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线以下的生活,他这样度过17年...

深海蛟龙 2020-01-18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水线以下的生活,他这样度过17年!

来源:东海舰队发布 

蓝天、碧海、洁白的军舰

飘扬的海魂衫、英姿飒爽的海军战士……

这是许多人对海军的印象

然而辅机兵熊莹每天面对的,却并非这般景象。入伍18年,熊莹的工作地点一直都在无人知晓的甲板之下、在20多平方米的辅机舱内。

在那里,这个话不多、眼睛里却透着光芒的湖北汉子不知道排除了多少个险情、完成了多少次紧急维修任务。

咬定青山不放松 

勤学苦练志当优秀辅机兵


1983年12月出生的熊莹,童年时是半个“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

小时候,我们同村有个远房表叔光荣参军,每当他穿着军装回乡探亲,我们一群小孩子都围着他转,摸他的衣服,觉得特别帅!”从那时起,当兵的梦想就在熊莹的心中萌芽。

初中毕业后,这个念头在熊莹心中越来越强烈。2001年的冬季,熊莹报名参军,顺利入选。
2002年7月,熊莹被分配到海军紫金山舰,成为辅机班的一名新兵,这一干就是12年。从一名零基础的新兵成长为一名掌控舰艇核心部位的辅机兵,熊莹经历了一段适应期。

最开始是过技术关紫金山舰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入列的一型老舰,机舱里没有集控室,隆隆的噪音成了官兵间交流的最大障碍。时间长了,大家都练就了看手势、读口型的本领…… 

“当时班长要求特别严格,为了让我们尽快熟悉每条管路的起始点以及在系统中承担的作用,每逢中午休息的时候,班长就会带着我们来到辅机舱,一个一个管路摸查……”回想最初的经历,熊莹历历在目。在班长的悉心教导下,熊莹维修保养辅机的技术进步飞快。

接着是过心态关作为一名辅机兵,天天和机器打交道,身上除了油就是水,曾经穿上军装“耍帅”的幻想已渐行渐远……

2004年的一次任务中,辅机冷却器进水,机器瘫痪。“修理位置在船舱最底处,里面全是水。班长就站在水里修了八九个小时,全身湿透。”
修完后,熊莹问班长,“咱们辅机兵为啥这么苦这么累啊?!”
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傻小子,咱们的工作,看似天天蹲在舱底,不见天日,但也是保障打赢的重要一环啊。当兵最重要的事是啥?是打仗、打赢!”

班长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熊莹当好一名辅机兵决心,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到2005年,熊莹已基本掌握辅机维修的相关技术。2007年5月,老班长退伍,熊莹接任班长,开始独当一面。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少说多干坚守辅机舱17载


入伍18年,熊莹与舰艇辅机打交道17年半。2013年9月的一次紧急维修,让熊莹至今记忆深刻。那次任务途中,一台辅机突然瘫痪。“辅机一般是工作几天就要检修一下,坏了一台之后,就只有两台轮流使用。一旦再坏,舰艇就有瘫痪的可能,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尽快修好瘫痪的机器。

于是,冒着辅机舱近50摄氏度的高温和恶劣的海况,熊莹带着3名辅机兵,在“摇晃的桑拿房”里进行抢修。
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几个人轮流呕吐,吐完了就接着修。就这样从头天晚上10点一直抢修到第二天晚上12点,26小时的连续工作后,瘫痪的辅机终于恢复正常工作。听着辅机隆隆的工作声,熊莹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悦耳的音符。

2015年11月,熊莹离开呆了12年的紫金山舰,作为骨干被选派到新组建的徂徕山舰。智能化的操作平台实现了不出集控室就可以掌握机器工作状态
面对新装备、新技术,熊莹给自己定下了“白+黑”、“5+2”的工作模式。全身心扎在狭小的舱室内,从设备说明书到相关教材,只要能用得上的,他都硬着头皮去啃、仔细揣摩。
在他的战位旁边,有一个大铁柜,里面的书摞起来足有一人多高。笔者随手拿起一本《柴油机原理》,就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注释,拿在手中好似一块陈旧的海绵。

2019年年初,熊莹又被选派到某综合登陆舰。面对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新型装备,熊莹不怕苦,不畏难,快马加鞭地投身到繁杂的工作中。白天,要完成业务工作,熊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新型辅机维修,常常加班到深夜。

工作之余,熊莹还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机器故障,按照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故障现象、产生原因以及排障方法等进行总结、汇编,梳理形成《“三高”条件下辅机常见故障与排除》等资料5套,总结归纳“听嗅看摸”四字诀工作法,给辅机维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宝剑锋从磨砺出 

精武强能于平凡中创造不凡


在多种型号舰艇上工作的经历,让熊莹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无论服役于哪艘舰艇,小小的辅机舱,永远是这名三级军士长坚守的战位。

2015年,熊莹的妻子因病住院。但为圆满完成任务,他不得不把牵挂埋藏在心里,顶着压力在岗连续奋战130余天;2017年执行任务期间,他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班上仅有两名同志的情况下,确保了辅机运行安全。

由于长期在高温、潮湿和充满噪音的环境里工作,熊莹患有严重的职业病:呼吸道炎症、慢性胃炎、风湿和听力受损。但正是这样的磨砺,机舱里哪怕一丁点儿异响,都逃不过他敏锐的神经。
“现在条件比之前好一些,有专门的观测室,工作环境虽然改善了,但我们的责任心却一刻也不能放松。”熊莹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坚守在辅机舱,全心全意地守护好军舰的“心脏”。
入伍以来,熊莹多次参加战备演训任务,确保了30余次重大任务中装备全程安全。近年来,熊莹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军士官人才奖1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9年熊莹被东部战区海军评为“东海强军先锋”。
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他在沂蒙山舰上与“老伙计”辅机一起接受了习主席的检阅。虽然身在舱底,但是他却说:我愿意做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

一个人的努力像钉子尖一样,能扎多深全凭一股劲。追寻18年来努力的方向,熊莹表示,小目标连着大理想,只要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把爱岗敬业、精武强能的精神写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上,平凡岗位一样能够创造辉煌。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原创 |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原创 | 挂光荣之家三轮车的故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扫码添加“战友之家”编辑的微信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