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的确,潜艇发射鱼雷的技术难度要比水面发射复杂的多,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方方面面,比如大潜深发射的背压问题、发射噪声问题以及各种不同原理发射装置引发的诸如密封、舱内排压危害等。以前老式潜艇多用的“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就存在不能发射/布放无动力武器(水雷)、不能发射热动力鱼雷(热动力鱼雷主机如果在发射管内启动,排放的有害气体可能进入舱内)、鱼雷出管速度偏低(导致潜艇发射时的航行速度受到限制)等。而本文要说的发射鱼雷时的海水处理问题,只是其中一个。
鉴于鱼雷发射装置的历史过于冗长,而不同原理的发射系统类别太多,我们在这里仅就几种目前常见的的潜艇鱼雷发射系统略作说明:
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气动发射装置)
以常见的“基洛”级潜艇为例,该型潜艇装备了ГС-240型气动不平衡鱼雷发射装置,一整套发射装置包括了“鱼雷发射管道、液压操纵系统、中央润滑系统、气动发射系统、注疏水系统、发射控制系统和装填系统”。

当鱼雷处于待发射状态时,通过控制系统向鱼雷发射系统提供发射能量指令,此时气动发射系统的各个气瓶开始充气。发射鱼雷时,由指挥舱控制台发出发射指令,整个过程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气动发射系统是该型鱼雷发射装置的核心,由发射气瓶、发射阀、单向阀、自动截止仪、截面调节器、泄放阀门、通海气瓶、通海阀、无泡气瓶、互锁阀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管路、阀门、仪器仪表组成。整个气动发射系统的作用就是“向鱼雷发射提供能量,保证安全发射,并且回收发射管内废气和部分海水”,回收的海水经过环形间隙水柜进入鱼雷补重水柜(鱼雷调重水柜),通过注疏水系统的调节来平衡鱼雷发射后失去的重量。
本问题所说的发射鱼雷海水进入问题,涉及到发射装置的气动发射系统和注疏水系统。在发射鱼雷之前,首先通过注疏水系统向鱼雷发射管内注满海水并进行均压调节,使发射管内外海水的静压力相等,以减少发射时开启鱼雷管前盖所需的能量;发射完毕以后关闭鱼雷管前盖,使鱼雷发射管与外部海水隔离,打开疏水阀排空鱼雷管内剩余的海水,排出的海水通过注疏水系统的管路和间隙水柜,进入到鱼雷补重水柜中,通过其他系统的调节,弥补被发射鱼雷导致的重量损失,保持潜艇平衡。排空海水后,才允许打开鱼雷发射管后盖进行鱼雷管保养/维护,重新装填鱼雷。
综上所述,使用气动不平衡发射装置的潜艇在鱼雷发射前,会主动向鱼雷发射管中注满海水并调节至管内压力与外部海水压力一致,发射时打开鱼雷管前盖,使鱼雷管与海水想通;鱼雷发射结束后,关闭前盖隔离发射管和外部海水,发射管内的海水用过注疏水系统的管路和阀门进入潜艇的水柜中。整个过程,海水不会进入到潜艇的舱室内,主动注入海水和排空海水都是在鱼雷发射装置的密闭环境中进行。
其他鱼雷水下发射装置
至于其他潜艇鱼雷发射装置,比如水压平衡式发射装置,虽然与上文所述“基洛”级潜艇的发射系统原理不同,但是也都装备了类似的“注疏水系统”,因此所谓的鱼雷发射海水进舱,仅仅是在鱼雷发射管与注疏水系统之间的海水注入与排出,并不会进入到潜艇舱室内。
潜艇水下发射鱼雷,主要有两种方式:不平衡式和平衡式。这种方式在二战时期应用的比较多,主要是依靠高压空气注入到鱼雷发射管中,推动鱼雷发射出鱼雷发射管。在鱼雷离开鱼雷发射管之前,还要将高压空气抽出来,防止海水倒灌。这种方式一般使用在水深比较浅的位置,这样水压不是很大,对于压缩空气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少。
第一种,高压空气推动顶杆,顶杆再推动鱼雷发射,鱼雷不离开鱼雷发射管之前不接触海水,算是一种“干法发射”;第二种,鱼雷管事先注入海水,内外水压平衡,高压空气推动鱼雷管底部活塞,活塞压缩海水推动鱼雷发射,这个算是“湿法发射”吧,鱼雷发射出去之后,活塞正好阻止海水涌入,然后关闭舱门,活塞复位;第三种,自航式,鱼雷发射管舱门打开,海水注入,之后鱼雷依靠自己的电池驱动螺旋桨发射出去,全程不用鱼雷发射管提供辅助帮助。这个方式发射鱼雷、舱门关闭之后,还是需要水泵将鱼雷发射管内部海水抽出排到外部。
相比于不平衡式,平衡式发射方式能够更好的适合较大潜深环境下的鱼雷发射,因此,也成为当今世界核潜艇、常规潜艇的主流发射方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