医院太平间旁边有个猪圈,养了几头猪,路的两边都是柏树,里面有很多马蜂窝,放学后我们捅了很多,用称分。 医院的墙是有窟窿眼的,还有铁丝网,我的衣服裤子在那里挂烂了不少。
作者
哈哈有一个调皮的

Asuras许小童鞋2019-10-21 16:25:29
南汤台鱼塘也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的鱼和青蛙是最吸引我们的。 二中后面有一个积水坑(我们叫他三角坑),是一道渠的跌水坑,我游泳就是在那里学会的。

半半小楠盗2019-10-21 16:04:05
最早12街南面靠马路的地方有一个小土坡,有挺长的一段,我们经常在那里挖土玩。

嘘嘘嘘嘘经2019-10-21 15:42:54
作者写的真好,就像是咋天,现在我们都上岁数了,这日子不知怎么了?飞快。谢谢作者把我们又带回了童年,谢谢。

暗网未来2019-10-21 15:02:48
搭地震棚是1976年八月的事情。

夜冀北逆天颂2019-10-21 15:00:06
沙尘暴当时12亍5号楼是我家三楼的杨青厚家有一台9寸的黑白电视,记得小时候每天吃完晚饭,就拿个小板凳去他家看电视,人很多。
作者
电视那时哪年?

啊纯小姐吱2019-10-21 14:55:59
雨中漫步你好,请问你小时侯住几亍?

nice定州明哥2019-10-21 14:53:47
沙尘暴西区俱乐部西边有很大一片啌地,南边有七人排的叫干打雷的平房。

安济夫沈2019-10-21 14:47:39
最早的医院在九亍,座东朝西开大门,进了大门是左右两排平房,挂号在左边刚进门处,右手是取药处。再往里走,是各科室,最东头是煮中药的,是一个女阿姨每天在哪煮中药。换药室在右手哪一排平房中门遍东两个门。
作者
九街那个是门诊部,总部就在14街对面,现在的地址

爱西诺天枰2019-10-17 12:04:02
九街北面不是俱乐部,是工农兵电影院,以前看个电影为了买票,就十几个人在售票窗口,挤来挤去,有时候还人落人上。俱乐部在现在的13街
作者
有人给你留言,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