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六章、上浮下潜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3-10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从海底出击

 

李忠效 著



第六章  上浮下潜 

127潜艇的艇员宿舍就在新兵连的隔壁,叶嘉栋等人出了新兵连的大门,向右转,走上不到50米,就进了127潜艇宿舍的大门。

叶嘉栋发现,同样的建筑,同样的内部结构,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新兵连每天要叠被子,而且要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而艇员的床上,每人一条草绿色的毛毯,把被子平裹在里面,省去了不少整理内务的时间。叶嘉栋最不喜欢叠被子了,很希望能够马上领到一条毛毯。不过在分专业之前,他还要再叠几天被子。

分到127艇的新兵一共16人,丹东籍8人,北京籍4人,河南籍4人。新兵们被安排在大寝室的一角,还要进行一周共同课目的学习,然后再分配专业。

叶嘉栋从老兵那里得知,以前青岛有一所潜艇学校和一所潜艇士兵学校,潜艇学校是专门培养潜艇指挥军官的,学制4年;潜艇士兵学校简称潜士校,是专门培养潜艇士兵的,学制1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军事院校也被卷入政治运动之中,不能正常教学,早已停课,“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入伍的新兵,新兵训练结束,直接上艇,由各艇自己分配专业,自己培训。

03型潜艇一共有13个专业,也就是说,刚分来的16个新兵,大专业可以分两个兵,小专业只能分到1个兵。

到了艇上才知道,新兵连的班长、排长跟连长,都是从各艇临时抽去的,程仁智、杨成儒和高大亮都在127艇。现在16个新兵分到艇上,继续由他们三人负责带领学习潜艇构造。

潜艇构造属于共同课目,每个专业的人都要学。第一课是由程仁智主讲,他对李正文说:“你不是一直在问潜艇是怎么上浮下潜的么?现在你通过学习潜艇构造,就会自行解答这个问题。”

其实叶嘉栋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但是他缺乏李正文那样的勇气,他担心自己问题提多了会被别人看不起。在这方面,和李正文比较起来,他总是比较自卑。

上课的地点是在俱乐部里,黑板上挂着一张《潜艇构造图》,程仁智告诉大家,潜艇由耐压壳体和非耐压壳体组成。耐压壳体就是潜艇固壳部分,里面分7个舱室;非耐压壳体就是潜艇的水柜部分,共有10个主水柜和1个速潜柜,分布在潜艇固壳的左右两侧。每个主水柜的下部,左右各有一个海底门,上部,左右各有一个通风阀。向水柜里注水,潜艇就会下潜,把水柜里的水排出去,潜艇就会上浮。操作程序是这样的:把水柜的海底门打开,再把通风阀打开,海水就会涌入水柜;关闭通风阀,向水柜里面供气,就会把海水从海底门排出去。

速潜柜的用途是加快潜艇下潜的速度,工作原理和主水柜相同。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在学习“潜构”的同时,还学习了“水下逃生”。

程仁智在黑板上写下“水下逃生”四个字的时候,他看到所有新兵的脸上都显得神情凝重。程仁智笑了笑说:“大家不要紧张,水下逃生,只是潜艇的一个训练课目,今天主要是给大家从理论上面讲一讲,你们先有个大概的了解,以后还要学习轻潜水。哦,你们还不知道吧?潜艇兵对牙齿要求非常高,为什么?谁知道?”

叶嘉栋想举手,但是举到半路又放下了。

“叶嘉栋,你说说。”

“潜艇兵伙食好,吃罐头,吃巧克力……”

不等叶嘉栋说完,大家“轰”一声笑起来。

“大家不要笑,让叶嘉栋说完。”程仁智忍住笑说。

叶嘉栋振振有词地接着说:“甜食容易坏牙嘛!”

又是一阵哄笑。

程仁智微笑道:“嗯,叶嘉栋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嘛,离标准答案还有距离。”

李正文举手,程仁智让他说。

“我理解,潜艇兵牙齿好,一定是从潜水的角度来要求。是不是潜水的那个东西需要用牙来咬?”

“回答正确。李正文所说的那个东西,叫潜水面罩,面罩里面有两个橡皮咬嘴,需要用牙咬住。至于叶嘉栋说的甜食问题嘛,争取以后也让他们写进标准答案。”

大家笑起来,叶嘉栋有些尴尬。

程仁智接着给大家介绍潜艇的救生和逃生系统。他用教鞭指着潜艇构造图说:“潜艇的前甲板和后甲板各有一个失事浮标,在1舱和7舱上部的位置。一旦潜艇沉没,可以放出救生浮标,失事浮标下面有一根钢缆和一根电缆,浮标上面有一个灯,会一闪一闪的发出求救信号。救援船只通过失事浮标,就会知道失事潜艇的具体位置,然后进行救援。哦,对了,这个失事灯光的底座是可以打开的,下面有一部失事电话,可以直接与舱内通话。”

李正文再次举手:“那个失事浮标的电缆有多长?”

“100米。”

“要是海水深度超过100米呢?”

程仁智愣了一下,显然这个问题让他意外。

“李正文的这个问题问得好。”程仁智笑笑说,“不过我国近海都不是太深……”

“那我们的潜艇要是在远海失事了呢?”

“呵呵,那要是在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沉没,肯定是没办法的了。”

叶嘉栋举手:“中国潜艇发生过沉没事件么?”

“发生过。”程仁智神情变得凝重起来,“那是在1959年12月,在东海舟山海域,一条M型潜艇在与水面舰艇配合攻潜训练时,不幸与水面舰艇相撞,舱室进水,全艇39人除一人生还,其他人员全部遇难。这条潜艇的舷号是418,因此被称为‘418事件’。”

程仁智顿了一下,屋内气氛有些沉闷。

“不过呢,潜艇失事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的。”程仁智接着说,“1954年6月19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海军潜艇独立大队,从那时起,至今已过去了16年,像418艇那样的事件,也只有一次。只要大家认真操作,这样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以防万一,我们要特别重视轻潜水训练和水下逃生训练。水下逃生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从鱼雷发射管逃生,二是从升降口逃生……”

关于“水下逃生”的学习课,程仁智讲得有些沉重,给大家的感觉也有些沉重。下课后,从俱乐部出来,王兴国小声说:“看来是潜灶好吃,潜艇兵难当啊!”

大家会心一笑,谁也没有接话。这个话题也没法接。

接下来,程仁智组织16名新兵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结果让他大感意外。按说,下乡青年都是“老三届”,文化基础应该不错,也许是多年不用荒废了,也许是原来就没学好,“老三届”的水平并不高,反而让叶嘉栋考了个第一名。李正文的数学不好,成绩有些靠后。公布成绩的时候,叶嘉栋有点扬眉吐气,明显比原来少了一点自卑。

叶嘉栋注意到,一些穿四个兜军装的人,经常在寝室里新兵住的这个角落旁边走来走去,并不时低声议论着什么。很显然,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班或者部门选兵。如果是他们同时对哪个新兵感兴趣,还会争执一番。叶嘉栋听见有两个干部在为他争执。一个说:“数学考第一的就是那个小伙子!我要了!”一个说:“你要数学好的干什么用?你就别和我争了!”

叶嘉栋听了,心里很得意。

共同课目学习完毕,程仁智搞了一个潜构小测验,这回是李正文考了个第一名。

学习结束,开始给新兵分专业。新兵们再次打好背包,在大寝室的中央列队,副长宣读名单,然后由各专业班长或军士长将分到本专业的新兵领走。

叶嘉栋被分到鱼雷电工班,简称鱼电班;王兴国被分到舰务班,也叫舱段班;李正文被分到轮机班,和他一起分到轮机班的还有一个北京兵,叫方国庆。

新兵们大都是被穿四个口袋军装的干部领走的,叶嘉栋发现,只有领他走的是个穿两个口袋的战士。后来得知他是鱼电班长,叫薛少华,个子不太高,脸长得黑黑的,不过他是艇上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五好战士”。薛少华待人很热情,他热情地握着叶嘉栋的手说:“欢迎你到鱼电班来!”

叶嘉栋还是第一次受到这么热情的欢迎,心里感到暖洋洋的。

新兵被分到各班以后,马上领到一条毛毯,叶嘉栋把被子铺平,用毛毯一裹,顿时感到叠被子的负担减轻了许多。新兵们每人还领到一套蓝色单工作服、一套黄色棉工作服、一双反毛高靿皮工作鞋和一套呢子服,另外还有9元钱津贴费――潜艇兵第一年每人享受3元钱潜艇补助,加上6元基本津贴,所以是9元钱。穿上了呢子服,还多领3元钱,这让潜艇新兵们感到优越。

第二天,新兵们就开始随艇出海了。是早出晚归,即早晨离码头,晚上靠码头。

第一次出海,新兵们都感到很新鲜。备航备潜的时候,叶嘉栋来到鱼雷指挥仪前,回想起上次参观潜艇时程仁智对他说过的话,感到自己很幸运,一次简单的谈话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心里有些得意。他注意到,李正文自从分配专业开始,就显得郁郁不乐的,他听说,李正文的愿望是当一个“千里眼”的雷达兵,或者“顺风耳”的声纳兵、无线电兵,结果当上了一个又脏又累的轮机兵。站在队列中,哪个棉工作服油光闪亮的哪个就是轮机兵,绝对不会错。

潜艇离开码头以后,不一会儿就听见舰桥传来命令:“内燃机准备!”机电长复述口令,水手长拉响车钟。几分钟之后,水手长报告:“内燃机准备好!”

“左车前进一!”艇长在舰桥上命令道。

接着,就听见内燃机轰轰隆隆地转起来了。声音很响,震动很大,仿佛整个潜艇都在抖动。过了一会儿,右内燃机也启动起来了。潜艇水上航行,3舱升降口是开着的,3舱、4舱的防水门也是开着的,内燃机工作时需要大量的空气,从升降口涌入的空气形成巨大的气流,足有六七级风那么强。

从军港到训练海区的距离很远,需要航行两个小时。宣布水上二级战斗部署以后,叶嘉栋钻过防水门,想到5舱去看看李正文。走到4舱与5舱之间的防水门跟前,他看见李正文正痛苦地皱着眉头看着什么,完全没有发现他的到来。机舱的噪音很大,说话根本听不见,他只好打消和李正文说点什么的念头。

二级战斗部署,鱼电兵没事可干,叶嘉栋问薛少华班长可不可以到舰桥上看看,薛少华说可以,注意不要影响水手长操舵。

内燃机水上航行,从升降口灌进来的风力量很大,顺着扶梯往上爬,要比平时多用很多力,耳朵边上的风声呼呼作响,风力要比过防水门时大多了。叶嘉栋一钻出升降口,风力顿时变小。他看见艇长站在舰桥左侧的踏板上,就赶紧溜到一边,怕被艇长看见了。其实现在就是艇长看见他,也不会说他,只是他有点怕艇长。

艇长姓一个很少见的姓:廉,名:仲方。廉仲方个子不高,眼睛很大,脸膛黝黑,牙齿雪白,说一口浓重的胶东方言。因为他眼大脸黑,又不苟言笑,所以显得样子很威严,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派头,不光是叶嘉栋怕他,新兵都有些怕他。

叶嘉栋从旁边的一个通道爬上舰桥,这时发现上面已经有好几个人了,几乎都是和他一起刚上艇的新兵,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朝气。

航道就在青岛市的外边,绕过团岛灯塔,就是青岛栈桥的前海,从艇上看青岛栈桥一带的建筑,绿树、黄墙、红瓦,色彩十分艳丽,感觉就像画片一般。

这时有人惊叫一声:“你们看!海豹!”

叶嘉栋顺着别人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潜艇的右舷有几条胖乎乎的动物在嬉戏,像是在和潜艇进行游泳比赛。

“不是海豹,是鲸鱼!”

“拉倒吧,哪有这么小的鲸鱼?”

几个新兵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不像鱼,也不像海豹,是什么呢?

叶嘉栋看见站在他身边的高大亮在“哧哧”笑,就问他道:“班长,那是什么?”

“海猪。”

“海猪?”叶嘉栋还是第一次听说。接着他马上反应过来,“你说的是海豚吧?”

“渔民叫海猪。”

“那就一定是海豚了!”

“嗨呀!你们说的都对。”王兴国说,“猪就是豚,豚就是猪。古代猪就叫豚的。”

“你还挺有学问。”高大亮说。

这群海豚真是可爱极了,它们在潜艇荡起的波浪里穿行,从这个浪头飞向那个浪头,有时还会故意跃出海面,滑出一个美丽的弧线,然后优雅地扎入水中,它们像在给潜艇舰桥上的新兵做艺术表演,欢迎他们走进这蔚蓝色的海洋。这些海豚,简直就是一群大海的精灵!

潜艇刚出港时,海面还是风平浪静,离开青岛前海,涌浪渐渐大起来,潜艇也开始摇晃起来。潜艇在没有到达训练海区之前,在航道上是不能下潜的,不管风浪多大,都不能下潜。站在舰桥上面,潜艇摇摆的幅度比较大,开始有新兵感到晕船了,先前脸上的喜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愁眉苦脸,海豚的表演也没心思看了,不用谁提醒,一个个迅速溜进升降口,在升降口的下方消失。

叶嘉栋是新兵当中最后一个下舰桥的。刚刚回到鱼雷指挥仪战位,薛少华把一个小脏物桶递给他:“如果晕船了,往这里吐。”

叶嘉栋感激地看看班长,又看看那个脏物桶。那脏物桶是个用过的小油漆桶,上面有一个盖子,平时把盖子盖好,放在仪器的角落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早晨备航备潜时叶嘉栋曾经看到过这个小桶,只是不知道这个小桶是干什么用的。

晕船的感觉是先从头晕开始的。叶嘉栋当兵之前没出过远门,更没坐过船,听别人说晕船,他很好奇,不知晕船是什么滋味。在新兵连时就曾向班长高大亮请教过,高班长告诉他,每个人晕船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的人晕船很厉害,有的几乎不晕船。那时候,晕船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谜。

现在好了,谜底就要揭开。先是脑袋有些胀,接着就是胃里像有一只手在揉面――把胃像揉面团一样揉来揉去,将胃里的东西挤压得无处躲藏,想要从嗓子眼儿里跑出来。叶嘉栋尽力克制着,他不想让别人看到他是第一个晕船呕吐的新兵。

这个克制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肚子一紧一紧的,浑身发冷,额头却冒出黄豆粒大的汗珠儿来。那感觉和感冒发烧有点像,又不完全像,身上发冷,其实身体是热的;头上冒汗,其实额头是冷的。

同期上艇的新兵已经有人开始呕吐了。呕吐的声音很难听,样子更难看。呕吐就像传染病,传染速度极快,有一个人开始吐,接着就是一片呕吐声。其实也不能说是传染,是所有想吐的人早就绷不住了,有人开头,其他人就不想再绷着而紧随其后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闻的气味,光是这种气味也会让不晕船的人想吐。

好在内燃机在工作,从3舱升降口进来的强大气流很快就把这些污浊的空气带走了。因此,3、4、5舱的空气比较好。艇艏的1舱、2舱和艇艉的7舱、6舱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按照规定,水上航行时,这几个舱室的防水门是关闭的,只能用通风机进行通风,那通风的效果就差远了。

吐了一次之后,叶嘉栋感觉舒服了许多,尽管头还昏沉,胃还翻腾,起码那种浑身发冷、额头冒汗的程度轻多了。薛少华班长给叶嘉栋端来一杯水,让他漱漱口。叶嘉栋心里充满感激。刚才晕船的时候,他注意到薛班长手里一直端着水杯。潜艇在摇晃,水杯放在哪里也放不住,就是固定在什么地方,水杯里的水也会被晃出来,只有端在手上才能保持好平衡。他原来以为是班长自己要喝的,没想到是专为他准备的。当班长把水杯递给他让他漱口的时候,他的热泪夺眶而出。开始他还想掩饰,后来他意识到,呕吐的时候眼泪也会流出来,只是没有这个被感激的过程:先是心里一热,后是鼻子一酸,接着是双泪长流。

关心叶嘉栋的不止薛少华一人,还有鱼雷班长高大亮和声纳班长杨成儒。叶嘉栋是在上艇以后才知道,杨成儒在新兵连是排长,在艇上是班长,他这个班长比别的班长多一个头衔――支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多次参加支队和舰队的“学毛著”积极分子“讲用会”。他还是声纳军士长的后备人选。只因为老军士长还在位,班长又没人接替,所以他就暂时“屈居”班长岗位,但是很多人已经开始叫他“杨军士长”了。高大亮给叶嘉栋送来一个苹果,说是吐完以后吃个苹果比较爽口;杨成儒给他送来一条湿毛巾,让他擦擦额头的汗,嘱咐他别让冷风吹感冒了。

叶嘉栋有一个切身的体会:革命大家庭真是温暖。

风浪中的两个小时的航程是很难熬的。潜艇在不停地摇晃,晕船的感觉难以平复,第一波次的呕吐过去不久,很快,第二波次的呕吐又开始了。这一回,大家不再矜持,反正已经开了“戒”,没有人再忍着,想吐就吐,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吐起来,后面就不再有波次可言,晕船厉害的,几乎一直在吐,早晨吃的那点东西早就吐光了,接着便是“干呕”,最后会把胃液和胆汁都呕出来。所谓“胆汁”就是一种浅绿色的液体,味道是苦的,没有人研究胆和胃是什么关系,也不知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说是“胆汁”,其实也只是猜测和联想。吐得最厉害的,会吐血。不知这血来自何处,可能是在“干呕”的过程中,把食管或者气管或者胃部什么地方呕破了,总之,人到了呕胆汁、呕血的时候,精神就完全垮掉了。即便精神不垮掉,身体也垮掉了。

晕船厉害的人,当海军是很受罪的,不晕船的人,那简直是幸福死了!水兵生活水平高,那种待遇,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的。

水兵们戏称晕船呕吐为“交公粮”,个别不晕船的人,被晕船的人嫉妒得不得了,戏称他们为“吝啬鬼”或者“自私鬼”。

叶嘉栋不属于晕船特别厉害的人,但是几次吐过,胃中早已空虚,就是刚刚吃下去的苹果,也很快交了“公粮”。他听老兵讲过,出海之前,吃什么东西也很有讲究。要“多吃稀,少吃干;量要少,味要淡”。

为什么呢?都是为了呕吐方便,减小空气“污染”范围。

如果早晨吃的是稀饭,呕吐起来就比较容易,“飞流直下三千尺”,便当极了。如果吃的是馒头,那就麻烦了,半天吐不出来,有时会噎在嗓眼儿处,上上不来,下下不去,比吃饭时噎得还难受。当然,光喝稀饭也不行,如果海上没有风浪,或者风浪不大,会很快就饿,要想两者兼顾――吐或者不吐,就要采取折中办法,如果吃一个馒头,就喝两碗稀饭,将进到胃里的馒头进行稀释,一旦呕吐,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另外,在吃菜方面也要特别注意,最好以榨菜等没有怪味儿的咸菜为主,不能吃大葱、洋葱、芹菜之类的有怪味儿的食物,更不能吃辣椒,这些东西吃起来过瘾,吐出来味道非常大,就是不晕船的闻到这些味道也会恶心。

当然,如果不晕船的人,吃什么东西都是无所谓的。

晕船的人,要能吐能吃,这样才不至于伤胃。可是很多人在晕船的时候吃什么也没有胃口,吃不下。这种时候最好吃水果,特别是苹果、梨之类的甜味水果,既可以保护自己的胃,又不会制造空气“污染”,因为苹果和梨之类的水果,就是吐出来的时候,气味也是甜的,就像是新鲜苹果酱的味道。

叶嘉栋吃了两个苹果,吐了三回,潜艇到达训练海区就位点,内燃机停止,开始下潜。下潜的过程是由主电机航行。第一个项目是“潜水均衡”。这是潜艇第一次下潜时必须进行的内容。“潜水均衡”等于是检查均衡系统、调整潜艇在水中的状态。

今天的训练课目是二号课目,主要内容是上浮下潜、水下机动。在这个课目当中,鱼电专业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整个二三部门都没什么事,主要操练的是五部门(机电部门)和一四部门(观通、航海部门)。

潜艇到了水下,马上变得平稳多了,指挥舱里也一下变得安静多了。除了艇长、机电长以及各战位的口令声,再就是车钟信号的铃声,没有别的什么声音。

薛少华班长扔给叶嘉栋一本《水兵手册》和一本《××型鱼雷指挥仪讲义》,让他自己看,先熟悉一下岗位职责和仪器功能。

叶嘉栋脑子晕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进去,只能装出一种很认真的样子。

人生在很多时候,装样子是必须的。这是一种生存法则。叶嘉栋当时还没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已经在很“自觉”地这样做了。


前文回顾

《从海底出击》第一章、百里挑一
《从海底出击》第二章、闷罐列车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从海底出击》第四章、登上潜艇
《从海底出击》第五章、战斗警报

往期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扫码添加“战友之家”编辑微信号。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