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塘的记忆(二)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4-06

 

    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前文回顾:
王家塘的记忆(一)


年代几经变化,容颜已经改变,那年那月那时候我们曾经年轻过。


王家塘的记忆(二)


文/海风 



从前那个赶集的渡头街,早已改变了模样,沿街的两边从前是农村来摆摊的地方。


农历一、三、五渡头街有集市,附近村民都把家里的特产和蔬菜拿出来交易。不知现在还有吗 


不谈黄王之分,只看现在的导航,竟然黄家塘在黄皮岙,不是我们现在的地方,然后这里现在的称呼叫王家塘,尽管很多人不相信。


渡头街,看名字就知道这里曾经是个渡口,后来演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曾经有照相馆,乡镇供销社,莲花乡政府所在地,我读初中学校在渡头街,是乡镇中学,年级只有二个班级,分别叫甲班、乙班,这个称呼倒也省事,从大工厂职工子弟学校转到这农村中学开始非常不适应,主要条件比较简陋。


一口水井就是我们日常用水,烧饭的阿姨讲这里听不懂的土话,自己带铝饭盒里面是洗好的米,用篮球做成的水桶从井里打上水,放入饭盒里,再放木质大的蒸笼里蒸饭,学校只负责蒸饭,没有菜供应,我们需要自己早起带米带菜,菜是家里晚上烧好的,放在茶缸里,农村同学带的最多菜是咸菜和土豆。


这个学校只有七八个厂职工子弟,分布在初中的三个年级。我们共同走过下湾到莲花这条弯弯曲曲的泥巴路,这条路也是很多老兵闲来无事溜达去莲花的路,一边是小溪一边是农田,从前几个当兵的同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部队的特点,老乡爱聚在一起玩)去莲花玩的路上不忍心顺走几个农民伯伯种的南瓜、蔬菜啥的,美其名“拿”,顺走南瓜拿去包饺子,南瓜饺子吃过吗?不是不买,是拿的手段比较开心。


从厂到莲花有三条路,一个是石头子公路,很远,一条农村机耕路笔直,现在已经铺了水泥,可以开车了,那时是厂里骑自行车赶集的和我们步行最常走的路。下雨后泥泞异常。


这就是从前的泥泞的通往渡头街路,这方向是往厂区方向,远远的山边就是快到下湾了。


还有一条是沿着淡江的通往莲花大桥的那公路边的弯曲的泥巴路,有点绕弯路所以不多走,当直路的低洼处河沟不能走的大雨天我们才从这里过,想想这是非常辛苦的路程,每天六点半就要出发,孩子步伐小,走走还没到,都要走40来分钟,能远远的看到,总是走不到。


冬日天蒙蒙亮几个孩子提着饭盒就上路了,偶尔坐上家长赶集的自行车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想想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放学回家的途中会路过变电所样房子,围着围墙没人,路口深处有桔子园,种植很多桔子树,有人管理,地面满干净的,我和好姐妹曾放学时分在这里挖荠菜,再转个弯走过一段沙子公路就到了下湾。


下湾村口有片竹子园,里面居住的是下湾自然村的农民,和我们也是鸡犬相闻,但鲜有往来。夏天难免蚊子虫子的,印象中她非常怕小黑虫,一种白天也咬人的小虫子,一咬一个包,她很怕这个,一咬她就是一片包,还真是毒。



走在这段路上我们看到了农村的景象,冬天地里麦子是绿色,留着被割稻子后的茬子,地是黄色的,到了春天满眼绿色,冬天的麦子开始发蕊,稻茬地里长满了草籽,飘着粉色的草籽花,那时候这草籽是给牛吃的,现在据说是好货了,这里带着泥土的芳香,好美!


小溪水随着季节变化着,细细的到满满的伴随我们走过几年的春、夏、秋、冬。有个小水闸不时会有人来摆鱼,好像叫敲邦,就是围住一段泥巴把里面的水全部舀干,然后鱼就抓住了,哈哈!简单的抓鱼方法。


下湾通往三队的路上孤零零有个房子是军供站,真的很少人去,大概只有配发副食品啥才会进去,偶尔也有汽车给艇上拉给养,朋友的爸爸在这当领导,她住在下湾12号楼一楼,我们常一起玩耍,还有军粮站一直承担我们日常粮食供应需求。


那时自由贸易买卖粮食只有稻子刚下来的时候。粮站归县粮食局的,里面一个阿姨是西周当地人。军粮站和下湾挨着的。买米到成了体力活,艇上都是汽车或者三轮车拉米。这里到三队是一段很陡坡,坡下是稻田,曾经这个坡发生过事故。


过了军粮站军需站到达职工子弟学校,这是八十年代初为了满足工厂日益壮大的职工子女队伍读书需求而创办的,可谓是有段辉煌的历史,小学、初中、到职业高中一应俱全,多少现在外面打拼的工厂子弟都对这里有种说不出的不舍,这里的足球场又有多少人曾在里面挥汗如雨呢?


现在茅草丛生废弃了,留下破旧的教室和静静的操场,看不出曾经的辉煌,一个幼儿园还在学校的一角发出了生机。现在足球场、篮球场场地已经转移到三队附近了。


三队篮球场、足球场,这平时依然红火。


说到职工子弟学校不得不提起从前有个教语文的陆老师,杭州人,77年恢复高考的大学生,教语文很有一套,教育孩子方法是——拳头里面出政权,不少孩子家长心甘情愿的把孩子放他那里同吃同住被训导。


如今中年的他们谈起陆老师都心里别有一番风味,逼吃烂番茄跑肚子送医院挂点滴,做错事挨拳头,调皮捣蛋被折腾,上课说话被罚抄课文几十遍,女生被罚到抹着眼泪抄写鲁迅的<藤野先生>N次,偷懒被罚抄的课文,仅因为跳段没被发现到如今想起来还暗暗高兴,若抓到罚到手写检讨到手抽筋,几个调皮捣蛋的主都被陆老师教训过,哈哈!结结巴巴的现在还是一肚子想说的话。


他的一段段故事成了现在的经典的教育历史。他教过的学生语文都学的非常棒!放到如今这样的教育恐怕被家长投诉到不能教书了,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方法对某些人还是非常有效。


因为年级的限制我们几个大点孩子只能读农村中学,在初中读书的日子里,我们会被农村同学嘲笑,作弄,准备靠后面桌子上的时候突然把桌子拉开距离,偷偷把我们的辫子绑着桌角上。


我们没做过农活,分不清麦子和韭菜,搞不懂养殖和种菜,同学都称我们为工厂人,其次他们也羡慕我们的生活,那时他们很苦,衣服有些带着补丁,上学时候带着篮子工具,放学后要去割草捡柴禾,身上散发着农村人味道,家里养着鸡、鸭、猪,等着他们去喂养,那时候读书需要学费的,有几个同学家里拿不出钱还赊账上学,在学期结束之前还上就可以了。


班里有个女生父亲是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她读书是免费的,我们都要学费,印象中3-5块钱的样子,平时发的卷子和练习的纸张都是那种黄黄的,还带着麦秸秆残留的那种,为了省钱老师们都自己刻制和印刷考试卷、复习题。


女同学初中毕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去乡办企业上班赚钱了,很少有人读高中,虽然他们也知道读书会改变命运,但是家里需帮衬,男孩子会好点,家里都全力支持读高中,如果考上大学那时候就有了饭碗了,但是非常难考的。我就读的县城重点高中那年的考上大学录取率大概也就是百分之三十的样子。


农村中学英语是短板,就此成了好多人的往上走的绊脚石。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障碍,几个镇中学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同学都走南闯北比我们这些有着固定收入的人强太多了,扯远了,咱们说说王家塘。


走过学校到了冷水湾,这里有家职工医院,里面的医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当年三线工厂的南方人,好多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呢!他们都是辗转来到这里,也不太安心这里的工作,后来不少都回了上海。这里科室齐全,还能支撑职工日常的医疗。


接着热水湾,这是筒子楼,条件相对简朴,好处就是距离厂区近。住这的是不够三队的分房条件几户职工,还是临时来队家属的宿舍。很多家属住过。紧挨着就是修艇部队的宿舍了,四层楼,一层一条艇,住满了热闹非凡。左边是他们的食堂,好多职工在这里办过酒席。


接着到达三队,距离厂区最近的家属区,有10几栋三层到五层的楼房,当年是需要种种条件才能分配到这居住,这里有南京路,有露天电影场、军供站,有个山坡上的修艇部队的三层楼的宿舍。


那些水兵年轻有朝气,换上大翻领的水兵服一个个英俊潇洒,平日闲来无事总是三三两两的趴在围栏边观望着山坡下的动静,三队的角角落落是有事没事起码每天十次的闲逛,足球场篮球场都是他们运动的身影。


这里有个别称201信箱,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非常有印记的名称,写上这个代号在贴上邮票四面八方就可以把信寄到这里,那时搞个三角戳可以免邮费。


邮局的师傅是一个当地人,好像姓石,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交流,当兵都非常喜欢和他聊天,买邮票,那时刚改革开放,流行集邮。三队的南京路就这么豆腐大的地方,转来转去就这几个点,邮局、工行、军供站、招待所,现在这个邮局还在,只是变成了邮政储蓄银行了,里面工作人员也增加了好几个。


老邮局隔壁是工商银行的临时营业点,里面两个营业员是女孩子,特别招当兵的欢迎,他们有事没事就去存钱,取钱。后来这个营业点是厂里职工派驻,那时候没有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之分。工商银行这个点现在取消了。


这里的回忆——应该是好些老兵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记挂——叫牵挂吧!


→ 往 期 好 文 推 荐 ←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扫码添加“战友之家”编辑微信号。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

曾轶可家取2020-04-06 07:08:49

读来感觉好亲切,记得邮局旁有个小卖部,买货的美女好像姓余,也很受水兵们喜欢,有事没事总爱去小卖部转转。赞 6

唯美小婷涂2020-04-06 08:24:20

那时候我们从艇上回到水兵楼都爱在走廊看外面的风景,邮电所和服务社有印象,不分白天黑夜咬人的小飞虫当地人叫他小咬。当地还有一个叫西周的村子吧!赞 5

作者

你就是走廊上看山下风景的水兵,接着会写的爱情赞 5

厌食套2020-04-06 03:40:19

90年代的时候邮局师傅叫屠心德赞 5

苏岛菜2020-04-06 10:08:24

写得真是耐看耐读,继续往下写,期待新篇赞 4

作者

谢谢你赞 2

童年开始了镜2020-04-06 09:58:51

还有三四吗?期待中赞 4

大大的帆time42020-04-06 10:18:58

那个邮电所有一位男的师傅40多岁,好像姓石,我那时候经常去他那里聊天。赞 2

作者

他家三闺女!后来大了不少人追赞 3

请叫我小宅沏2020-04-06 18:28:38

是的,作者很有条理,叙事明了,前年回了次老部队,也去了黄家塘,亲切极了!二十年前的军旅生活令人难以忘怀!赞 3

悄逃切碗2020-04-06 07:01:03

你写的真好!一幕幕的回忆重现眼前。变化真大呀。通往渡头街的那条小路是我们以前经常走的路。记得那路很窄,旁边有条小河,经常出事。路边还有片桑树林是我们放学后经常去解馋的地方,每次不吃个满嘴都是黑黑的不回家。(桑梓的颜色染到很难洗)现在想想都会情不自禁的笑出来。赞 3

铅笔描绘你讽2020-04-06 20:07:17

我们346潜艇1993年到黄家溏修艇,1995年回青岛。我们艇是北海舰队第一艘到此修理的潜艇,距现在己经有20多年了,很多事情回想起来就像咋天一样。当年我们宿舍就是半山腰的三层楼,门口往前护栏下面就是厂里工人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厂门口食堂边上小卖部老板的女儿好像就叫“阿芬”。赞 2

作者

山坡上是四层楼,我也记忆偏差了赞 2

我以为快乐架2020-04-06 14:46:03

后来又有了红月亮。我们班一山西新兵上艇不好好学更。有事没事就往人家那里跑。后来人家都找到班里了,说三天两头跑去洗他那头发。‘老油条’家的铺子不知还开着没。还有那个阿芬家的小饭店。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赞 2

剩友谊女2020-04-06 12:35:13

激起我儿时回忆,恰同学少年……赞 2

草苺儿2020-04-12 21:37:03

不应该是“淡港”吗?我们都叫淡港和淡港门的。赞 1

作者

南方人黄王不分江港不分,搞不灵清了

射手QQ好友袁洁2020-04-06 22:17:24

石师傅的女婿也在淡港邮政所工作,前几年退休了赞 1

yao离愁happy2020-04-06 19:59:37

图文并茂,真情实感[强][咖啡]赞 1

芥烟介酒2020-04-06 14:09:40

渡头街赶集农历一、三、六、八,记得早起哦。赞 1

妖精旋律昵2020-08-10 11:01:46

我记得叫淡港门,因为在信封上盖的邮戳就是“淡港门”三个字。这个淡港门大概是为了泄洪和防止海啸而建:当淡港门上游的小河里雨水太多时就打开闸门放水防止内涝;当海上涨大潮或者发生海啸时就关紧闸门,防止海水倒灌。在部队时我清晨跑步常常跑到淡港门的石板上朝下观察几眼

逢人如逢已妥2020-04-26 23:01:11

石师傅的女儿石敏,我初中同学

勤奋的晚风爷2020-04-14 14:56:53

厂队主力:狮子力、张璇爸爸、德兴 四年级离开象山,遗憾没读象中

小丹巡2020-04-13 19:24:27

离开三十多年没有再去过,尽管常常擦肩而过。