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潜艇史上远航训练

深海蛟龙 2020-02-11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新中国潜艇史031潜艇


冯玉成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上海江南造船厂,视察了建造中的我国引进图纸、配件、自己装配制造的一艘03型鱼雷潜艇031艇(1966年,该艇被海军授予荣誉舷号56-110,以纪念毛主席视察建造中的潜艇)。不久,接艇部队组建,我是成员之一,任舰务军士长。艇长是李国安同志。能成为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潜艇的舰员,从青岛潜艇基地来到上海江南造船厂接艇,我们都觉得非常光荣。 

1956年3月26日,新潜艇建成下水。下水典礼非常隆重,海军及舰队首长、六机部和上海市的领导,以及帮助建艇的前苏联专家出席了下水典礼。下水典礼前一天,我和水手长楚金忠被政委姬克敏指定担任典礼的潜艇升旗手,我俩又激动又兴奋,大清早起来把新的呢制服军装熨了又熨,皮鞋擦了又擦。帽徽、领章、肩章整了又整。

下午1点,新潜艇下水典礼开始,船台边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海军军乐团高奏军乐,我们接艇部队、建艇科研人员、造船工人们及主席台上的来宾们个个喜气洋洋。我和水手长穿着笔挺的新军装,戴着白手套,双手捧着人民解放军军旗,随着典礼司仪的口令,在咖啡,来到七舱,慰问抢修小组。我心中一热,感到了潜艇官兵同舟共济的情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



到公海去

潜艇部刚成立,有许多事情要办。但傅继泽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建立不久的3个潜艇支队的军事训练水平提高一步。

傅继泽对3个支队的现状作了分析。潜艇数量比一支队成立时增加了3倍,但是其中下水不久的新艇也增加了3倍;官兵比之一支队成立时也增加了3倍,其中大部分是新调来的官兵。艇新、人新,相对地说,数量增加了,而战斗力比之过去削弱了。傅继泽当然知道,这是任何部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是一种规律吧。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提高战斗力。从何处着手呢?傅继泽想起了在一支队时曾做出过的关于远航训练的决定,后来因紧急南下参战而没有实现。现在该是实施的时候了。于是,傅继泽初步考虑了一个方案,又与陈叔韩、张家瑞等参谋、业务长作了几次讨论,最后向海军首长作了汇报。

海军首长对潜艇部的方案很重视,当即指示:"潜艇部队的训练要逐步伸向公海。"

所谓公海,是指沿海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全部海域。它又称"国际海域"。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每一个国家,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都有权在公海上享受航行、飞越、捕鱼等自由,但必须遵守国际海洋法的有关规定,并应顾及其它国家的利益。1958年联合国主持签订的《公海公约》规定,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公海上空飞行自由。现在是到公海训练的时候了说干就干!傅继泽安排好了部里的日常工作,就带着参谋陈叔韩等人到青岛潜艇支队去了。

傅继泽向支队长胡代耕传达了海军首长的指示。胡代耕原是海军干部部任免处处长,后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指挥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了青岛潜艇支队。他听说要去远航,连声叫"好"。两人都认为,公海训练势在必行。在未来战争中,潜艇的任务是要开辟海上独立战场,配合海军其他兵种抗登陆,破坏敌海上交通线,保护我海上交通线的畅通。要达到这样的作战水平,就必须远离海岸到公海去进行远航训练。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两人又具体分析了到公海训练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官兵要求到公海训练的热情特别高;二是长波台建成后,对潜远海的通信已经解决;三是多数艇都反复进行了一、二、三基础科目训练,少数艇已是全训艇。不利条件有四个:一是缺少航海资料,现有的资料大都是外国的,既陈旧差错又多;二是潜艇备品不足,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方已拒绝出售备品,新备品又供不应求;三是远航食品不配套,艇员在海上吃不饱吃不好;四是公海情况复杂,缺乏公海斗争经验。

"不利条件虽然多于有利条件,但是公海远航训练的基本条件还是具备了。"傅继泽肯定地说。

"就是不利条件也可经过努力解决的。"胡代耕说。

"但是。我们毕竟是第一次去公海训练。"傅继泽说:"这次公海训练带有探航路、摸经验的性质。因此,参加的艇不宜太多,距离不宜太远,时间不宜太长。"

"我同意这个原则。"

于是,两人研究确定:3个支队各选一艘艇参加,条件还是"思想红、技术精、作风硬、身体好";距离300海里(约600公里)左右,时间不超过22昼夜。

"好吧,你马上向支队党委汇报,你们先抓紧训练,作好准备。我呢,回去就向海军、海司首长报告,一旦批准,立即通知你们。"傅继泽回到北京,很快提出了远航训练方案。

海军审查了方案,批示:"同意潜艇组织远航。"

但是,傅继泽心里仍然没有底。他翻来覆去思考,潜艇出去几百海里,要是有一点准备不周,出了事,那将是不堪设想的!为了安全起见,傅继泽请教苏联专家,专家只是纸上谈兵,所谈的使你摸不着头脑。于是,傅继泽决定派罗戎疆和张家瑞去一趟苏联,实际考察一下潜艇远航前的准备工作。海军首长批准了傅继泽的想法。可是报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得到的回答是目前"难以接待"。为什么目前"难以接待"?傅继泽明白了,当前中苏关系紧张,他们哪还愿意接待你去考察呢!傅继泽只有下决心独立自主地干了。他回忆了紧急南下参战的准备工作。对,用实战要求精心准备!

5月,傅继泽打电话给胡代耕:"海军首长已同意潜艇组织远航,你们先考虑一个训练科目和训练海区。"傅继泽又强调了一句。"要用实战要求来进行规划。"

胡代耕马上召集司令部开会,在青岛基地和海司潜艇部有关参谋人员协助下,提出了训练海区、阵地侦察训练的初步计划,并向青岛基地首长和傅继泽作了书面报告。

6月上旬,海军司令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正式下达了3艘潜艇在黄海某海域进行以侦察为课题的远离海岸训练计划。

6月中旬,海军在青岛召开了公海远航集训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3个支队的领导干部及参训的426艇、425。艇、424艇的领导;青岛基地司令部的有关人员和海军学院、海军潜校的有关教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傅继泽主持。胡代耕就训' 练海区情况、三艇活动阵地的划分以及训练中对敌、对外国商船和渔轮应采取的措施作了发言。傅继泽就远航训练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作了指示。青岛基地批准胡代耕率领425艇出海。

远航集训会议以后,海司潜艇部参谋陈叔韩和青岛基地司令部参谋张继业留下协助制订远航训练实施计划。

这里所指的张继业,就是3年前被判处1年徒刑和开除党籍的张继业。张继业出狱后,被分配到青岛基地司令部当参谋。这时,他还是一个"党外人士"。对这位"党外人士"所以还能呆在军队而且又是当作战训练参谋有着各种猜测:有的说他懂潜艇又熟悉参谋业务,这项工作离不开他;有的说他本来就不应该判刑和开除党籍,现在再不使用,就无理无情了。这些猜测究竟谁是谁非,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大家心里是明白的:现在中苏关系紧张,并且已经逐步公开化,再提张继业的"反苏错误",不仅没有意思,反而会涉嫌是"反对"组织对张继业的决定。而张继业呢,只要有了工作,特别是仍叫他干潜艇事业,就心满意足了。张继业不提那个"反苏"错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接受了教训。他被判刑和开除党籍以后,全党搞了"反右运动"。在那场运动中,不知又有多少人被打成右派,被关进监牢、开除党籍。与自己还能在青岛基地司令部当参谋,不是好得多吗?还提那个"反苏错误"干什么!

陈叔韩和张继业,过去就是老虎尾潜艇学习队的"同学",两人配合默契,协助有关人员很快制订出了远航训练实施计划。远航训练实施计划批准后,胡代耕根据傅继泽的指示,在青岛专门开了远航准备会议。这次会议以后,3个支队政治部都分别召开会议,制定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工作实施计划;3艘艇也都召开了党支部委员会和干部会,制定了贯彻执行远航训练计划的具体措施,各级业务部门的干部也深入各艇,具体指导,帮助做好出海前的准备工作。

傅继泽于7月初进入青岛基地远航训练指挥所。

 


第一次远航

 

7月5日,傅继泽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各艇起航!"

425、424、426三艇分别由驻地起航,向各自的阵地驶去......

425艇在自己的阵地航行着。

深夜12点,随艇出海的胡代耕回到艇长室休息,刚刚入睡,突然被人推醒。

"支队长,有情况,张艇长请你去一下。"

胡代耕一跃而起,来到指挥舱,只见艇长张守群和政委张海云正在那里等候。

"水面上发现有渔船在作业,我艇在潜望镜深度航行,听到一种'吱吱'声。"副艇长报告说。

胡代耕侧耳倾听,果然听到"吱吱"声,好像是什么东西与艇体发生磨擦后发出的声音。

"航速有没有发现异常情况?"胡代耕问。"没有。"航海长报告说。

"电机呢?"胡代耕又问。

"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电机长报告说。"推进器呢?"胡代耕再问。

"情况正常。"舵信班长报告说。

一切都正常,哪来的"吱吱"声?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很快取得一致看法:很有可能是渔网挂住潜艇的什么地方了。

"加速,把渔网冲破。"张守群提议说。

"慢从断断续续的响声来分析,这种渔网可能是一层又一层的,渔网已被冲破了如果加速,渔网有可能缠住推进器。"胡代耕摇头说。

大家屏气又倾听了片刻。

"那就按原航向、原航速前进。"张守群说。

"可以。"胡代耕虽然点头同意,但心里并不踏实,强调说:"要密切注意情况变化。"

大约航行了2小时,"吱吱"声慢慢消失。艇员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渔老板,对不起了,请回去补网吧!"胡代耕笑着说。艇员们也"哄"地笑了起来。

规定的收发报时间到了。425艇上浮到通气管航行,向岸上指挥所发出了第一份电报:"一切正常!"

426艇到达潜水点,立即"速潜",朝着预定阵地驶去。

艇长刘自思,经过几天的忙碌,疲劳极了。政委陆兵舰和副长孙荣达见他那疲劳的样子,劝他说,现在开始正常航行,抓紧时间去休息一下吧。可是,刘自思躺在铺上,怎么也睡不着,又在那里"自思"起来:航行会遇到什么情况?能否完成这次训练任务?不知不觉,他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突然,警报声把刘自思惊醒,他习惯地奔向指挥舱。"有什么情况?"刘自思问。

"发现有一艘潜艇向我艇发射回音信号!"声纳兵报告说。

刘自思一听就明白,426艇已被一艘不明国籍的外国潜艇盯上了。因为在这个海域没有我们自己的潜艇活动。

声纳班长紧张地记录着那艘不明国籍的潜艇的回音信号。刘自思接过指挥,立即采取了深潜规避运动。

刘自思、陆兵舰、孙荣达三人马上分析研究对方回音情况。他们认为,从海区阵位和水深看。这里最适合潜艇封锁我港口航道。大家顿时警觉起来,决心要查明它,赶走它。入夜,426艇把情况报告了指挥所。指挥所指示"继续向预定阵地搜索前进"。

在以后的几天里,只要426艇一启动内燃机,不明国籍的潜艇就用回音信号敲击。每到这时,刘自思就提高部署等级.采取规避行动,清查回音信号。

426艇在速潜中不断地变化着。突然,刘自思感到潜艇潜到25米以下时,速度慢了起来。他采取了措旌,潜艇仍快不起来。是不是机电部门的哪个地方发生了问题?随艇出海的海司潜艇部的机电业务长张家瑞,同机电长韩文运一起检查了一遍。机器没有问题。他们又测量海水温度和比重,终于发现都有变化。是不是潜艇进入液体水层了。刘自思马七做慢速潜水试验.当潜艇潜到20至25米时,艇就再也下不去了。他又命令多注进2吨海水,潜艇竟然稳稳地"坐"在上面不动了。刘自思与尺家一商量。都认为426艇正航行在液体水层之中。

液体水层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的辐射造成海水潞&度比重的差异而引起的。液体水层对潜艇活动很有用处,这如同陆军在陆地一利用有利地形一样,潜艇可以利用液体水层这个"地形"关掉机器,静悄悄地飘浮在液体水层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一连数天的规避、搜索都没有结果。由于一级部署过长,艇员休息不好,出现了一些焦急情况。就在这时,接到指挥所通报,说是"有3艘外国潜艇在我沿海活动,具体动向不明"。根据这一情况,艇党支部立即召开支委会。支委会认为,外国潜艇在我领海线附近活动,气焰果然嚣张,但是没有估计到我们是潜艇,误认为我们是水面舰艇。所以外国潜艇坐在液体水层上,凭着自己的优势,对有噪音的舰艇发出回音信号。支委会分析后,决定继续采取隐蔽对暴露,积极查清外国潜艇噪音,把外国潜艇撵出去。刘自思指挥潜艇深水潜坐在外国艇可能经过的航道上,关闭了除电罗经以外的所有能发出噪音的机器。准备好了一切能发现外国潜艇的手段;即使潜艇必须浮起与指挥所联络时,也不使用主机,而是向主水柜注气排水控制浮力垂直浮起。

426艇就这样等待着。几小时过去了,几十个小时过去了。舱内温度不断升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不断增加。艇员们个个汗流浃背,呼吸也越来越急促。但是,全艇艇员精神抖擞,严守岗位。就这样,426艇以跳跃式的点坐,搜索了3个昼夜。7月i0日19时,外国潜艇终于耐不住了。

"听,内燃机噪音!"张家瑞第一个报告。"噪音!"声纳兵第二个报告。

外国潜艇的噪音慢慢消失。

艇员们那一直严肃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426艇立即向指挥所报告:外国潜艇消失,我艇平安无事!

岸上远航训练指挥所。

参谋陈叔韩从译电员手中接过电报,扫了一眼,马上交给了傅继泽。傅继泽看完426艇发来的"一切平安"的电报,问:"424艇来报没有?"

"我去查一查。"陈叔韩马上走了出去。

指挥所与各艇之间,每天规定了联络时间。

424艇为什么还没有来电报?傅继泽有点急了。是忘掉了联络时间?还是......不会......?傅继泽越想越急。

"424没有来报。"陈叔韩回来报告说。

傅继泽不安了,一边查看海图,一边下达命令。"陈参谋,发个报,叫他们马上报告情况!"

几小时以后,终于收到了424艇的报告:"一帆风顺!"指挥所又恢复了平静。

可是没有平静多久,指挥所的空气又骤然紧张起来。

这天,傅继泽刚进指挥所,陈叔韩拿着电报急匆匆向他走来。"傅部长,有情况!"

傅继泽接过电报。电报通报说:美国"中途岛"号航空母舰编队正由台湾向南朝鲜开去。傅继泽来到海图边观察着,测量着。美国这支航母编队正好要经过我潜艇阵地附近海域。傅继泽当即向3艇发出了"提高警惕,注意侦察"的命令。

电报发出后,傅继泽和参谋人员都紧张地等待着回音。

几小时后,425艇发来电报,汇报了侦察美国航母编队的大体经过:425艇接到指挥所通报后,即以临战姿态做好作战准备。大家严阵以待。潜望镜、雷达、声纳,密切注视着海面、天空、水下的动静。美国航母在425艇的严密监视下向南朝鲜方向消失。没有看到美国航母有任何反应。由此可以断定美国航母没有发现425艇。

傅继泽看完电报,心里很高兴,马上叫陈叔韩向425艇发出了"按原计划行动"的电报。

"看来,美国航母的设备虽然比较先进,但要发现我潜艇,也不是那么容易。"

参谋们听了傅继泽的这番评论,也都高兴地点头赞同。

但是,傅继泽和参谋们没有高兴多久,又一件令人焦急的事情到来了。

7月16日,也就是3艇远航训练的第12天,气象台发来了台风紧急警报。傅继泽把陈叔韩叫到海图前,查阅台风经过路线。不好!台风中心将经过3艇活动区的边缘,风力达级。

"陈参谋,立即向3艇发报。"傅继泽命令:"告诉他们,思想上要做好最坏的准备;行动上要做最好的打算。一定要确保安全!"

424艇接到指挥所电报以后,马上投入"防台"。

台风对潜艇究竟有多大影响,谁的心中都没有底。但张鼎铭知道台风会吃人,会乔簿舰队。这是他在海校的教科书上餐甄道的。于是,张鼎铭决定依靠党的组织力量抓好"防台"工作。依靠党的组织力量,这是张鼎铭在陆军时期做政治: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是一个老办法。但是,这条基本经验、这个老办糕;却遇到了新问题。艇靠码头。艇员都住在营房内,党的组织力壁容易发挥。可是艇出海了.原来的党组织就被"拆散"了。比如,一个党小组的几名党员,到了艇上,都分散到了各个舱室;而艇在航行中。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艇员是允许由这个舱室随便走到另一个舱室的。这就难以开展党小组活动。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出海以后,也都分散在各个舱室轮流值更,要集中开一次支会委也不容易。但是,张鼎铭决心发扬这"老一套"。远航前,张鼎铭对这熙新情况认真作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几条措施。到了海上,为活动方便,以舱室为单位成立临时党小组;为便于指挥,则临时指定舱室长担任党小组长。为了减少会议而又不削弱党支部的集体领导,规定只有解决重大问题时才能召开支会委。这种改变和规定究竟怎样?在台风来临之前,正是检验的机会。张鼎铭立即主持召开紧急支委会。艇长王世昌就防台工作作了发言。张鼎铭讲了防台的重要性以及支委的分工,还就共产党员如何起到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各位委员也都根据各自的职责谈了防台的应急措麓。

会议内容一传达,各舱室党小组立即活动起来。他们拿出本舱室的防台预案,重新检查,该修改的修改,该补充的补充。然后每个艇员进行自查、互查,使之更加完善。

这些:二作刚做好,又接到指挥部发来的电报。"浮出水面,抗击台风。"

艇长王世昌看电报内容就明白,这里海区水浅,要求各艇在水面机动"防台"。

424艇开始潜望镜深度航行。王世昌升起潜望镜观察,海空已是乌云滚滚,海面涌浪滔滔。风力还在增大,海浪还在升高,潜艇很难在潜望镜深度航行。王世昌令潜艇浮出水面。潜艇一会儿被托上浪尖,转眼间又被摔进浪谷。大海张开血盆大口,似乎要吞下424艇。王世昌临危不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仔细地琢磨着风浪的暴躁性格,果断地指挥潜艇在台风的"血盆大口"边穿行。

舰桥上惊心动魄,舱室内也是一片战斗气氛。张鼎铭不时地在广播里呼喊:"共产党员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放下话筒,又挨个来到舱室。他成了一名"战地"鼓动员,又成了一名"随军记者"。他发现一舱加固工作做得好,马上进行表扬,并写成稿子刊登在油印的《战斗快报》上;又发现主机舱"防台"措施做得细致,他当场宣布嘉奖,又把他们的事迹刊登在《战斗快报》上。《战斗快报》是张鼎铭的一大创造,它成了党支部的"喉舌",成了艇员的"朋友"。

舰桥上的王世昌虽然看不到舱室的活动,但是他能从指挥中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他去同台风拼搏。

王世昌是个胆大心细的人,又是一个有点"文艺细胞"的人。他对面临的一切,都细心地观察着,琢磨着,用心下达着每一个口令,指挥潜艇击败一个又一个狂风巨浪。也许正是这种经历积累多了,逐渐形成了一种创作冲动。几十年后,王世昌成为了一名兼职的将军作家。

426艇按照指挥所命令,浮出了水面。

海上的狂风巨浪,大有吞没潜艇之势。潜艇仿佛失去了控制,任凭涌浪摆弄,忽上忽下,摇晃震动。海水大量涌向舰桥,刘自思和值更官都成了"落汤鸡"。为防止海水涌入指挥舱,刘自思命令关闭升降盖,用绳子把自己捆绑在磁罗经上。风力在增大,涌浪在增大。整个艇身埋入浪中,无线电天线也被涌浪吞没,与指挥所的联系突然中断,航海长陆发章和无线电班长李建文来不及向艇长"请示报告",猛地打开升降盖,肩并肩地靠在一起,用身体围住天线,挡住巨浪。一个巨浪从他俩头上席卷而过。他俩犹如铁塔一样纹丝不动。就在这个时刻,从报房传出急促的电键声。"好样的!"刘自思会意地向他俩点点头,举起了大拇指。刘自思发现他俩的脸颊成了紫色,关切地说:"快下去,把湿衣服脱下来,去舱里暖一下!"可是他俩摇摇头,笑笑,又打开升降盖,奔向各自的岗位。

425艇接到指挥所通报以后,也上浮到海面航行。

海上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天空还是太阳高照,转眼间竟是乌云密布。台风呼啸而来,恶浪追逐海面。航海长报告说,风力10级,浪高10米。潜艇像暴烈的野马,"乱蹦乱跳"不停,"蹦"得人心高悬,"跳"得人心惊胆战。许多人在议论:要是艇翻了怎么办?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有2艘潜艇,在这一海区遭到台风袭击而沉没。

为了稳定艇员情绪,增强战胜台风信心,胡代耕鼓舞大家说:425艇是我国"转让制造"的首制艇,性能是好的,能在大风大浪中航行,只要指挥操纵不失误,就一定能战胜这场台风。

台风还在增强,巨浪掀得更高。

这时,艇长张守群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朵浪花":现在海面风浪这么大,潜艇吨位小,抗风能力弱,在水面航行这么艰难,不如潜到水下去也许会好一些。台风再狂,总不会刮到水下去;巨浪再高,也不能把海底翻上来。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自己并没有实际经验。没有经验为什么不试一试!

此刻,支队长胡代耕也在想:过去,我们只有水面舰艇抗台风的经验,现在是潜艇,为什么不可以到水下去抗台风呢?

两人不谋而合。

胡代耕和张守群把"深潜避风"的想法向指挥所作了报告。指挥所没有回音。张守群在胡代耕的支持下,指挥潜艇潜入水下。425艇向深海渐渐驶去。他们意外地发现:潜艇下潜到潜望镜深度航行(10米至15米),艇体摇摆到150-25。;下潜到25米深度航行,潜艇摇摆度降到5;下潜到50米深度航行,艇员竟然感觉不到摇摆,犹如游艇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北京昆明湖上。

胡代耕和张守群惊喜万分,艇员们也都手舞足蹈起来。

此刻,却愁坏了岸上指挥所的人。

424、426两艇不断报来情况,唯独不见425艇报告。

每到规定联络时间,指挥所的人员都在等待着。几个小时过去了,十几个小时过去了,始终得不到425艇的信息。

这可把傅继泽急坏了!他的头发一下子白了不少!"陈参谋,通知426艇,马上去把425艇找回来!"电报是发出去了,426艇也去找了,但是大海滔滔何处寻?

"陈参谋,通知航空兵,立即派飞机去侦察!"

飞机还没有返航就来了报告:"没有发现425艇!""陈参谋,通知水面舰艇出海搜索!"

水面舰艇在425艇阵地也没有发现任何痕迹!

就在四处寻找425艇的时候,长波台又发生了故障!傅继泽只能"望洋兴叹"了!

此时此刻,谁也无法描述傅继泽苦受煎熬的心态!此时此刻,谁也无法数清傅继泽白了多少头发!谢天谢地,台风慢慢过去,425艇终于发来了电报。

"平安无事!"

傅继泽立即弄清了425艇"失踪"之谜:425艇发出"深潜避风"的电报以后,就潜入深海,而指挥所也不知什么原因,恰恰没有收到那份重要电报,于是就出现了失去联络的紧张情况!指挥所又恢复了平静的气氛......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扫码添加“战友之家”编辑微信号。


致 · 战 · 友
梦想启航,青春无悔
献给潜艇兵战友
我们当过潜艇兵
驭鲸蹈海,不负韶华


苦乐潜艇兵


大海深处潜艇兵

潜艇兵的喊酒

赞:潜艇兵之战友情

从潜艇走出去的将军回忆远航经历-252突破岛链纪实

那年今日我们去远航....

“一道道口令犹在耳边,转眼韶华不再” —— 一位老兵的潜艇梦

走上潜艇349

中国海军潜艇兵——吃穿住行的战斗生活

潜艇兵的生活,你所不知道的都在这里

潜艇上生活到底有多难熬?一般人不超过三天就哀求上岸

一封远航遗书

西沙海战中的潜艇兵


战士第二故乡



西沪港老潜艇照片回顾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魂系梦牵大榭岛


视频






重温潜艇梦--追忆军旅岁月,寻找青春足迹

雷达兵央视念家书,观众无不落泪

我艇离开一区码头,航向航速不定!—— 这样的场景你记忆犹新吗?



军歌嘹亮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军歌唱响在每位海军潜艇兵刻骨铭心的时刻!

这首歌献给曾经是共和国的军人

艇长的秒表,你知道多少?东部战区海军MV告诉你




其他




挂光荣牌的三轮车的故事

我在朝鲜看到的

沉默的海魂——新中国海军第一起潜艇沉没始末

是的!我要去象山了!

委屈的传奇将军 - 迟到的最高荣誉

海军核潜艇部队的诞生及发展

海军公开大批核潜艇部队珍贵照片

中国海军首支潜艇部队超燃宣传片

人民海军向前进

我们潜校的历史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