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3月2日的《解放军报》头版,关注了士官在部队的长期发展问题。
这篇题为“士官培养,从自然生长到按战育人”的文章,介绍了第81集团军为1000余个士官岗位制订成长路线图的经验做法,并指出“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同样,在当天报纸的第二版我们看到,“8个“创新工作室”以官兵名字命名”的文章赫然醒目。这是第75集团军某旅,以合成四营中士陈冬名字命名的“陈冬创新工作室”开讲了。以士官之名,看得出,部队越来越重视士官群体,尤其是技术型士官,士官队伍,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当把它们连缀而成时,就会发现在我军各个历史时期,他们都熠熠生辉。

进入新时代,我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士官人才,在各自领域里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骨干作用。
不过,也有人吐槽说,“士官不是官,看起来像土官”。这个有失偏颇的吐槽,可能是对职能定位和角色担当的认识不足。“兵头将尾”!士官作为士兵与军官之间的纽带,身份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我们也应当看到,士官队伍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有的技术骨干受年龄和编制限制难以留队,有的大龄士官婚恋难等等。紧紧抓住士官反映最强烈、最期盼解决的问题,这是近年来国家和军队出台多项政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除了编制,学历不够、本专业年限不够等也是士官选晋的常见“梗阻”。在军报的采访中,某旅特种技术队队长金平介绍,之前有的优秀士官因无法满足“入校培训”“从事本专业时间不少于8年”等选晋条件,不得不遗憾地告别军营。这样的遗憾不应该再出现了。第81集团军是这样做的:对1000多个士官专业岗位进行梳理研究,并制订成长路线图,以服役时间为纵轴,以选晋年限为关键节点,按照升级培训、同专业改岗、跨专业换岗等7种跟进培养办法,统筹规划不同类别士官发展方向、为士官长期发展提供明晰成长路径。

这些年,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全军各级已经将士官队伍建设摆到人才强军的战略位置,士官队伍建设成为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军士官编制数量占到士兵总数的“半壁江山”,建制班班长、武器装备重要操作岗位和各专业组训骨干基本上都由士官担任。可以说,士官队伍地位作用将更加凸显,士官在部队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舞台会越来越宽广。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