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七章、英雄情结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3-17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第七章  英雄情结

出海回来,潜艇靠上码头,李正文的耳朵还在嗡嗡地响。从潜艇里面爬出来,走到浮码头上,感觉浮码头在摇晃;走到陆地码头上,感到陆地码头也在摇晃。这时他才意识到,不是码头在晃,是他的潜意识在晃。他尝试着站稳,再看码头,发现码头不晃了。
在海上,李正文也晕得一塌糊涂。他甚至比叶嘉栋晕得还厉害,原因是,他还不习惯机舱里面润滑油和柴油油烟的气味儿。再加上内燃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艇摇、烟熏、机器响,晕船的感觉就更难受了。
机舱前部有一个大脏物桶,呕吐的时候要比叶嘉栋方便一些,叶嘉栋必须把嘴靠近小脏物桶,才不会吐到外面;李正文用的大脏物桶,口径要比小桶大许多,所以呕吐的时候,不必顾虑吐到外面来。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瞄准”和不“瞄准”,心理压力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第一次呕吐,憋的时间长,压力大,“黄龙”一蹿几尺远,如果动作慢,再加上“瞄”的不准,难免会吐得哪里都是,打扫起来更令人作呕。
晕船这一关,是每个新兵最难过的关。
晕船和很多事情一样,精神作用很重要。精神不倒,人就不倒,精神倒了,人就站不起来了。
李正文熟读《毛主席语录》,在《毛主席语录》的第十九节《革命英雄主义》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李正文牢记毛主席语录,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晕船呕吐多次的情况下,仍然站立在自己的战位上。
在李正文的潜意识中,是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的。李正文的爸爸有一个战友,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英雄,叫黄丑和。李正文曾在爸爸的办公室里见过他。一开始,李正文没太把他当回事,看上去他和爸爸的其他战友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和蔼,一样的威武。
那天,李正文闯进爸爸的办公室,看见一个陌生的军人在座,愣了一下。爸爸向那人介绍说:这是我儿子,老大。接着又对李正文说:叫黄伯伯!
李正文礼貌地点点头,叫了一声“黄伯伯好”。
黄伯伯向他招招手,把他叫到跟前,抚摸了一下他的头,感叹道:“日子真是不见混啊!才几年,儿子都长这么高了!”
爸爸说:“可不是嘛,再过几年,我们就老了。”
后来李正文回到家里,对妈妈说在爸爸的办公室里见到一个黄伯伯,妈妈说:“是么?那一定是黄丑和!”
李正文看见妈妈眼睛发光,觉得很奇怪,他不知道黄丑和是什么人,就追问妈妈:“他是不是很厉害?”
妈妈说:“他是战斗英雄!”
李正文当时还小,才十来岁,对什么是战斗英雄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他是从妈妈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意识到战斗英雄是值得尊敬的人。
他从妈妈口中得知,黄丑和当年名气很大,报纸电台都宣传过他的事迹,当时妈妈还在学校读书,曾经听过抗美援朝英模代表团的事迹报告,曾经远远地见过黄丑和。
他的事迹还被编成歌曲到处传唱:
抗美援朝英雄多,
听我来唱个英雄歌。
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他的名字叫黄丑和……
后来,志愿军回国,部队没有营房,临时住在老百姓家里,碰巧黄丑和所在的部队就住在姥姥家的村子里。姥姥家也住着几个军人,其中有一个是黄丑和生死与共的战友,他们是从一个炸弹坑里爬出来的。一次美国飞机大轰炸,巨大的气流把他们抛进一个炸弹坑里,幸免于难。从那个炸弹坑里爬出来的一共有三个人,其中一人后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
有一天,黄丑和来李正文的姥姥家看望他的战友,李正文的妈妈这一次近距离地见到了黄丑和。再后来,妈妈嫁给了黄丑和的战友,那个人就是李正文的爸爸。
多年以后,李正文在一个资料上看到,黄丑和,直隶(今河北)正定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野战军排长。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长。同年9月在朝鲜澄波里阻击战中,率连击退美军在炮火掩护下的十七次进攻,歼敌三百八十余人,击毁敌坦克两辆、吉普车一辆。立特等功。1951年9月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和模范共产党员称号。所在连队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二级英雄连称号。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营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是第一、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特等功……
战斗英雄……
模范共产党员……
每一个荣誉都是响当当的!
李正文因为爸爸是战斗英雄的战友,妈妈是战斗英雄的崇拜者,因此他从小就在心灵中埋下了一颗英雄主义情结的种子。和平年代,难以造就英雄,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打起来了,李正文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兴奋”了几天。这也是他哭着喊着要当兵的原因。他虽然当的是海军,不是陆军,不能亲赴珍宝岛前线,但是敌人来自海上的可能性很大,海军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人,小小的晕船呕吐算得了什么?李正文尽管很难受,可他还是挺住了。他从班长、军士长以及老兵们投来的赞赏的目光中得到鼓励,吐了就吃,吃了再吐;再吐再吃,再吃再吐。他的表现让老兵满意,也让他自己满意。
相比之下,那个和他一起分到轮机班的北京兵方国庆,就显得逊色多了。出航以后,还没宣布“水上二级战斗部署”,他就自己跑到4舱,栽倒在一个铺位上不起来了。军士长王峻岭很生气,让带他的老兵柳庚森去叫他起来,叫了两次叫不动,气得柳庚森狠狠踹了他两脚,也没用。
潜艇下潜以后,潜艇不晃了,方国庆才睡意蒙眬地爬起来,摇摇晃晃地来到机舱,结果没有一个人用正眼看他。
李正文暗暗自喜,亏得自己意志坚定,否则岂不是被人看不起?
第一次出海,李正文就确立了在新兵中卓尔不群的地位。
然而,精神归精神,意志归意志,晕船呕吐、晕船难受、机器声震耳欲聋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被两台2000匹马力的内燃机震了一天,耳朵的嗡嗡声总也挥之不去。本来机舱里是有海绵耳麦的,就挂在前舱上部的阀盘上,可是,老兵不用,李正文也不好意思用。他不知老兵为什么不用,不用自然有不用的道理或者原因。暂时不方便问,以后再问吧!
李正文走上码头的时候,隐隐约约听见什么人在叫他,会是谁呢?耳朵嗡嗡的,听不真切。等他回过头看的时候,被人一拳捣在肩窝处,把他捣了一跟头。定睛看时,才发现是李显武。
“你耳朵聋了?这么叫你也不答应!”李显武大声大气地说。
“嘿嘿!”李正文指指耳朵,“真的有点聋了。”
李显武愣了一下,继而恍然大悟,亲昵地搂着他的肩膀说,“怎么样?第一次出海,晕得很厉害吧?”
“还行。”李正文淡淡地说,“别人能扛住,我就能扛住。”
“你没问题。你绝对没问题!”
“你怎么样?”
“我挺好。潜水理论学完了,开始在潜水池练习潜水了。”
“哎,你到码头上来干什么?”
“我来看看你啊!”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
这时值班员招呼艇员集合,李正文匆匆与李显武告别。李正文走在队列里面,故意把胸挺得高高的,显得很有精神。他注意到其他新兵有点蔫头耷脑的。包括叶嘉栋,更不要说方国庆了。
今天靠码头时间比较早,艇员回到宿舍,天还没有黑,五六十号人要洗手、洗脸,卫生间里面很拥挤,李正文看看还有时间,抱起篮球跑出寝室。寝室对面就是篮球场,水泥的,平时休息时间打球的人很多,现在还没到正常的休息时间,球场上空无一人。
李正文跑上球场以后,感觉有些异样,站在球场上,就像站在甲板上,腿有些软;篮球拍在地上的声音很闷,就像用木棍拍打晒在双杠上的被子,他知道这是耳朵的问题。跑步上篮,没有原来跳得高了;远一点投篮,用和平常一样的力气,居然连篮板都没碰着。
接着又跑来几个人,有高大亮班长、殷玉水班长,还有叶嘉栋等几个战士。
叶嘉栋问李正文:“怎么样?晕么?”
“什么?”叶嘉栋声音太小,李正文没听见。叶嘉栋又大声重复一遍,李正文回答,“还行。你呢?”
叶嘉栋疲惫不堪地说:“去的时候吐了三回,返航的时候吐了一回。”
“听说王兴国那小子一次没吐。”
“王兴国眼睛小。老兵说小眼睛不晕船。眼睛越小越不晕船。”
“你听谁说的?有什么根据?”
“根据就是,咱们艇的几个小眼睛都不晕船!”
李正文神往地说:“要真是那样,我真恨不得也长一双小眼睛。”
“下辈子吧!”
刚打了一会儿球,内务值更跑出来招呼他们回去换衣服,准备吃饭,他们这才赖洋洋地离开篮球场。
晚饭食堂特地做了面条,是为那些晕船的新兵准备的,晕船呕吐,胃里面是空的,吃面条好消化,不伤胃。
李正文晚饭没敢多吃,吃完饭也没敢多运动。靠在床头看了一会儿《内燃机构造》,这时他才知道,03型潜艇的内燃机是仿造苏联的37д型内燃机,中国型号为6-390。6是指汽缸的数量,390是指汽缸的直径。也就是每个汽缸的直径为390毫米,可以钻进去一个比较瘦小的成年人。这样大的6个汽缸,工作起来怎么能不响呢?最大马力是2000匹啊!
晕船的体力消耗很大,李正文感到特别困,一到就寝时间,躺下就睡着了。这一觉睡得特别香,一向非常爱做梦的他,几乎没做梦,一觉睡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起来,耳朵的听力恢复了一些,但是还有些嗡嗡声。他忍不住问班长殷玉水:“班长,你耳朵响不响?”
“不响。”
“开始的时候响不响?”
“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为什么?我耳朵到现在还响?”
“你的耳膜太薄了,震一震就好了!”
李正文还是不理解,追问道:“班长,我看见机舱里有耳麦,你们为什么都不用?”
“戴耳麦,是不震耳朵,但是戴上它,机器出现杂音,也不容易听到。”
李正文恍然大悟。接着又问:“那,要它干什么?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挂在舱室里?”
“双车前进4的时候,机器实在太响了,还是要戴的。”
原来是这样!李正文心里有底了。
方国庆“泡病号”没有起床,说是头疼。班长殷玉水叫来艇上的医生给他试体温,医生用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微笑道:“没事,不发烧。晕船后遗症。”
李正文看到,班长和军士长互相看了一眼,两人的脸上露出一种鄙夷的表情。干海军,怕晕船的人最被人看不起了。
接下来的几天是专业学习。自从潜士校停课以后,所有新兵都是边干边学。有的专业,实际操作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了解其工作原理,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排除故障。就好比开汽车,学驾驶很容易,学修理很难,是同一个道理。
李正文他们这批新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前面的1968年入伍和1969年初入伍的老兵也没经过潜士校的系统培训,而经过潜士校培训的1964年和1965年老兵已经所剩无几,理论学习的辅导将是一大难题。
专业学习的同时,机电部门的新兵开始被“带更”。潜艇靠码头时,艇上要留“艇内更”,主要由机电部门的轮机、电工、舰务三个班负责,三个专业的军士长担任“艇值日”,三个班的班长以下水兵担任“艇内更”,鱼电班参加电工班值更。轮流时间顺序是这样的:晚上20点至24点是舰务更,0点至3点是轮机更,3点至7点是电工更,7点至12点是舰务更,12点至16点是轮机更,16点至20点是电工更。依次往复循环。
艇内更的职责是每半小时检查一次舱室,主要检查方式是看、听、闻。看看舱底有没有水,看看舱室有没有烟雾;听听舱室有没有异常的声音;闻闻舱室有没有异味儿,特别是橡皮、电木烧焦的气味儿。潜艇靠码头,主要防止进水和起火。
每次检查完毕,要在《航泊日志》上填写舱室情况,如“检查舱室情况正常”等。
一般情况下,新兵要由老兵带三个月,熟悉值更职责,知道如何处理紧急情况,比如“损害管制”(简称“损管”)等等。经过考试,符合要求,方可独立值更。
李正文第一次值更,就和叶嘉栋、王兴国碰到了一起。鱼电兵值电工更,那天正好是鱼电班长值更,叶嘉栋就跟着班长来了。
接完更以后,先是老兵带领新兵熟悉值更情况,然后老兵就休息了,李正文要半夜12点起来接更,也准备早点休息,叶嘉栋噔噔噔跑过来,对他说:“起来,起来!王兴国叫你有事!”
李正文不知什么事情,就爬起来跟着叶嘉栋来到3舱。
值更的岗位在3舱,王兴国当更。王兴国说,带他的老兵到2舱去给女朋友写情书了,正好咱们三个老乡一起聊聊天儿。
在他们三人中间,王兴国年纪最大,20岁,老初二,下乡两年,属于见多识广的那一类,你说什么他都知道,甚至你不说什么,他都知道你想什么。他的眼睛非常小,像是永远没睡醒的样子。但是他的目光完全可以用“敏锐”和“狡黠”来形容。
“你是不是想让我们来陪你值更啊?”李正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诡计”。
“呵呵。别说得那么露骨嘛!聊聊天,聊聊天。”
“聊什么?你起个头吧!”叶嘉栋说。
“我比你们大几岁,经的事情比你们多。既然咱们是老乡,又是一个车皮拉过来的,我就多管点闲事。”王兴国用“敏锐”的目光扫了李正文和叶嘉栋一眼,“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当兵的打算是什么?”
李正文和叶嘉栋彼此看看,谁也没说话。李正文自己真的没有想过这件事。
“我想……留在部队干……”叶嘉栋有些吞吞吐吐地说。
“你呢?”王兴国文李正文。
“我无所谓。”
“那好,李正文无所谓,就无所谓吧!我来帮叶嘉栋分析一下形势。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你想留在部队干,但是你入错行了!”
叶嘉栋和李正文都用疑惑的目光看着王兴国。
“我怎么入错行了?”
“我问你,你们班按编制几个人?”
“两个。一个班长,一个兵。”
“那我再问你,你想留在部队干,干什么?不提干,就留不下。你们班没有军士长,你就提不了干哪!你还想一下就提部门长?”
叶嘉栋恍然大悟,眼睛里面顿时失去了光泽。
李正文暗想:轮机班有军士长,我要是想留在部队干,还是有希望的。
“李正文,你也别得意!”王兴国像是看透了李正文的心思,“你也入错了行!”
李正文一怔,不知此话怎讲,与王兴国“狡黠”的目光对视着。
“我知道,你小子心大,不会满足于当一个小小军士长。我研究过了,机电部门的干部,最没有发展前途,当个机电长顶天了。艇长、支队长,都是指挥干部成长起来的,机电干部白瞎。”
李正文不得不佩服王兴国,他连这样的“情报”都能搞到!关键是他知道用这个心思。
“你别说我们,你呢?什么打算?”
“我的要求不高,4年之内,入个党,就行了,提干不提干,无所谓。反正我家在市里,退伍回家找个工作,混个二级工,娶个媳妇,足矣!呵呵!”王兴国一脸的得意。
李正文故意气他:“我争取干8年,回去混个三级工。”
叶嘉栋有些沮丧:“你们回去都能进工厂,只有我回去得继续‘修理地球’了。”
“你们鱼电在二三部门,你可以抽空学学鱼雷!”李正文说。
“那又怎样?那也不能回家扛着鱼雷,上山打兔子啊!”叶嘉栋仍然沮丧。
“哎,你别说,李正文这个主意没准可以试试。”王兴国说。
“算了吧,鱼电还没学会,又去学鱼雷,还不被人家说‘不务正业’啊!”
“也是,别想那么多了,4年服役期,现在刚刚开始,4年以后还不知啥样呢!”李正文显得很有城府地说。
舰务班老兵写完情书,来到3舱,看了一眼指挥台上方的24小时船钟,黑着脸对王兴国说:“该检查舱室了!”
王兴国马上说:“是,我正要去检查。”
潜艇在水下,看不见天空,分不清白天黑夜,所以潜艇上的船钟都是24小时的,大家只能从船钟上分辨夜与昼。
王兴国去了艇艏,由1舱开始,依次检查舱室,李正文和叶嘉栋趁机溜走,睡觉去了。

前文回顾

《从海底出击》第一章、百里挑一
《从海底出击》第二章、闷罐列车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从海底出击》第四章、登上潜艇
《从海底出击》第五章、战斗警报
《从海底出击》第六章、上浮下潜


往期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扫码添加“战友之家”编辑微信号。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