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2-24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第三章  走进军港

海军新兵专列在山海关车站停留两个多小时,才解决了上千人的吃饭和排泄问题。
一阵长长的开车铃响过之后,站台上终于恢复平静。火车继续前行,车厢里面议论纷纷,话题的焦点是这列火车的目的地。一些地理知识丰富的新兵已经意识到,火车马上就进关了,这些人要去的地方肯定不是大连,要是去大连就会在沈阳拐弯向南,而不会走山海关继续向西。进了关,那些军港依次是烟台、青岛、上海、舟山、湛江、海南……一说到海南,大家立刻惊呼:我的天!那不是到天涯海角去了么?
李正文注意到,程连长和杨排长还有高班长围坐在火炉旁,正小声议论着什么。忽然,程连长站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你们一定非常关心此次列车的终点站是哪里,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了。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是――”程连长故意顿了一下,过了好几秒钟才说,“――青岛!”
车厢里顿时“哇”声一片。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部,与丹东的直线距离比较近,只是大家谁也没去过。
“我们什么时候能到啊?”李正文问。
“今天晚上就可以到。”
新兵们围着班长排长问这问那,对未来的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
从接兵干部和老兵那里了解到,他们要去的是潜艇支队,隶属于北海舰队。
一说到潜艇,大家的热情就更高了,各种问题让老兵们应接不暇。
潜艇是什么样子的?
潜艇为什么能潜到水底下去啊?
老兵们耐心地解释说:“别着急,等到了地方,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新兵专列一路上走走停停,因为不让下车,大家也懒得关心到了什么地方,心思早就飞到青岛去了。
晚上八点来钟,列车开进一个车站,车厢大门打开了,程连长让大家带好自己的东西下车。一种潮湿的带有海腥味的空气迎面扑来,一种直接的感觉就是,大海近在咫尺。
李正文发现这个车站灯光很暗,也没有那种上下旅客的站台,这就是青岛车站?不像啊!
下车一看,整个列车就剩下两节车厢了。原来的十几节车厢在白天的走走停停当中被一节节甩掉了。后来得知,这里不是青岛客运火车站,是大港货运火车站。
新兵们背着行李,简单整了一下队,在老兵带领下,跨过铁路,步行十来分钟,来到一个码头,队列沿着长长的舷梯,走上一座不太大的浮码头。一艘小艇停在浮码头边上,发动机发出“突突突”的响声,空气中飘浮着淡淡的柴油烟味。
新兵们在老兵的保护下,一个个跳上小艇,等人上齐了,驾驶台上吹响两声哨子,前后甲板负责带缆的水兵便收回缆绳,小艇离开码头,向对岸驶去。有人问老兵:现在乘坐的是什么艇?老兵回答:交通艇。
李正文注意到,交通艇在开进的途中,左边的码头上停靠的是地方货轮,右边的码头上停靠的是军舰。他问老兵:这是什么军舰?老兵回答:驱逐舰。
原来,青岛港是一个军民合用港口,一、二、四、六、七、八号码头归地方,三、五号码头归海军,三号码头是驱逐舰支队,五号码头是潜艇支队。
交通艇浮码头位于二、三号码头之间,主要用于为潜艇支队的人员跑交通。五号码头是一个半岛,步行需要40分钟,而乘坐交通艇,五六分钟就可到达。
港口的夜色很美,灯光倒映在水中,波光灯影,交映生辉。
李正文和其他新兵一样,东看看,西看看,新鲜物太多,看什么都好看。很多光景还没看明白,小艇已经靠上了潜艇支队的交通艇浮码头。
灯影里,隐隐约约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圆鼓隆咚的大家伙趴在浮码头边上,不用说,那就是潜艇了。因为光线太暗,看不太清楚。这边厢,高班长催促大家集合站队,并呵斥道:“看什么看?有你们看够的那一天!”
李正文想想也是,又不是过了今天没有明天,明天白天再看吧!于是很坦然地随着队伍走向艇员宿舍。
从码头到宿舍距离不太远,也就几百米的距离吧。队列来到宿舍前,先期到达的北京籍与河南籍的新兵站在大门口,敲锣打鼓欢迎大家。大门两侧有两块黑板,上面写着欢迎口号:热列欢迎新战友!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丹东籍的110名新兵为新兵一连,北京籍与河南籍的新兵合编为新兵二连,同住一个单元,一连在楼下,二连在楼上。
潜艇宿舍是老式建筑,每栋楼只有上下两层,两个单元,可以住四条艇的艇员。水面舰艇除了快艇和高速炮艇官兵住在陆地上,护卫舰、扫雷舰、驱逐舰、登陆舰等舰艇的舰员都是住在舰上的,潜艇因为艇上空间狭窄,居住条件差,只要是靠码头,艇员都住在陆地上。
宿舍一进门是一个10多平方米的大厅,四周有若干个门,依次是艇部、俱乐部、储藏室、部门长办公室、厕所、大寝室。
艇长、政委、副长、副政委住在艇部,部门长以下人员全部住在大寝室里。这种建筑格局是在50年代潜艇部队刚组建时根据苏联海军潜艇部队的样式设计建造的。当时03型潜艇的编制是53人,就是超编,每个艇的人员一般不超过70人,而新兵连有100多号人,大寝室住不下,就把俱乐部和部门长办公室也安了床。新兵连一共10个班,李正文和叶嘉栋被安排在8班,8班和9班住俱乐部,10班住部门长办公室。
宿舍里面全部是上下铺,程连长特别交代杨成儒,要给李正文安排在下铺。这是因为,程连长带人家访的时候,李正文的母亲说,李正文睡觉不老实,怕他从上铺掉下来。杨成儒把李正文安排在李显武的旁边,叶嘉栋则主动要求睡在李正文的上铺。
分配完床铺,也就到了就寝的时间,值星排长杨成儒告诉内务更:开始洗漱,准备就寝。内务更吹响了准备就寝的哨子。杨成儒催促道:“抓紧时间,动作快一点,每人三分钟!”100多号人,在一个狭小的卫生间里洗漱,就像打仗一样。乘坐了30多个小时的闷罐列车,每个鼻孔里都是黑的,脖子和脸就更不用说了,3分钟根本不可能洗干净,只能马马虎虎对付一下。
在熄灯号吹响之前,大家已经躺倒了床上。
李正文并不急于上床,他把背包带盘好,放在枕头下面,宽带放在左侧,细带放在右侧;把胶鞋整齐地放在床下;把袜子叠好放在脚的方向的床单下面。这些都是离开家时爸爸教给他的,这样便于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穿袜穿鞋打背包。
一路颠簸,大家都太累了。刚熄灯不一会儿,宿舍里的鼾声和呼噜声便此起彼伏。忽然,宿舍里响起一阵急促的哨音,接着是值星排长的喊声:“战斗警报!紧急集合!战斗警报!紧急集合!”
顿时,响起一片杂乱无章的响声,有床铺的吱呀声,有脸盆的撞击声,有低声的叫骂声:“妈的!我的鞋呢?”
“不准说话!”有人喝道。
有人打开电灯。
“不准开灯!”当即有人把灯关了。
程连长拿着手电筒站在宿舍门前,一条黑影徒手跑到他的跟前,他用手电筒一照,是王兴国,问道:“你的背包呢?”
王兴国愣了一下,马上转身跑回宿舍,与跑出来的人撞在一起,最后他只好靠在墙边,侧着身子跑进去打背包。等他打好背包跑出来,已经是最后一名。倒数第二名是叶嘉栋,他的鞋子不知被谁踢到了床地下,不让开灯,找不着鞋,最后只好钻到床底下去摸。
最先跑出去的几个人和最后跑出去的几个人都被程连长用手电筒上下检查了一番。最先跑出去的几个人当中,有的背包没打好,有的只穿了鞋没穿袜子。
队伍集合完毕,程连长讲话:“同志们!美帝国主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对我发动侵略战争,我们必须要提高革命警惕,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以后,就是晚上睡觉也要睁着一只眼睛!”
程连长讲话完毕,值星排长杨成儒带领大家背着背包开始跑步,绕着码头跑了一圈。码头不大,跑一圈也就十多分钟。但是在跑步过程中,很多人的背包因为捆得不结实,散开了。回到宿舍门前,程连长认真检查了每个人的背包,最后进行讲评:“今天晚上的紧急集合,动作最快的前五个人当中,一个没带背包,一个没穿袜子,两个背包在跑步当中散开了,只有李正文同志穿戴整齐、背包捆得紧,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因为是第一次跑警报,做不好的同志就不批评了,希望大家回去认真总结。解散!”
回到宿舍,大家打开背包准备睡觉,李显武对李正文说:“你小子,行啊!”
李正文得意地笑笑,没说什么。
叶嘉栋对李正文说:“是不是你把我的鞋踢到床底下去的?”
李正文看他一眼:“我怎么会踢你的鞋?”
“那它怎么跑到床底下去了?”
“它怎么跑的,我怎么知道?”
“哼,就你那点小九九。”
“叶嘉栋,你什么意思?你是说我故意把你的鞋踢到床底下去了?”
“我没那么说。”
“你就是那个意思!”
高大亮吼了一嗓子:“吵什么吵?睡觉!”
李正文和叶嘉栋都不吭声了。
因为和叶嘉栋拌了几句嘴,李正文躺下以后很久没能入睡,刚刚有了一点睡意,这时他身边的李显武鼾声骤起,就像在他的耳边滚雷,让他一下又清醒了许多。他捅了李显武一下,李显武哼了一声,吧哒几下嘴,接着呼噜。捅了几次,都不见成效,他心声一计,悄悄下床,跑到李显武一侧床边,拿起一只袜子,轻轻放到李显武的脸上,盖住了鼻子和嘴,呼噜声顿时低了许多。
李正文蹑手蹑脚回到床上,脸上露出一丝坏笑,并在坏笑中渐渐进入梦乡。
李正文习惯做梦,只要一睡着,就会有梦,大部分梦是记不住的,只有很少的梦醒来后还能够记住。军营第一梦,他梦见姥姥系着围裙,手里拿根烧火棍,站在他家屋后的山岗上眺望远方,姥姥的白发在寒风中拂动,身边蹲着那只名为“虎子”的狼青色大狗……这是姥姥几天前送他离家时的情景,当时他哭了,这是他第一次远离姥姥姥爷,远离父母,远离家乡……
仿佛只睡了一小会儿,外面起床的号声就响了。接着内务更的哨子也响了,大家纷纷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上厕所,准备出操。
这时李显武骂起来:“他妈的,谁把臭袜子放在我脸上了?”
睡在他上铺的王兴国说:“我说怎么呼噜声小了,原来是臭袜子起的作用!”
叶嘉栋:“你没尝尝什么味道?”
李显武:“你别说,还真尝了尝!我梦见在吃一块咸鱼,怎么也嚼不烂,一着急,醒了,用手拽出来一看,原来是臭袜子!”
顿时传来一阵笑声。
“妈的,到底是谁干的?”
李正文一边叠被子,一边忍不住哧哧地笑。
李显武指着他问:“是不是你干的?”
李正文说:“我知道是谁干的,但是我不能告诉你。”
“你告不告诉我?”李显武上前抓他,他连忙抽身跑开了。
李正文跑到外面,正好值星排长喊“集合”,李正文站进队列,李显武紧跟着站在他的后面。李显武个子高,本来应该站在前面,他是故意站在李正文后面的。
早操是跑步,李显武在后面踢李正文的脚,踩他的鞋跟,李正文喊“报告”,值星排长命令“出列”,李正文趁机出列,提上鞋,站到队尾去了。
队伍跑上码头边的马路,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呼声,一是大家终于看到了潜艇的真面目,二是大家发现,海水就要漫到陆地上来了。
值星排长宣布“解散”,大家自由活动10分钟。实际上是给大家一个观看潜艇的机会。
码头上一共有三个潜艇浮码头,每个浮码头的两侧都停靠着潜艇。潜艇的模样非常像鲸鱼,潜艇的舰桥就像是鲸鱼的背鳍,只是比鲸鱼的背鳍大一些,粗一些。它们像是奔波了一夜,跑累了,此刻静静地卧在那里休息,海水潮汐冲击码头发出的声音,就像是鲸鱼重重的喘息。
听班长介绍,这些潜艇都是根据苏联某型潜艇图纸仿造的03型潜艇,虽然型号相同,潜艇的外型并不相同,有两艘潜艇的舰桥上还有高射机枪,其中一艘潜艇的舷号也与别的潜艇排序不一样,别的潜艇都是“1”打头,如:117121124125127等,那艘潜艇的舷号是“56110”。
李正文问班长:“那个潜艇的号码怎么数字那么多?”
高大亮说:“那是毛主席视察过的潜艇。那个舷号有纪念意义。”
原来,早在50年代,中国开始仿造苏联潜艇,1956110日,毛主席视察上海江南造船厂,当时第一条03型潜艇正在船台上建造,毛主席看见了,就登上潜艇看了看,当时也没太把当回事。这条潜艇的舷号是115,出厂后使用这个舷号将近10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不断升温,不知什么人从什么地方翻出来了这段历史,海军党委向中央军委打报告,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为了鼓舞海军官兵建设海军的“革命热情”,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潜艇的“伟大实践”,申请批准115潜艇舷号更改为56110。中央军委很快批复,同意了海军党委的申请。
新兵们听说了这段历史,都为那些在56-110潜艇上工作的官兵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暗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分配到这艘潜艇上去。
李正文走到码头边上看了看,海水离地面还差一米多就要漫到陆地上来了。他还清楚地记得,昨天晚上下交通艇的时候,浮码头的位置很低,码头和浮码头之间的舷梯坡度很大,现在,浮码头和码头几乎一般高了。早上无风,海面非常平静,整个港湾就像一大盆发酵的蓝面,中间是鼓起来的,似乎比“盆边”还要高。
“海水会不会漫上来呀?”李正文问。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的。你想啊,海水上涨一米,那得有多少水啊!”高大亮说。
“要是‘二般’呢?”叶嘉栋问,“比如说刮台风。”
“这样的满潮一年没有几次,刮台风好像都不在这个季节。”高大亮说,“不过,真要是刮台风,即便不是满潮,也会把小船刮到岸上来的。”
第一次出早操,让新兵们大开眼界。早操结束,回宿舍洗漱,然后排队去饭堂吃早饭。潜艇部队的食堂也是按照苏联海军的样式建造的,就连吃饭的桌子和凳子都是“苏式”的。桌子很长,一侧能坐10人。桌面的木板很厚,足有两寸厚,非常笨重,要想搬动它,必须要4个人以上。桌子两边的长条凳子也很笨,两个人抬都很费力。一个食堂可以容纳6条艇的人员――也就是400人同时就餐。两个新兵连共200多人,占据了一个食堂的半壁江山。潜艇兵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2元,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飞行员。潜艇出海时每人每天2.3元,和飞行员伙食标准相同。新兵连的伙食标准和陆勤相同,每人每天0.45元。虽然比潜灶低很多,但是对于这些大部分是从农村出来的新兵来说,伙食已经很好了,起码可以吃饱肚子。
早餐是稀饭、馒头、咸菜。很多新兵怕馒头不够吃,一进食堂就像打冲锋,拿起筷子,穿糖葫芦一样,一根筷子能穿4个馒头,一笸箩馒头,等到后面的人挤上来,笸箩已经空了。第二笸箩馒头端出来,早有无数根筷子伸过去,剑一样将馒头们刺得遍体鳞伤。
程连长站在边上看到这种景象,不由得直皱眉头,当即决定,以后吃饭前,要把馒头分发到各个桌子上去,免得再出现哄抢现象。
食堂那边的艇员吃饭鸦雀无声,新兵连这边像市场一样闹哄哄的,程连长大声说:“宣布一条纪律:吃饭不准说话!”
宣布过纪律,说话的声音是没有了,但稀哩呼噜喝粥的声音此起彼伏,颇有一些“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程连长不由得再次皱眉头。
上午,先是“天天读”,之后是政治学习和“端正入伍动机教育”。
端正入伍动机教育分几个步骤进行:全连动员、学习文件、班为单位座谈、个人谈学习体会、班为单位总结、全连总结。这项教育要进行一周。在此期间,还要穿插进行队列操训练和三大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学习。新兵训练时间为一个月。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全连动员结束,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中午是两菜一汤,菜是一荤一素,主食是二米饭(由小米和大米做成的干饭)。菜是摆在桌子上的,饭是装在几个大铝桶里的。新兵们又出现抢饭现象。程连长看了,无奈地摇头。简直就像是一群饿狼在抢夺食物。有的人把帽子都挤掉到饭桶里了。
汤桶跟前也不安静,有的人将长把勺子伸到底部,想捞点稠的东西上来,勺子提得快了,稠的东西捞不上来,勺子提得慢了,后面的人就会着急。有的等不及了,就会骂骂咧咧的,而且骂得很难听。
程连长气愤地吼道:“不准说话!”
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程连长也不吃饭,背着手在长条桌之间的过道上走来走去。
中午饭后休息一小时,大部分人开始写信。
寄信人地址写在黑板上:山东青岛37032部队新兵一连。
新兵连宿舍没有桌子,甚至连床头柜也没有,大家只能趴在床上写信。有的睡在上铺的人站在高凳上,趴在床上写,比较舒服,但是高凳没有那么多,那仅有的几个凳子就被大家争来抢去。
班长向大家宣布,义务兵寄信不用贴邮票,收发室会统一盖上一个三角形的免费邮戳,这一下,大家写信的热情就更高了。一个中午,就制造出上百封信,平均每人写一封,加起来就是一百多封。有的人还不止一封。李正文就写了两封,一封是写给家里的,一封是写给浦丹梅的。家信写得比较长,详细讲述了离开家之后这一路上的见闻和来到部队的情况。给浦丹梅的信比较简单,就是告诉她,他和叶嘉栋到部队了,这里一切很好,请她转告其他同学,并代问大家好,因为时间紧张,就不给他们写信了。
午休结束,下午继续政治学习,以班为单位座谈讨论,题目是:为什么来当兵?
“端正入伍动机”是新兵入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个新兵到部队来,都揣着自己的小算盘,特别是那些下乡知识青年,年纪比较大,最大的已经23岁,经历的事情比较多,人生观基本形成,与李正文他们这些“学生兵”相比,要更为“实际”一些。他们大多是为了入党,为了提干,为了以后复员回家能回城,然后找一个好工作,等等等等。当兵是他们“鲤鱼跳龙门”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李正文这样的本身就是非农业户口的部队干部子弟来说,几乎不存在将来的去向和就业问题,思想比较简单,当兵是纯粹的尽义务。
8班讨论时,王兴国第一个发言。他拿出一本《毛主席语录》,翻到某一页,振振有词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我来当兵,动机就是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我的发言完了。”
李显武在鼻子里“哧”了一声,显然是对王兴国的发言嗤之以鼻。
高大亮说:“王兴国同志的发言很好,就是短了点,应该讲讲原来的想法,通过学习,有什么提高。”
“班长,我原来的想法就是当陆军,到珍宝岛前线去,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分子决一死战,现在我当上了海军,当上了潜艇兵,就要开着潜艇到苏联去,和社会帝国主义分子决一死战!
“很好。不过,我们的潜艇不能到苏联去,那是侵犯别国领海,上级也不会派我们去。我们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海疆,打击一切敢于来犯之敌!”
李显武举手发言:“我不会说大话、空话、套话,就会说实话……”
王兴国不高兴了:“李显武,你什么意思?”
高大亮用手势制止王兴国,示意李显武继续说。
“我来当兵,是为了我对象……”
李显武话音未落,便引起一片“轰”的笑声。
“你们别笑,不是端正入伍动机么?我正在端正呢!”李显武接着说,“我在家有个对象,原来是我们青年点儿的,我挺喜欢她,可她一开始并不喜欢我,她嫌我人长得鲁,睡觉还打呼噜……”
又引来一片笑声。
“她怎么知道你睡觉打呼噜?”王兴国不怀好意地问。
“你们又想歪了!你们思想意识有问题!”李显武说,“我们青年点男女宿舍中间有个隔墙,用高粱秸间壁的,不隔音,女声那边听见呼噜响,早起一问,不就知道啦?”
“你接着说,接着说。”高大亮说。
“后来有两个当地的小流氓欺负她,想占她便宜,叫我给教训了一顿。她见我能保护她,就跟我好了。”
“英雄救美女故事的现代版!”叶嘉栋附和道。
“对,就是这个意思!”李显武说,“我当兵,就是要当英雄,好让她更加爱我。我的发言完了。”
“完了?”高大亮问。
“完了。”李显武说。
“就这么完了,思想境界不够高。通过学习,你没有提高?”高大亮启发道。
“哦,有,有!”李显武恍然大悟,“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革命军人,不是为个人当兵,是为祖国当兵,为人民当兵,我要当祖国的英雄,人民的英雄。她也是人民的一员,大家都爱我,她自然更爱我。”
“很好!李显武同志的发言很好,联系个人实际,谈学习体会,要比空对空效果更好。”
接下来,其他人接着发言,因为李正文和叶嘉栋的年纪最小,缺乏那种在年长的大哥哥们面前说话的经历,一直到最后才发言,说的也最简单。叶嘉栋说他没想到会当兵,而且是海军特种兵,他一直不知道这个特种兵是干什么的,充满了好奇,其他的没来得及多想。现在既然来了,就要当个好兵。李正文接着说,我和叶嘉栋的情况一样,我和他的态度也一样。
本来高大亮还想让他们详细讲讲的,这时下课的时间到了,就没再让他们说什么,最后叮嘱了一句:“以后,年纪小的同志要先发言,不然让前面先发言的同志把话说光了,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发言也是个锻炼。”
晚饭还是两菜一汤,菜仍然是一荤一素,主食是馒头,还是和早餐时一样,每人高举着两串用筷子穿起来的糖葫芦似的馒头,在饭堂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程连长悄悄向司务长交代:“明天给他们吃红烧肉!连吃两顿!”
司务长有些为难:“这个吃法,伙食费就要超支了。”
程连长说:“这帮小子肚子没油水,就吃得多。等有了油水,就会减饭量,再给他们吃两天咸菜也没事。”
当天晚上,自由活动,主要是给大家时间写家信。
内务更值更桌旁边的信箱装不下,就堆在桌子上,后来干脆找来一条麻袋,到晚上熄灯前,麻袋里就有半麻袋的信了,起码有几百封。
据说,每年新兵入伍,对于邮电系统来说,就像面临一场“灾难”。
 


▌连载 | 《夜色朦胧的海》
▌连载 | 《你好!我的港湾》
▌原创 | 献给潜艇兵战友
▌原创 | 难忘西沪港
▌原创 | 致心中的西沪港
▌原创 | 永远的老战友
▌原创 | 西沪港,我们来了!
▌原创 | 远山的呼唤——西沪感想
▌原创 | 二十年弹指间--遥远的军营
▌原创 | 初识潜艇
▌原创 | 我所经历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扫码添加“战友之家”编辑微信号。
致 · 战 · 友
梦想启航,青春无悔

献给潜艇兵战友
我们当过潜艇兵
驭鲸蹈海,不负韶华

苦乐潜艇兵

大海深处潜艇兵
潜艇兵的喊酒
赞:潜艇兵之战友情
从潜艇走出去的将军回忆远航经历-252突破岛链纪实
那年今日我们去远航....
“一道道口令犹在耳边,转眼韶华不再” —— 一位老兵的潜艇梦
走上潜艇349
中国海军潜艇兵——吃穿住行的战斗生活
潜艇兵的生活,你所不知道的都在这里
潜艇上生活到底有多难熬?一般人不超过三天就哀求上岸
一封远航遗书
西沙海战中的潜艇兵
战士第二故乡

西沪港老潜艇照片回顾
我爱你!美丽的西沪港
我为你自豪!心中记忆永存的西沪港!
魂系梦牵大榭岛
视频

重温潜艇梦--追忆军旅岁月,寻找青春足迹
雷达兵央视念家书,观众无不落泪
我艇离开一区码头,航向航速不定!—— 这样的场景你记忆犹新吗?


军歌嘹亮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军歌唱响在每位海军潜艇兵刻骨铭心的时刻!
这首歌献给曾经是共和国的军人
艇长的秒表,你知道多少?东部战区海军MV告诉你

其他

挂光荣牌的三轮车的故事
我在朝鲜看到的
沉默的海魂——新中国海军第一起潜艇沉没始末
是的!我要去象山了!
委屈的传奇将军 - 迟到的最高荣誉
海军核潜艇部队的诞生及发展
海军公开大批核潜艇部队珍贵照片
中国海军首支潜艇部队超燃宣传片
人民海军向前进
我们潜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